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吳蜀復盟互遣使 曹魏南下又攻吳

卻說曹丕聞蜀漢新喪,諸葛亮權柄,境內又有叛亂,仍令司徒之華歆、司空王郎、太史令許芝和諸葛璋等人,分別寫信予諸葛亮,陳敘天命人事,使舉國稱藩,誘勸諸葛亮歸降曹魏。諸葛亮由于先主劉備托孤,當然不從,並公開作《正議》一文以示回答。

諸葛亮遣使鄧芝入吳,正適吳王孫權在吳都武昌。聞蜀中遣使到來,心下狐疑,不肯即見。

原來馮熙赴蜀吊喪歸吳,報之蜀漢境內不穩,且有雍正取道來吳,孫權有趁火打劫之心,即任雍為蜀漢益州永昌郡太守。

雍領兵前往,聯絡同鄉大族孟獲、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夷首高定等一同叛蜀投吳,與吳交州、荊州接壤的蜀漢南部,大有改劉稱孫之勢。

孫權見局勢的發展有利于孫吳,便召陸遜商議,對蜀之策。然商議未定,而鄧芝來吳,故有此舉。

孫權與陸遜最後商定,欲吞劉蜀風險太大,還是聯蜀抗魏,其理由為因喪伐國,有「得荊望蜀」之事,引來非議。最主要的是諸葛亮才能卓越,深得蜀人心,且蜀地險要,吳方一時難以攻下,如曹魏乘吳懸師千里之外,大舉南下襲擊後方,那就重演關羽故事了。

鄧芝待了兩日,見沒動靜,就作書致權道︰「臣今到此,非但為蜀,並且為吳,若大王不願見臣,臣就去了。」

孫權得閱此書,即召鄧芝入見,鄧芝行禮畢,便開口問權道︰「大王,今日欲與魏和呢?還是與蜀和呢?」

孫權答說道︰「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幼國小,不足敵魏,不自保全,故有此猶豫。」

鄧芝應聲道︰「大王為命世英雄,諸葛亮亦一時俊杰,蜀有重險,吳有三江,若互為唇齒,進可兼並天下,退可鼎足峙立。今大王甘心事魏,魏必征大王入朝,索王子入侍,一不從命,便當奉辭伐叛,蜀亦順流進取,臣恐大王兩面受敵,江東地不能復有了,請大王熟思!」

孫權沈吟良久道︰「君言亦是,孤當與蜀連和,煩君先歸通報,孤當遣使訂盟便了。」

鄧芝見孫權願再與蜀和好,就聲諸葛丞相之意,請求把前益州太守張裔釋回,孫權仍放回張裔,與鄧芝一起歸蜀。

此後,鄧芝又多次赴吳,鞏固吳和蜀漢同盟。孫權意欲結好蜀漢,不復再插手蜀南方叛蜀歸吳之事,這為以後諸葛亮順利平定南方諸夷族叛亂奠定了基礎。

倏忽間已過一年,吳乃遣中郎將張溫報聘。

張溫至成都,後主當即接見,並由諸葛丞相等,優禮相待,與申盟好。

張溫談笑自若,頗有傲容,過了兩日,便辭行東還。丞相諸葛亮帶領百官,親設酒餞行。獨秦宓不至。諸葛亮屢使人敦促,好多時未見到來,張溫疑問道︰「尚待何人?」

諸葛亮答道︰「益州學士秦宓。」

片刻,秦宓至,張溫即笑問道︰「君為益州學士,究竟所學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學,何況我輩?」

張溫接問道︰「君既宿學,必知天文,天可有頭否?」

問得無謂,秦宓隨口一答「有。」

張溫問道︰「頭在何方?」

秦宓答︰「天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可知西方有頭。」

張溫又問道︰「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處高听卑。《詩》雲︰‘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若天無耳,如何得聞?」

張溫再問道︰「天有足否?」

秦宓復答道︰「有,《詩》言︰‘天步艱難’,可證天有足。」

張溫又問道︰「天有姓否?」

秦宓答道︰「有,天姓劉。」

張溫又問道︰「君如何知曉?」

秦宓答道︰「天子姓劉,可以推知。」隨口道來,都成妙諦。

張溫復道︰「日生于東,」

秦宓不待說畢,就接口道︰「日雖東升,至西必沒。」

說得張溫瞠目結舌,不敢再言。秦宓卻把天道盈虛,轉詰張溫,張溫無詞可答,急得汗流浹背,滿面生慚。還是諸葛亮替他排解,方勉強飲了數杯,逡巡告別。

後孫權得知,張溫在蜀漢之宴上,與益州學士秦宓論戰交鋒中,敗陣下來,已有不悅。而張溫回吳後,卻又對蜀後主劉禪大大吹捧,這更引起了孫權極大的不滿,不久借故罷了張溫之官。

諸葛亮復令鄧芝偕行,既至武昌,請張溫先報孫權,然進見,孫權與語道︰「兩國通好,若得同心滅魏,天下太平,從此可二主分治,豈非快事?」

鄧芝直答道︰「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得滅魏,尚未識天命所歸。但使君各茂德,臣各盡忠,那時勢均力敵,或當再起戰爭,必待統一以後,方得太平致治哩。」

孫權大笑道︰「君何誠款乃爾!」

鄧芝之後,吳蜀通好,互有使者往來,蜀漢出使吳國最多的是費,劉禪繼位後,費擇為黃門侍郎。另蜀使者還有陳震。二國互贈禮物,蜀贈吳馬二百匹,綿千端及方物。吳亦致方土所出,以答蜀之厚意。

惟魏主曹丕,聞得吳蜀復盟,自知不妙,便召群臣商議,即欲起兵伐吳。侍中辛毗進諫道︰「吳楚之民,險而難御……方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宜謀劃後而出師,今卻莫謀劃而欲用兵,臣誠未見其利也。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旋。今六軍復循之,驟欲勞師,未必果利。為今日計,不若養民屯田,待十年後,足食足兵,方可吞吳並蜀,混一天下。」

曹丕雄心勃勃,十個月且不肯待,怎肯待至十年以後?當下叱退辛毗,進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鎮許昌。

曹丕多親弟,又有長子,為何不囑子弟監國,卻叫司馬懿留守?說來又有特因,曹丕弟曹彰植,同為卞太後所生,因曹丕素性猜忌,為魏王時,就將二弟遣往就國。

曹丕妻甄氏,容既絕世,發尤美觀,嘗將萬縷青絲,挽就雲鬟,號靈蛇髻,光澤可鑒。她本為袁熙婦,當再嫁曹丕時,曹植也為艷羨,只因曹丕捷足先得,無奈讓兄,惟心中未免失望,頗有怨言,曹丕益加妒恨。

曹植既出封臨淄,監國灌均,陰承曹丕意,劾曹植使酒悖慢,遂由曹丕征曹植入朝,意欲加誅,還虧卞太後從中保護,才得不死。

但尚限令曹植七步成詩,即以兄弟為題,不準直說,曹植隨口答詠道︰「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此詩,心稍知感,恨終未除,特貶曹植為安鄉侯。

會因曹丕多內寵,除獻帝二女外,尚有郭、李、陰三貴人,最寵愛的乃是郭氏。郭氏為安平人郭永女,少即秀慧,永號為女王。長成後艷名愈噪,為曹丕所聞,遂納為姬妾,格外愛憐。郭氏不特善媚,並且善謀,曹丕得立為太子,也是受教閫中,所以寵郭尤甚。

至曹丕既篡漢,進郭氏為貴嬪,本想立她為後,只因甄氏尚存,一時未便發表。郭氏卻謀奪後位,多方讒間,曹丕竟為所迷,將甄氏留置鄴中,且說她心懷怨望,平白地將她賜死。

郭氏無出,獨甄氏有一子名曹叡,為曹丕所愛,曹丕立郭氏為後,就將曹叡交與郭氏,令她撫養。

曹叡生性聰穎,明知母死由郭後所致,但不得不勉承郭後顏,謹問起居。到了十五歲時,隨曹丕出獵,見有大小二鹿,由曹丕一箭射去,大鹿即斃,曹丕令曹叡射小鹿。曹叡淒然道︰「陛下已射死鹿母,怎忍再殺鹿子?」曹丕不禁心動,將弓擲下,罷獵回宮。

未幾即封曹叡為平原王,但終不使為太子。就是曹彰、曹植二弟,雖照例增封,曹彰為任城王,曹植為鄣城王,畢竟不見親信。所以曹丕親出伐吳,獨使司馬懿居守許昌,這也是天心播弄,特令他親疏倒置呢。

曹丕復特置龍舟,親自乘坐,督率大小戰船數千艘,由蔡、潁二水入淮,越過壽春,經邗溝,直至廣陵以南進入大江。

孫權聞曹丕又領兵南下,此次以水軍為主,直指建業一線。孫權知曹丕此來不能有所為,沒親臨前線,只令吳將徐盛做好迎戰防御。至曹丕舟達江北,遠遠眺望,並不見一船,未免詫異,一時不敢輕進,就在江北停泊一宵。

翌日,北岸曹軍遙望,忽見江南一線,連城綿亙,城樓上插滿旗械,遍列士卒,戰船雲集。曹丕不覺大驚,不敢貿然渡江。

江上忽起暴風,曹丕所乘龍舟幾乎傾覆,諸將急扶曹丕上岸。曹丕受到驚嚇,看著滔滔長江,不由嘆道︰「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語畢,隨傳令退軍。

曹丕重乘小舟,倉皇北返,各戰艦亦沒命逃歸。一場興作,空去空來,風師原也巧弄曹丕。

原來是吳將徐盛,故意把戰艦匿入港中,率建業一線守軍,連夜在南岸沿江數百里,用木材葦席搭起一片片疑城假樓,外加彩色涂飾。又乘著夜色迷蒙的時候,放舟出港,排列江濱,舟中還預備假城疑樓,沿江張設,士卒統是蘆葦縛成,外罩軍衣,惟旗械是真。

時值秋霖綿綿,江水猛漲,岸闊霧濃,魏自曹丕以下,都不能仔細端詳,魏軍遷延累日,遂至嚇退,吳得不勞一卒,安堵依然。

孫權只在武昌,沒得建業一帶戰況,甚是焦慮,即召神算子趙達。

趙達為中原河南伊人,精于九宮一算之術,能推未來事。他算出江東有王者之氣,就來到東吳。每逢大事,孫權都讓趙達算一算,而每次都算的很準。但孫權問他怎麼算出來的,他就是不說。趙達死後,就逼問他的女兒,也一無所得。孫權甚至挖開趙達的墳墓也沒找到神算之書。

另一個叫吳範的,和趙達一樣,不肯就出算法的奧妙,然最後都沒得到孫權的重用。

趙達即至,凝神靜氣,掐指推算,答道︰「大王莫慮,曹軍已退。」

孫權聞之,焦慮剛消,又听趙達道︰「不過,至庚子年我吳國仍有一大難關。」

孫權急切問道︰「此庚子年何遠?」

趙達道︰「離今仍有五十八年。」

孫權笑道︰「此仍我子孫之事也,今未必慮此。」

正議間,果來報曹軍退回之息,孫權當然高興。但又一思,吳蜀復和,西界軍事緩解,為阻曹魏南下,有復都之意。

卻說蜀相諸葛亮,聞知吳魏相攻,料他無暇侵蜀,乃籌足軍餉,定議南征,平定夷蠻。適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接連上書,報稱雍勢盛,屢次入寇。更有牂牁太守朱褒,與越雟夷王高定,皆叛應雍,隨處騷擾。

吳蜀復和,孫吳雖表明不再支持雍復叛蜀,但那雍自恃強勢,依然亂蜀如故

諸葛亮因調齊兵馬,辭別後主劉禪,督兵南下。成都令馬謖,已由諸葛亮署為參軍,送諸葛亮出都,諸葛亮與語道︰「與君共謀數年,今可更惠良規,免得誤事。」

馬謖答說道︰「南中蠻人,自恃險遠,不服王化,就使興師入境,所向皆捷,竊恐今日得破,明日復叛,若必殺盡遺種,永除後患,亦非仁人所忍為。且須連年積月,或可奏功。謖聞用兵伐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丞相此次南征,最好使他心服,方可一勞永逸呢。」

諸葛亮笑答道︰「君言甚是,我亦有此意呢。」

馬謖送行至數十里外,諸葛亮始遣還成都,自率大軍徑進。

蠻人素無紀律,怎能敵得過王師?再加諸葛亮用兵有方,事事佔人先機,因此所向無阻,勢如破竹。

當下自越雟進兵,斬雍,誅高定,傳檄諸郡,剿撫兼施。

門下督馬忠,隸籍牁雟,自請效力,諸葛亮便撥兵與馬忠,叫他前往。才閱半月,即得馬忠捷書,謂朱褒已經受戮,牂牁復安,叛虜頭目,誅滅已盡。

本來是大功告成,可以旋師,偏有一蠻酋孟獲,收合雍余眾,出拒蜀兵。諸葛亮探得孟獲生平,雖無智略,卻甚驍悍,為夷漢所畏服,因此打定主意,決將孟獲收為己用,使他死心塌地,庶無後虞。

孟獲不識軍謀,一味蠻抗,戰了一次,便由諸葛亮誘他入伏,一鼓擒住,諸葛亮問他心服否?孟獲抗言道︰「不服」

諸葛亮卻藏過精兵,故意使羸卒站列,令他周視。孟獲更笑說道︰「向不知汝兵虛實,被汝誘獲,今看汝兵,不過如此,有何難勝呢?」

諸葛亮因縱使回去,整軍再戰。

孟獲返至蠻寨,糾眾來劫諸葛亮營,又被諸葛亮預設機謀,四面兜拿,復擒孟獲。

孟獲仍然不服,諸葛亮更縱還。孟獲渡過滬水,負險自固。

時當五月,溽暑燻蒸,水中又無船只可行,蜀兵俱畏難欲退,諸葛亮下令道︰「我兵若歸,虜必再出,我去彼來,我來彼去,何時始得平定?今惟有再接再厲,渡瀘進去,搗穴平蠻,就在此舉,願大眾努力,後當重賞。」

兵士听了,方才踴躍起來。諸葛亮即命將士潛造木筏,至夜間悄悄渡瀘,直抵蠻峒。

孟獲自恃險固,並不加防,待至蜀兵深入,倉猝迎敵,好容易又被蜀軍擒去。

諸葛亮仍不加誅,令孟獲還峒。孟獲更避入深巢,又為蜀兵所破。直至七縱七擒,孟獲無處可容,方才拜服。

諸葛亮尚欲遣歸再戰,孟獲泣謝道︰「丞相天威,無堅不摧,南人誓不復反了!」是謂攻心。

孟獲遂引蜀兵入滇池,奉諸葛亮如神,無論蠻子蠻婦,並來拜謁。諸葛亮好言撫慰,仍令孟獲管理蠻眾,听蜀政令,眾皆歡躍去訖。

有人請諸葛亮留置官吏,與孟獲同守蠻方,諸葛亮慨然道︰「設官有三不易,留官必當留兵,兵無所食,必將生變,是一不易。蠻人屢敗,父兄傷亡,免不得記恨官兵,互生釁隙,是二不易。漢蠻易俗,當然異情,留官撫治,怎肯相信?是三不易。今我不留人,不運糧,但使他相安無事便了,若欲令彼同化,容待他年。」

于是下令凱旋,孟獲率眾拜送,並獻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作為軍用。諸葛亮分犒將士,一無所私。

唯途中往返,輒患暑疫,經諸葛亮采查藥物,合銼為末,用瓶收貯,每人各給一瓶,遇有中暑中疫等癥,吹鼻即解,故盛暑行軍,奔波萬里,得免死亡。

諸葛亮班師回國,飲至行賞,人人欣悅,朝野清平。南中復按時進貢,各呈方物。諸葛亮復與民休息,安養兩年,國富民饒,乃擬出師北伐,規復中原。

惟曹丕上次率兵攻吳,無功而返,但仍不死心。次年五月曹丕復率十萬大軍至譙,御史中丞鮑勛諫阻,不料卻引起曹丕大怒,以為鮑丞之甚不吉,便降鮑丞之職,待罷兵後以莫須有將其殺死。

八月,曹軍沿上次原路南下,經淮水,入邗溝。不料,此年寒潮早到,邗溝結起厚冰,數千戰船被阻,不得進入大江。曹丕只得舍舟登陸,率鐵騎千人馳往大江北岸,眺望南岸。

九月,築東巡台。十月行至廣陵,曹丕面對大江波浪濤,詩興大發,于馬上作詩一首。但面對吳軍嚴兵固守,水面結冰,曹丕又一次眼望大江,無可奈何地嘆道︰「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曹軍再留至一旬之後,只得撤歸北方。

吳軍見魏軍撤歸,揚威將軍孫韶率五百敢死士,于小徑要擊曹丕,曹丕大驚。吳軍截殺一番,獲副車、羽蓋而還。

正所謂︰濤濤大江隔南北,巍巍雄山分東西。

三分天下賴于此,也是地利與人和。

評︰吳蜀相盟是建立平等基礎之上的,而吳魏相盟是一種臣屬關系,因此吳蜀聯盟易建立,而吳魏聯盟只能是短,這是因為孫吳不可能長期臣服于魏,且魏要求人質,而蜀沒有,這一點上,孫權對魏是不能容忍的。故孫吳一旦解除與蜀的危機,就要爭月兌魏的束縛,為開闢帝業作準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