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 永歷帝罪己下詔 黔國公扈駕騰越

永昌與大理之間隔著一條瀾滄江,而永昌自漢朝設郡治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一直都是滇西第一大都會,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正月初七日,在得知滇都失守,清軍合師大舉西進的消息後,舉朝上下人心惶惶,對是否出逃緬甸,更是爭執不下。

吏科給事胡顯力主堅守永昌,他慷慨激昂地說道︰「永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臨瀾滄江,西臨怒江,而怒江以西則是縱貫南北的高黎貢山。自洪武年間黔國公在此屯田後,許多中原將士皆在此扎根,其後裔對我朝忠貞不二,如何能夠輕言放棄?」

翰林劉襜也力挺其議道︰「皇上,永昌雖是窮山惡溝,不比滇都繁華,然畢竟還是我大明國土,此間百姓亦是大明臣民。可若再繼續往西,到了緬甸邊境,再退可就要流落外邦了!」

馬吉翔卻是不以為然地說道︰「滇都尚且不保,區區永昌又如何擋得住清軍的虎狼之師?此時不走,悔之晚矣!」

劉襜狠狠瞪了馬吉翔一眼,正色言道︰「皇上之前在滇都已經決定入蜀,不幸誤听讒言中途改變主意,西走永昌,已是大失海內萬民之望,如今到達邊境,一旦離開永昌,便是蠻夷之地。外面流言紛紛,皆說皇上準備遁入緬甸,然緬甸乃是外番,時叛時附,順逆無常,就算其忠順我朝,遣使來迎,我君臣在此患難之時,狼狽入其境,也斷然無法號令中外。一旦其對我不利,刀兵相向,彼時皇上進退失據,一無所依!事已至此,中興二字不過是諸臣愛君之言,機會已經渺茫,若是能夠派遣守將固守關隘,然後在永昌臥薪嘗膽,閉關休養,勸課農桑,死守年余,以待天意轉移。如仍可以苟全存活,四方必有勤王之師。若敵兵勢逼,仍當取道走蜀,猶可瓦全。」

說罷劉襜竟是伏地嚎啕大哭,左右諸臣亦隨之落淚。

永歷帝听了劉襜的肺腑之言,不由痛心疾首,倍感自己選錯了路,現在看來去往四川,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比呆在永昌這個窮山惡溝要好得多。

念及至此,永歷帝一聲嘆息道︰「如今局面都是朕的過錯,朕決意下一罪已詔,昭告天下!」

當即,永歷帝便命劉襜起草《罪己詔》,以平息紛爭。

《罪己詔》曰︰「朕明知祖制之不可滅裂,而力不能見之行事,遂徒托諸宣言;明知邪正之不可混淆,而心幾欲辨其賢奸,又漸寢于獨斷。以致天下忠臣義士,結舌而寒心;當路蠰爵賣官,寡廉而鮮恥。」

劉襜含著淚水替永歷帝起草了詔書,在詔書中,他大罵馬吉翔弄權禍國,以致賄賂公行,喪失人心,更是隱隱指責定國親信小人,方才導致局勢敗壞至此。

次日,永歷帝在齋戒沐浴後又親自虔誠地擬寫了一篇《告上帝懺文》,文曰︰「祖宗成憲既不知听,率由左右奸回,公然受其蒙蔽。惟蒼天不早生聖人為中華主,使黎庶得謬推小子作億兆君。忠孝阻壅于銓門,而臣不及賞;苞苴公行于政府,而臣不及知。」

定國此時內心也深感不安,自知西撤之議釀成大錯,如今清軍已經堵塞退路,無法挽回,遂覲見永歷帝,陳述自己的十條罪過,然後說道︰「皇上,今被迫退居永昌,皆臣之過。臣罪孽深重,誤國誤民,理當引咎自責。特奏請奉還黃鉞,削去官職,戴罪立功。」

永歷帝知道現在說什麼都晚了,此時正是用人之際,除了依靠定國又還能依靠何人?因此只是象征性地給予定國降三級的處分,其他晉藩官員也都只是降職署事,並好言勸慰定國道︰「此乃國家之禍,晉王何罪之有?軍政之事晉王盡管放手去做,朕放心!」

定國聞言不禁感激涕零,心中倍感振奮,當即趕回大營,積極籌劃御敵方略。

不久,清軍逼近楚雄,明軍總兵王國勛率部阻擊,兵敗身亡,楚雄遂告失守,清軍旋即兵臨大理下關。

下關地處橫斷山脈西南端,其間玉龍關更是通往永昌之要道,地勢最為險要,由鞏昌王白文選率張光翠、潘正龍、秦斗金、呂三貴等部兩萬明軍在此駐守。

吳三桂命前鋒統領白爾赫圖率部猛攻關前,然後又選精兵三千,在原孫可望扈衛康國臣的指引下,繞山間小徑前後夾擊玉龍關,白文選月復背受敵,抵擋不住,只得被迫棄關,引兵西走。

盡管丟失了玉龍關,但白文選部損失並不大,仍有一萬余人。定國听聞敗報,急率百余騎直入白文選軍中,與其商議應對之計。

見到定國,白文選憤而涕泣,責怪定國道︰「吾率部死守玉龍關,屢敗清軍,奈何吳三桂以三千精兵走小路繞至關後,事出倉促,我軍月復背受敵陣腳大亂,關口遂失!陛下以舉國之師托付晉王,若是晉王當時未走,留主力坐鎮關後,何至于此?」

定國听後很是羞愧,當即向著白文選深深一躬,並對其言道︰「此戰失利皆我之過,然清軍既已越過玉龍關,則永昌無險可守,在咱們的身後便是陛下,便是大明江山,如果不能阻擋清軍進軍的步伐,咱們就是千古罪人,受盡子孫的唾罵!你我必須在此鞏固防線,為朝廷從永昌轉移爭取時間!」

白文選收涕言道︰「晉王是幾許人也,豈能在此犯險?還請晉王先行一步,前往永昌扈駕,末將率部斷後!」

定國深受感動,遂同意了白文選所請,然後帶人返回了永昌。待送走定國之後,白文選率軍撤至永平博南山,見此地山勢嶙峋,易守難攻,白文選立刻下令全軍于山間布防,憑險據守。

清軍很快尾隨而至,盡管明軍佔據著有利地形,並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殺傷,但最終還是由于寡不敵眾,被迫撤出了戰斗,由于撤退匆忙,白文選不但丟失了鞏昌王金印一顆,還被清軍繳獲了孔雀尾傘和銷金龍傘各一。經此一役,明軍折損四千余人,戰象三頭,馬一百四十匹,就連總兵呂三貴亦被清軍所擒。

明軍一路潰退至瀾滄江邊,見清軍緊追不舍,白文選不得不下令焚毀霽虹橋以阻清軍,然後走河木和,經右甸,退至鎮康州,旋即進入了緬甸境內的木邦。

定國回到永昌以後,遂命平陽侯靳統武率四千兵馬扈衛永歷君臣奔赴騰越,自己則率部留守永昌靜觀其變。定國一路將永歷帝送至西門外十里,君臣二人相顧無言,淚眼婆娑,依依惜別中卻有一種生離死別之感。

定國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心情,而後叩首向永歷帝辭行道︰「請皇上先行,臣率軍殿後抵御清軍,萬望皇上珍重龍體!」

永歷帝俯身將定國扶起,含淚言道︰「值此危難之際,一切全都擺月兌晉王了!」

說罷,永歷帝把心一橫,拂袖登上了御輦。靳統武于是帶著四千將士扈衛著太後、皇後、妃嬪、宮女太監,以及文武官員四百余人匆匆啟程。所有的人心中都充滿了惶恐和驚懼,不知追兵何時會到,更不知前路究竟會在何方。

永歷帝坐在御輦中渾渾噩噩,在百般無聊下,隨手掀開車簾向外張望,卻見四周竟是一片荒山野嶺,渺無人煙。又見黔國公正騎馬扈蹕于御輦旁,永歷帝忍不住開口詢問道︰「沐愛卿,此地距離騰越還有多遠?」

沐天波連忙抱拳稟報道︰「皇上,還有兩百多里呢!」

永歷帝輕輕嘆了口氣,隨口問了一句︰「愛卿過去應該去過騰越吧?」

沐天波答話道︰「自洪武年間,先祖昭靖公奉旨鎮守雲南以來,沐家在騰越多置田莊,故微臣去過幾次。最近的一次,則是幾年前沙定洲叛亂,微臣去那兒避難。」

永歷帝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重新放下車簾,閉目養起神來。

就這樣一路西行,不知不覺已翻過臥獅山,經涼水箐,于傍晚時分抵達了蒲縹。

蒲縹因舊為蒲蠻居住之地而得名,壩中平原十多里,盛產雜糧。洪武年間,首任黔國公沐英西征之時曾屯兵于此。沐天波途經此地,心中五味雜陳,隨即向永歷帝詳細講解了當年沐英西征之事,以及蒲縹的歷史掌故。永歷帝听罷也是感慨萬千,又見天色已暗,遂諭令在蒲縹暫駐一夜。

次日,永歷君臣繼續西行,抵達潞江壩。此地長約百里,橫約三十余里,夏秋之時氣候炎熱,瘴癘橫行,行人無法宿食,即便如今是在嚴冬時節,永歷帝的身體也頗感不適,連忙吩咐停輦。

在太監的攙扶下,永歷帝緩步走下御輦,抬頭仰視著前方巍峨聳峙的高黎貢山,不禁雙眉緊蹙。

「皇上,從潞江壩翻過高黎貢山,往西不遠就是騰越了,那里有本朝正統年間建造的石頭城,堅不可摧!」沐天波看出永歷帝內心的焦慮,連忙安慰了一句。

永歷帝目不轉楮地望向前方,心不在焉地問道︰「好高的山啊,山徑可好走?」

沐天波拱手言道︰「這高黎貢山自古就有茶馬古道相連,沿途多有茶鋪、驛站,不過山道崎嶇,御輦難以通行,必須改乘轎子。」

永歷帝無奈地點了點頭,隨即命人前往四處尋覓轎子,然後由潞江驛開始向西進入高黎貢山古道。行至磨盤山,道路更是崎嶇盤旋,但見兩側叢林密布,呼嘯的寒風中不時傳來陣陣猿猴和飛鳥的悲鳴,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正月十五日,永歷帝一行終于艱難地翻越了高黎貢山抵達騰越。隨著距離緬甸越來越近,內閣首輔扶綱、戶部尚書龔彝、禮部侍郎鄭逢元、吏科給事中胡顯、御史陳起相、吏部文選司主事姜之璉等人由于不願離開故土,紛紛選擇離去,遁入山中隱世。

而工部尚書王應龍本是西營故人,在張獻忠四川建立大西政權時便已是工部尚書,後來聯明抗清,在永歷朝廷內仍任原職,此時已年邁不堪,行動不便。他思忖著若去緬甸,此生怕就要客死他鄉了,遂對兒子說道︰「我本草莽微賤,蒙恩授職,官至司空。先不能匡扶社稷,今不能患難從君,有何顏面再活于人世之間?」

他的兒子在一旁勸慰了許久,見王應龍情緒漸漸平復下來,這才轉身退出了屋子。不料次日清晨,他的兒子前來請安,方才發現王應龍竟高懸于屋梁之上,早已氣絕身亡。

他的兒子抱著冰冷僵硬的遺體,忍不住痛哭流涕道︰「父殉國難,子成父忠!」說罷,也跟著懸梁自盡。

不久後,漢陽王馬進忠亦于滇西病逝,臨終前他強撐著病體大呼曰︰「吾戎馬一生,對得起自己名字里的忠字,足矣,足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