一九二 棄滇都倉惶奔逃 歧路前分道揚鑣

就在馬吉翔和白文選還在為北上或是西撤爭論不休的時候,靳統武卻提出了另外的建議︰「蕞爾建昌,如何能夠供給十萬軍民?皇上,臣以為北上、西撤皆不可取,倒不妨前往湖南之峒,烏車里、里角諸部不相統攝,朝廷兵至,必無所拒。而後聖駕安蹕峒內,諸將設御峒口與清兵周旋,若勝則伺機恢復雲貴,若是不勝則借道交趾,招針羅諸船,航海至廈門,與延平王合師進討。」

永歷帝耐心地听諸臣把話說完,這回卻是難得的果斷了一回,當場宣布道︰「移蹕入川之事,朕意已決,諸卿毋須再議,速速各自準備去吧!」

當夜,馬吉翔與其弟馬雄飛、女婿楊在聚在一起,秘密商議移蹕事。馬吉祥首先說道︰「陛下為蜀人所惑,堅持移蹕蜀中,一旦去往巴蜀,則文安之必來迎駕。此人不比扶、雷,若是入閣,朝廷哪里還有吾等立足之地?吾若失勢,衣缽又安能傳及賢婿乎?且入蜀之後,程源等必據要津,屆時吾等內無金少宰之助,外無晉王之援,倘再有安龍之事,必死無葬身之地也!」

馬吉翔說到傷心之處,不住抬手抹淚,馬雄飛認為哥哥說得在理,念及此事關系到全家前途性命,他當即拍案而起道︰「事已至此,不如連夜面見金少宰,只說其墳墓親屬皆在滇中,安可去蜀?然後請金少宰出面勸說,若晉王猶豫,則說蜀中勛鎮林立,今殿下新敗之余,若是遠赴袁宗第、郝永忠諸勛之穴,能保諸勛听節制乎?他日恢復荊襄,能保陛下不再封郝永忠等數親王,與殿下並立乎?則晉王必允矣!」

馬吉翔听得是連連點頭,立刻起身趕往金維新府邸,在其面前極力勸說道︰「晉王為蜀人所惑,我欲請先生向晉王建言,移蹕滇西,理由有三。我等若是北上,必過建昌,先生與建昌總兵王偏頭有隙,其必懷恨在心,于公不利,此為其一;我軍若是入蜀,文督閣必有迎立之功,晉王屆時如何還能威加海內?若出夔東,取荊襄,則袁宗第、郝永忠諸勛必以大兵挾制朝廷,晉王亦不能號令,此為其二;雲南乃先生故里,若是離開,必當拋家棄業,此其三也!」

這一番話瞬間擊中了金維新的軟肋,他原本就不甘心離開雲南,又經馬吉翔這一提醒,想起自己曾與建昌總兵王有德因爭奪一位美人鬧過糾紛,若是貿然前往建昌,在別人的地盤上,難免會遭其報復。想到這里,金維新當即點頭同意了馬吉翔的請求,答應會在合適的時機勸說定國回心轉意。

次日清晨,前方警報接踵而至,臨沅、廣南、河西皆被清兵攻陷,沾益、馬龍亦遭清軍屠戮,清軍前鋒更是直逼宜良、嵩明、通海、昆陽一帶,各地逃難的百姓攜老扶幼,群集于滇都街頭,哭聲震天。

永歷帝在驚懼之下,急忙下令文武百官立刻收拾行裝,隨自己逃離滇都。臨行之前,定國在街上貼出布告,城內外難民、百姓紛紛圍上前來觀看。

但見布告上寫著︰「本藩在滇多年,與爾人民,情均父子,今國事顛危,朝廷移蹕,勢難同爾等偕行。恐清兵一至,殺掠婬污,猝難逃避,爾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時,各速遠遁,毋致自誤!」

看完布告,大伙方才知道永歷帝打算棄城而走,一時間全城軍民無不驚恐萬分,四散奔逃。

此時,今年的秋糧已征收入庫,一時間根本來不及帶走,定國在與白文選商議後,一致認為貴州地瘠民貧,清軍沿途籌糧極其困難,只要沒有充足的糧食,清軍將很難在雲貴立足。故當務之急就是要立刻焚毀這批糧食,以免資敵。如此一來,清軍便會因為缺食減緩攻勢,從而給明軍爭取更多的時間部署防御。

可永歷帝卻以「恐清師至此無糧,徒苦我百姓」為由,專程派人送來諭旨,嚴令定國不許燒毀糧食。永歷帝哪里知道,今日的婦人之仁,竟供應了入滇清軍整整半年以上的食用,更是徹底斷送了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

就在滇都城內亂成一鍋粥的時候,馮雙禮卻突然找到了定國,向其請命道︰「請晉王殿下速速輔佐陛下撤離滇都,圖謀再舉,此事艱難萬險,望晉王莫要推月兌!某願在此死守,拖延清軍,與滇都共存亡!」

定國沉默了許久,最終還是答應了馮雙禮的請求。

臨近午時,永歷帝登上御輦,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匆匆撤離了滇都。

盡管定國早在布告上提醒百姓自行逃難,不要伴駕同行。但在離城之時,仍有成千上萬的逃難百姓攜老扶幼,一路追隨。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轉移,行動速度難免遲緩,但在此時此刻,無論是永歷帝還是定國都不忍心驅散這些流離失所的難民,也只能是听之任之。

這支人數高達幾十萬,軍民混雜的隊伍一路走走停停,日行不過三十余里。好不容易走到碧雞關,不想這里道路狹窄難行,軍民人等互相擁擠,更有不少難民因為饑餓與疾病倒在路上,再也沒有起來。

望著眼前的慘狀,永歷帝心頭不由一緊,連忙吩咐停輦,然後在黔國公沐天波的攙扶下走出御輦,回頭眺望了一眼身後滇都城內巍峨雄偉的宮闕,哽咽言道︰「朕尚未走遠,軍民就已困苦至此!若因朕一人之故而連累萬千百姓,倒不如就此返回滇都,一死以謝社稷,以免百姓慘遭如此荼毒!」

見永歷帝臉上寫滿沮喪,沐天波趕忙好言勸慰道︰「皇上萬萬不可再有此想,您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天下黎庶蒼生!只要皇上安然無恙,咱們大明的旗幟就永遠不會倒!」

永歷帝心中稍定,微微點了點頭,旋即命沐天波留在在此地配合定國安撫難民,然後重新登上御輦,繼續向趙州撤去。

沐天波認為蜀道艱險遙遠,按照目前的行進速度,移蹕四川根本難以完成。加之故土難離,待永歷帝走遠,他當即向定國提議道︰「從迤西去往緬甸邊境,沿途都能夠籌措到糧食,而我軍又據玉龍關之險,扼守大理,清軍受阻堅城之下,定不能長久!何必舍近求遠,去往巴蜀?」

金維新見沐天波起了個頭,于是趁機將自己昨夜與馬吉翔商議妥當的方案提了出來︰「殿下,黔國公所言極是,聖駕駐蹕永昌,若事不可為,則幸緬國。若可為,返滇更易也。」

見定國不置可否,金維新又上前一步,附耳低語道︰「蜀中勛臣軍鎮林立,今殿下在新敗之余,是否能夠保證諸勛臣都听殿下的號令?日後恢復荊襄,皇上封諸勛為王,與殿下同列並坐,殿下當何以自處?」

定國听後心亂如麻,思慮了許久方才點頭答應道︰「既然如此,那就去往滇西吧!只願諸公將來不要後悔今日之決定!」

在拿定了主意後,定國遂命總兵王惠領兵三千鎮守草鋪、總兵潘融領兵三千鎮守祿豐、左路將軍竇名望領兵五千配合馮雙禮留守滇都、右路將軍祁三升領兵五千接應白文選、前路將軍馬思良領兵五千催收錢糧、副將王鎮率五百提塘負責打探消息及聯絡各部人馬,而定國則親率主力殿後,同時收撫難民,又遣行營兵部侍郎龔應禎即刻趕往趙州,奏請永歷帝改道前往永昌。

龔應禎見到永歷帝,當即開門見山地說道︰「皇上,清軍大舉入滇,我軍疲弊不堪,恐難與之周旋。當今之計,惟有退往永昌,晉王當初曾巡視永昌,當地軍民素對朝廷擁護有加,可取此民心,再與清軍決一死戰!」

永歷帝猶豫不決道︰「若去永昌則再無退路,一旦清軍進逼,卻該如何是好?」

龔應禎按照臨行前金維新的叮囑,繼續勸說道︰「皇上毋憂,只須令晉王帶兵守住進入永昌的各處險要,阻擋清軍入境,而歷代黔國公鎮守雲南近三百年,與周邊鄰國相處融洽,尤其緬王素敬仰沐氏,如讓黔國公入緬借師助剿,則勝負難料矣!」

永歷帝向來優柔寡斷,在听了龔應禎的一番說辭後,便立即改變了主意,當日即頒下詔書,宣布朝廷改遷永昌,並由晉王節制諸路兵馬護駕。

此時,清軍已逼近交水,到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听聞清軍即將追來,沿途逃難百姓頓時亂作一團,數十萬人爭先恐後地向著永昌方向奔逃。在難民的帶動下,各營將士亦是軍心大亂,也欲跟隨難民同走。

定國見狀,不禁勃然大怒,一面訓令各營不得擅自撤離,一面整頓兵馬,準備調頭迎戰清軍。可如今明軍的士氣早已跌落至谷底,根本無法與清軍交戰。無奈之下,定國只得讓白文選率部前往駐守玉龍關,令其務必阻止清軍進入永昌境內,然後親率主力繼續西撤。

永歷十三年正月初三日,清軍多尼、吳三桂、卓布泰三路兵馬會師于滇都城下,留守滇都的明軍此時還沒有得到朝廷西撤的消息,馮雙禮見清軍勢大,當即決定棄城而走,匆匆向建昌方向轉移。

與此同時,跟隨主力撤出滇都的延安王艾承業亦對朝廷突然改變主意,不再入川頗為不滿,他親率一千精兵埋伏于大寺之中,打算劫持永歷帝向北奔赴建昌。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提塘在偵得此情後,立刻將消息急報定國。定國大吃一驚,連忙親率一千精騎負責斷後,艾承業見機密已泄,懾于定國的威望,不敢派兵追擊,只得帶著本部人馬月兌離了西撤的明軍主力,北上與撤出滇都的慶陽王馮雙禮、廣平伯陳建、武功伯王會諸將會合,然後繼續向建昌轉移。

其實文秀在孫可望掌權時期麾下並沒有多少嫡系部隊,數次出征所調之兵皆由孫可望撥給。後來孫可望降清,定國將明軍分為「晉兵」、「秦兵」,此舉引起了原秦藩舊部的不滿,因此這些秦藩舊部大多選擇歸附文秀,文秀自然也成為了「秦兵」的代表人物。可如今,隨著定國扈衛永歷帝西撤,蜀藩舊部北入四川,兩支明軍主力就此分道揚鑣。

不久後,以吏部尚書張佐宸、兵部尚書孫順、禮部尚書程源、戶部侍郎萬年策、大理寺少卿劉泌、左僉都御史錢邦芑、少詹事汪蛟為代表的一大批明朝官吏听說朝廷臨時改變方針,由入川轉為西撤,不禁對復興明室的前途感到渺茫,紛紛選擇月兌離朝廷,或隱或遁,各自尋找避難之所去了,當永歷帝逃抵達永昌時,仍舊追隨身邊的官員已經所剩無幾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