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劉備病重托孤命 孫權退魏宴酒歡

曹魏三路攻吳,曹休、張遼、臧霸等人一路來劃,呂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水軍拒曹休于洞口,時遭大風,船人覆溺。

曹休使臧霸等趁機相攻,率輕船、敢死士萬人攻襲徐陵(洞口對岸)。吳軍被殺者數千人,溺死者數千,失蹤、逃亡者過半。而吳將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殺獲魏兵數百。偏軍賀齊以道遠後至,故此獨全,諸將倚以為勢。徐盛收余兵,與曹休夾江而拒。

曹休再使兵將就船攻徐盛,徐盛以少御多,終不能克,曹休只得引軍退回。

孫權弟、定武中郎將孫匡隨呂範御敵,因違令放火,燒損茅芒,被送回吳。孫權為此不再認他為弟,改姓為丁,禁錮終生。

此路魏軍進攻,吳軍雖有損傷,但有效地阻止了魏軍進入江南。

另一路是魏大司馬曹仁率步騎數萬,攻打濡須督朱桓。先是曹仁玩弄計謀,即借打濡須來襲擊羨溪(濡須東)的戰術。朱桓不知,就派分兵趕赴濡須,後得知曹仁真真的是攻打羨溪,急召兵回歸,但已不及。

朱桓只得與五千人守羨溪,面對魏軍洶勢,吳軍各有懼心,朱桓為激勵士氣,高昂道︰「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今(曹)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困罷,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即使)曹丕自來,尚不足憂,何況曹仁呢?」

然後,朱桓將計就計,故意偃旗息鼓,向外示弱,以誘曹仁。

而這一招,曹仁果然中計,他見羨溪兵少將寡,不足為強,就分兵攻之,派子曹泰攻濡須,遣常雕領諸葛虔、王雙等人晨時坐油船攻中州(江中小島),而自己率萬人留在橐皋(濡須西)作為後援。

朱桓即率兵將攻取油船,又派兵攻擊常雕,隨後又親自率軍抵御曹泰,炎燒曹仁營寨,殺常雕,擒王雙,斬溺魏軍數人,這就擊退曹仁,吳軍大勝。

朱桓將王雙送武昌,讓孫權發落。而曹仁因此戰無功,郁病而死。

又另路曹真,夏侯尚、張郃、滿寵、文聘等攻打江陵,竟用數個軍營將城死圍困。孫權得知,派孫盛領一萬人州上建圍塢,作為守將諸葛瑾的外援。

江陵建固,一時不能攻下,曹真就派張郃進攻孫盛,孫盛撤軍。隨後孫權又派潘璋、楊粲等給江陵解圍,仍不成功。此時江陵城內守兵,適患疫病,戰斗力深受影響,而曹真築起的土山已逼近城牆,局勢非常嚴重。

可巧陸遜遣朱然,帶著舟師萬人到來,他出其不意,趁著敵人的漏洞,攻破了敵軍的二個軍營。而負責北門的江陵令姚泰見魏軍強大,想叛逃曹軍,被朱然發現,就將姚泰斬了。魏軍圍攻朱然,但不能攻克,只得退還。朱然的到來,大殺了曹真的銳氣。

朱然隨後和諸葛瑾率軍與夏侯尚隔江對峙。諸葛瑾帶兵渡河到了江中小州,且將水軍分散在江面上,夏侯尚見此,就將兵渡到中州,再作浮橋連接南北,想一舉攻克江陵。

江表之虎臣潘璋率兵在江上游建五十個水城,且將蘆葦做成筏子。這一切卻被魏臣董昭發現,他就對前來督戰的曹丕說,可能會遭到吳軍火攻浮橋,曹丕立刻想到赤壁之火,令夏侯尚立即撤出。

吳軍見此,兵分二路發起攻擊。曹軍就浮橋這一道兵撤,受吳軍追殺,魏軍死傷慘重,且溺水死者也上千人。後江水暴漲,魏軍只得撤回。

此路魏雖小勝,而無大獲,吳雖不利而無大失。

曹軍三路攻吳,雙方互得失,孫吳使曹魏不能逞其志,曹丕乃懊悵道︰「悔不用劉曄言,多事勞師。」

說著,並遣使召還曹真、曹休及曹仁兩軍,並還洛陽。吳主孫權,尚恐蜀人報復再攻,未敢追擊魏兵,且將所擒王雙送還,以向曹丕示好。曹丕樂得示惠,虛言慰諭,自回許昌去了。

孫權曾在攻佔皖城時,就將蘄春也收佔了,並派王直、晉宗在戲口以守備蘄春。但晉宗殺死了王直,率眾叛魏,魏仍以晉宗為蔪春太守,戎守邊界。

然晉宗叛魏駐守蔪春,他卻不安穩,常數犯吳境,騷擾武昌。孫權認為晉宗不除終是禍害,因而在抵御曹魏三路進攻後不久,孫權主動用兵于蘄春,命後將軍賀齊率領糜芳、鮮于丹、劉邵、胡綜等督幾部人馬,乘著晉宗麻痹之機,出其不意打了個措手不及,結果蘄春城被破,生擒了守將晉宗,這使得吳邊陲重獲安寧。

話成二頭說,劉備被陸遜擊敗,奔回白帝城,還想收合余燼,再行討吳,可奈七千余萬人,死亡大半,潰卒雖然漸集,不過一二萬名,還是焦頭爛額,疲敝不堪,一時如何成軍?惹得劉備又悔又恨,又恨又悲。

嗣由東吳傳來耗聞,乃是孫夫人得知兵敗,誤傳劉備被害,竟瀕江遙祭,投江殉節。劉備本因她無故歸吳,置諸度外,不料她有這般貞烈,未免有情,誰能遣此?遂至懨懨成病,起居不適。

趙雲等請劉備回成都,又不見許。且因白帝城為魚復縣治所,就改縣名為永安,館舍為永安宮,治所在白帝城。

會吳使太中大夫鄭泉至白帝城,報稱孫夫人喪信,並請罷兵息爭,無非是因與魏將絕交,故有此使。

劉備見之,余怒未消,接過鄭泉遞來國書,書中只稱劉備為漢中王,並未以帝相稱,就問道︰「前時書于吳,而吳王未復書于吾,難不成吾不該稱帝?」

鄭泉答道︰「曹氏篡漢,殿下既為大漢宗親,理應率軍聲討漢賊,為天下之表率,然殿下並未此舉,卻忙于稱帝正名,吳王深殿下此舉為羞,故無復信。」

鄭泉此答,劉備無話再答。時下蜀軍夷陵大敗,境內出現不穩。魏軍遠臨江漢,對蜀形成壓力,諸此,需重新考慮對吳策略。劉備含糊答應,也遣大中大夫宗瑋,赴吳報命。

惟劉備心中總不能無嫌,終日里郁郁寡歡,忘餐廢寢,年逾六十,怎能禁得起這般神傷?

忽聞魏軍南下,劉備這才恍然大悟,明白孫權遣使言和真實含義,口述一短信,派人送江陵守將陸遜,信道︰「賊(指曹軍)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

其實劉備敗退,根本無重振再戰之力,只是借著曹魏南下,虛張聲勢罷了。

而陸遜面對威脅,毫不示弱答復道︰「但恐慌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前不久求和),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余,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劉備見陸遜復書,更是憤慨,但只是目前實況,確是不能復東向。遷延半年,終致不起,遂召丞相諸葛亮,及尚書令李嚴等,到永安宮,听受遺命。

章武三年二月,諸葛亮等到了永安,尚有先主庶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一同隨至,俱到劉備榻前問安。

劉備見了諸葛亮,欷歔與語道︰「朕不能用丞相言,悔已無及了。」

諸葛亮勸慰道︰「陛下須善自珍攝,幸勿再憶故事。」

劉備道︰「命數已終,看來是無可挽回。惟與丞相契合有年,深蒙輔導,乃智短命窮,將成長別,奈何奈何!」說至此,淚流滿面。

諸葛亮亦不禁涕下,但見劉備精神未敝,不致遽危,故尚忍淚勸解,率眾暫退,只留二王侍側。

嗣是逐日入省,就是留居成都的官僚,亦陸續到來請安。

成都令馬謖,系侍中馬良弟,良有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良字季常,馬謖字幼常,余亦以常字為號,惟馬良眉中有白毛,里諺謂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奉命撫慰五溪,及猇亭敗後,歸路遽斷,竟至遇害。諸葛亮嘗器重馬謖,特薦為成都令。

至是請安已畢,退出行宮,越宿由諸葛亮入視,劉備顧語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宜留意。」諸葛亮應命而退。

到了孟夏,劉備病已垂危,乃召諸葛丞相等,托孤寄命。

劉備在彌留之間,宣揚遺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並侍榻前。劉備顧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嗣子可輔,勞君匡輔。若不可輔,君可自取。」劉備亦知嗣子劉禪不才。

諸葛亮慌忙拜倒道︰「臣敢不竭股肱,效忠貞,誓死毋貳,勉報聖恩?」

劉備乃命李嚴代作遺詔,留囑嗣君。且喚劉永、劉理二兄弟至前,叫他父事丞相,不得有違。又與翊軍將軍趙雲,叮嚀數語,無非是托他輔國,說至此,長嘆一聲,瞑目竟逝,享壽六十三歲。

卻說吳既擊敗蜀軍的進攻,又抵御了魏國之南下,孫權甚是欣慰,置酒于武昌釣台上,大犒眾臣。

飲至半晌,有的臣不勝酒力,竟然酩酊大醉,孫權也有醉意,令人將水灑至醉臣之身,用以醒酒,使其清醒後,繼續再喝,且道︰「今日暢飲,不醉倒之釣台,吾等杯莫停!」

孫權喜酒,往往酒醉,行事有失理智。又數杯酒之後,孫權便親自起身行酒勸飲。

虞翻知已酒量有限,見孫權過來勸酒,就裝醉倒地。待孫權離去,虞翻又坐起來,不料卻被孫權瞧見。

虞翻多次在公眾面前,不顧孫權臉面,孫權已忍多時,此時,孫權見虞翻不願多酒,裝假酒醉,心中大怒。孫權借酒醉發作,便抽劍要刺虞翻,臣僚無不大驚。

大司農劉繇之子劉基上前抱住孫權,力勸諫道︰「大王酒過三杯,要親手殺死賢士麼?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誰知?況且大王能招賢容人,才使四海之人仰慕。如今卻為此小事,一朝之間毀掉自己的聲譽,豈不為之嘆息?」

孫權說︰「曹操尚能殺孔融,我殺一個虞翻,又有何妨?」

劉基說︰「曹操輕率殺害士人,因受天下所責。大王行德行禮義,能與堯舜相比高下,怎能將己和曹操相提並論呢?」

孫權喜人吹奉,听到劉基此言,不由收入寶劍,虞翻這才免去了一場災禍。

一旁張昭瞧之不下去,板臉起坐,一言不發而離去,坐上馬車,欲走。

孫權見張昭怒而已去,即令人將張昭叫回。張昭別了氣,只得重回酒場。

孫權不解問道︰「眾為國勞苦,已有勝利,今不過是共歡其樂,張公何為發怒?莫非虞翻?」

張昭道︰「並非為虞翻,臣曾听聞,前商紂王作糟丘和酒池,通霄飲酒,當初也以其歡樂,也沒思其有何不對。」

孫權一听,仿佛當頭棒之,翻然醒悟,深感慚愧,不再有言,仍即令止酒。

次日,孫權想起他剛統事江東時,虞翻制止反叛,可見他一片忠心,差點喝酒誤,失手殺人。由此孫權向下人命道︰「從今以後,凡我在酒後,下令殺人,都不為行事。」

然而又因虞翻剛愎固執,數次在眾人面前,不顧君臣之別,不順孫權之意。並在一次孫權與張昭談論神仙之事,他卻坐一旁卻哈哈大笑,指著張昭道︰「你明是個將死之人,還道什麼神仙,世界哪有神仙。」

俗話道,話不投機半句多,虞翻所言雖是不錯,但這確實使張昭和孫權不悅。孫權知虞翻終難以一起共事,一怒之下,將虞翻遷放至交州南海郡的番禺。

孫權為防曹魏再度南下,且使揚州更利于治理,任呂範為揚州牧,設治所于建業秦淮河南,丹陽郡治所則在建業東南二里。建業城級再由郡級遷升為州級。其揚州轄16郡,142縣,今南京曾有揚州之名始于此。

孫權正使人劃定揚州治所之時,有人報道,僧人支謙由北方避亂至吳,其人才慧聰穎,能說佛道,孫權奇之,即召見問答,所答頭頭是道。孫權甚悅之,便拜為博士,留在身邊,使他國輔導東宮孫登。

中國已有魏、蜀二帝,惟東吳孫權雖改年,然還莫稱帝。孫權既與魏絕,不再向曹丕稱臣,眾臣以為孫權稱帝已入時機。

然讖言之事不可少出,為此,有人報道曲阿言甘露降。又有人在皖口(懷寧西)言木連理。因而群臣勸孫權即尊號道︰「吉象已現,天命難違,魏、蜀已稱帝立國已久,吾王應順天命,即登帝位。」

而孫權卻以為稱帝時機未到,吳境內尚未穩固,魏兵壓境還莫解除,故辭讓道︰「漢室剛滅,孤不能存救,更不能自為稱帝。」

果時隔不久,鄱陽人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並自言舉義兵,為魏討吳。此事為魏臣們所聞,皆很高興,認為此時伐吳,內外相攻,必有所克。

然魏中書令孫資則以為鄱陽宗人前後舉義有數次,他們眾弱謀淺,旋即散敗,彭綺也不為所靠。話剛落下,果孫權派解煩督胡綜和藩陽太守周魴兵討,彭綺被擒,反叛被平,鄱陽局勢趨穩。

彭綺剛平,蜀漢傳來劉備死于白帝城,孫權特遣立信都尉馮熙赴蜀,以吊劉備喪。

劉備已死,諸葛亮主持喪事,棺殮如儀,使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自率百官奉喪還成都。

太子劉禪年方十七,在都留守,不遑奔喪,但出都門,守候梓宮。及靈櫬已到,迎入正殿,舉哀行禮。

會孫吳使立信都尉馮熙來到,諸葛亮見孫吳也來吊喪,就更加優待。他一直有聯吳抗魏之思,只是先主劉備一意孤行東向,又因為自兄諸葛瑾在孫吳侍臣,為避嫌,不敢激爭,才使得蜀吳兵戎相見。諸葛亮主持喪事,等喪禮畢後,又是劉禪登位,一時不便與馮熙會談國事。

禮畢展讀遺詔,詔雲︰「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年五十,不稱夭,朕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汝兄弟為念,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乃可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兄弟當父事丞相,更求聞達,無替朕命!」

太子劉禪拜受遺詔,諸葛亮即請劉禪嗣位,改元建興,是為後主。崇謚先主劉備為昭烈皇帝,奉葬惠陵。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頒詔大赦。

事畢,諸葛亮欲找馮熙會談,可巧馮熙已辭東歸,諸葛亮只得作罷。

益州從事秦宓,已得釋獄,由諸葛亮選為益州別駕。秦宓少有才名,也是法正一流人物。諸葛亮因法正早歿,嘗嘆為孝直若在,必不令主上東征,就使東行,也不致一敗若此。故秦宓因諫得罪,諸葛亮甚為嘆惜,至赦免後,隨即錄用。

後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嗣復使領益州牧,政無巨細,皆歸裁決,劉禪惟拱手受成。

諸葛亮約官職,修法制,信賞必罰,風化肅然。封劉禪之弟為梁王,劉理為魯王。

忽聞益州者帥雍,戕殺益州太守,並劫持前來赴任途中的益州太守張裔,叛蜀附吳,諸葛亮因新遭大喪,未便動兵,且意在和吳伐魏,故決計緩征。

廣漢太守鄧芝,方入為尚書,窺知諸葛亮意,請向東吳修好。

諸葛亮欣然道︰「我早有此意,一時苦乏使才,今始幸得人了。」

鄧芝問為誰,諸葛亮答言莫如使君,鄧芝亦不辭,奉命即行。

這正是︰吳軍奮力抗曹軍,曹丕悔不听曄言。

吳樂退敵蜀吊喪,幾家歡樂幾家愁。

評︰孫吳剛退敗了蜀軍進攻,與蜀尚沒和解的情況下,魏軍三路南下,面對曹魏的攻勢,吳軍英勇無威,進行抗擊,雖有所損失,卻成功抵御曹魏南下,從而保住了江東。這恰時,劉備病重,蜀軍新敗,無力再攻孫吳,這使得孫吳專行對抗曹魏。尚如蜀軍再次全力東征,其戰況則難易定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