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陸遜引兵破劉備 曹魏三路攻孫吳

吳班引軍再進,把城圍住,孫桓使朱然向陸遜求救,諸將均欲出戰救,陸遜獨不肯發兵。諸將俱上帳前請道︰「孫安東系是公族,今為敵所困,奈何不救?」

陸遜徐答道︰「彝陵城高糧足,孫安東又得士心,城牢糧足,定能堅守,無可憂也。待我出軍破備,安東自然解圍了。」

諸將復道︰「都督欲與劉備交鋒,請即傳令,末將等便當前往。」

陸遜微笑道︰「且慢。」

諸將道︰「既不救彝陵,復不擊劉備,難道待蜀兵自斃麼?」

陸遜變色道︰「我自有計破蜀,諸君但當各守營壘,阻敵前進,毋得違我號令。」

諸將乃退。韓當、徐盛等,統是宿將,心已輕陸遜,又見他逗留不進,越覺憤悶,俱相率私嘆道︰「用此書生為都督,江東休也!」

劉備已到秭歸,連接捷報,當然欣慰。關羽主簿廖化被吳軍所俘,裝死逃出來到秭歸,劉備見之,十分高興,問到關羽戰敗死前狀況,不由悲又復來。忽聞吳用陸遜督軍,統兵五萬,在猇亭東南屯營,料知必有劇戰,因令各軍嚴行加防,準備廝殺。

待了旬余,不見動靜,乃擬親出攻陸遜。治中從事、偏將軍黃權進諫道︰「吳人耐戰,我軍又沿流直下,易進難退,況吳魏近時通和,陸遜多智,未始非待魏進兵,為夾攻計。臣願效力前驅,抵當吳寇,陛下宜為後鎮,靜守要隘,方無他虞。」

黃權恐長驅有失,想勸劉備穩戰穩打,卻被劉備認為阻軍,但命黃權為征北將軍,督守江北,相拒于夷陵道,以防魏人。令吳班、陳式水軍攻夷陵,遣馬良安慰五溪蠻夷,五溪蠻夷皆響應。自率諸將東進,直抵猇亭駐營。

吳將聞劉備親至,陸遜堅守不戰,諸將各向陸遜前請戰,陸遜與語道︰「劉備舉軍東下,銳氣方盛,不宜急攻,待他日久敝生,一舉且可破滅了。」

諸將不信,還欲爭辨,陸遜拔劍置案道︰「劉備為天下梟雄,曹操尚且生畏,今與我交兵,正是勁敵。諸君並受國恩,當思計出萬全,共翦此虜。僕雖書生,受命主上,正惟僕能忍辱負重,故托付全權。軍法如山,不應輕犯,如有妄言生事,立當斬首!」說至此,面色如鐵,非常森嚴,諸將不敢再言,悻悻退出。

好多日不聞戰令,那蜀軍卻遍地扎營,自巫峽延至猇亭,立數十屯,綿延七百里。蜀軍居水上游,順水而下,易于成勢,而劉備沒利用這一條件,而是舍船就步,跋涉並屯于苞原隰險之地,並且樹柵成營易被火攻,最終給人可乘之機。設營不固,又不能形成獨立的作戰單位,這就有兵敗如山倒之劣勢。

蜀軍前部督叫作張南,大督就是馮習。劉備遣吳班率千人,于吳營前平地立營,進而挑戰。吳將將見之,皆忍耐不住,又復請戰,陸遜只是不允。

韓當、徐盛等齊聲道︰「如若不勝,願按軍法。」

陸遜引諸將出營,遙望多時,揚鞭西指道︰「前面山谷中,隱籠殺氣,必有伏兵,此仍是劉備誘兵之計。彼欲誘我入伏,可以掩擊,我豈肯墮他詭計?故不允諸君出戰!」

諸將听了,尚暗暗冷笑,不得已,隨陸遜回營。

過了三日,吳班竟退兵,山谷間果伏八千兵現出,他們擁著主子,徐徐回去,吳將方知陸遜先見,始有些服。

惟二軍相拒于夷陵、猇亭間數月,未見陸遜出一謀,總不免笑他庸懦,陸遜卻上表孫權,指日破蜀。

諸將聞悉,不知陸遜葫蘆里賣什麼藥,互有疑言。蹉跎蹉跎,陸遜與蜀軍相拒,差不多過了半年,好堅忍。

時閱盛暑,紅日炎炎,蜀軍大營,移至樹林間屯駐,借便納涼,陸遜也未嘗發兵截擊。

到了翌晨,忽召入諸將道︰「今日方可破蜀了,願大家努力!」

諸將道︰「破蜀當在初時,今令蜀兵深入五六百里,連營相望,又持久至七八月,彼已固守要隘,怎能破得?」

陸遜笑說道︰「劉備轉戰一生,更事甚多,今率銳東來,初至時必思慮周詳,未易與敵。及屯留多日,未得逞志,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欲破此虜,正在此時。」

遂將宋謙等攻劉備五屯,皆破之,斬其將。又命鮮于丹引兵往攻,韓當、徐盛為後應,陸續前去,再試其兵虛實,觀其營寨設施,不到半日,三將敗回,結果不利,諸將不滿,入帳稟報道︰「蜀兵勢大,難與爭鋒,末將等攻他一營,各營齊至,首尾相應,因此致敗。」

陸遜听後,從中得到破敵之法,答道︰「我已有破蜀計策,今夕定可成功,諸君可早食晚餐,入帳授計。」

未幾,日已西昃,將士等飽食一餐,入听號令,陸遜方說出「火攻」二字,分撥諸將士,各執火具,往燒蜀營。

劉備在營夜坐,正與將佐等談論軍機,從事程畿道︰「近日軍營上面,有黃氣罩住,長十余里,廣數十丈,恐與全軍有礙,不可不防。」

劉備道︰「吳軍屢戰屢敗,怕他甚麼?」

程畿答說道︰「陸遜多謀,恐有狡計。」

劉備道︰「朕已使侍中馬良,安撫五溪蠻夷,昨得奏報,謂已一體響應,俟他畢集,與陸遜大戰一場,看他如何敵我?」

就在這時,忽由軍吏入報道︰「吳兵來攻,各屯火起。」

劉備忙說道︰「快快傳語馮習、張南等將,小心迎敵。」

其實振武將軍潘璋與陸遜並力攻破馮習、張南二營,已斬護軍馮習、張南,且殺兵眾。

軍吏方出,又有一人趨入道︰「馮羽、張南二營,已被吳兵毀破了。」

劉備大驚,忙披甲上馬,出營了望,四面八方,火光燎繞,連樹木俱被延燒,漸漸的侵及御營,並且喊聲四震,不知有多少吳兵,前來劫營。驀見將軍傅彤,踉蹌前來,報稱馮習、張南,並皆陣亡。

此時陸遜已令吳軍全面出擊,昭武將軍朱然,先督五千人與陸遜並力于宜都,繼而別攻,破蜀軍前鋒,斷其後道,蜀軍遂破走。偏將軍韓當,配合陸遜、朱然,共攻蜀軍于涿鄉,大破之。建武將軍徐盛攻取諸屯,所向有功。

綏南將軍諸葛謹、建忠郎將駱統、興業都尉周胤亦皆率部自公安、孱陵進擊猇亭。

被困的安東中郎將孫桓,見各軍已攻入蜀軍,且各軍眾甚盛,彌山盈谷,孫桓也投刀奮命,與各軍戮力,蜀軍被迫敗走,圍困自解。吳軍乘勢追擊,破蜀軍四十余營。

蜀軍將佐見吳軍來勢凶猛,難于抵抗,請速回鑾。劉備即使傅彤斷後,自率親軍西走,令從事程畿,往諭水師,上岸援應。程畿自去,傅彤隨駕徐行。

到了馬鞍山,吳軍四面環集,進退無路,不得已上山駐扎。劉備見山下有孫桓解圍後,也佔要塞,斷其後路,不由嘆道︰「吾昔初至京城,孫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仍令傅彤據住山口,堵御吳兵。遙見火勢燎原,熊熊不絕,好容易俟至天明,望得長江一帶,尸骸重迭,隨流而下。

劉備且憤且慚道︰「孤乃為陸遜豎子所折辱,豈非天數?」

又有軍弁趨至道︰「吳軍放火燒山,傅將軍危急萬分,請御駕速行裁奪。」

劉備乃決意再走,領兵殺下,沖突了好幾次,仍然不能出圍,劉備自知難于馬鞍山立足。

未幾又是傍晚,吳兵各去晚餐,稍稍寬緩,傅彤夜黑率輕騎突圍,拚命殺出山口,讓過劉備,請他先行,自率殘兵,截住吳軍。

吳軍競來環擊,傅彤與吳軍力戰多時,兵眾盡死,他還是挺槍死斗,吳兵叫他投降,傅彤呵聲道︰「吳狗!大漢將軍,豈肯降汝?」說著,復格死吳兵數人,身受重創,力竭捐軀,死且不朽。

劉備倉皇西奔,後面吳兵窮追,又復大至,乃令將士月兌甲塞路,驛人自擔燒鐃鎧,斷住追兵。

吳兵撥去殘甲,仍然追趕,吳將李異、劉阿等緊追其後,進屯白帝南面的南山。

蜀兵沿路潰散,只剩得騎士百余,尚隨劉備,劉備長嘆道︰「我命休了!」

道言甫畢,前面有蜀兵趨至,為首大將,乃是翊軍將軍趙雲,劉備方轉憂為喜,忙令他截住吳兵,才遏住頹勢,劉備自引百余騎,入白帝城。

趙雲本在江州督糧,因見東南火光沖天,不知前軍勝敗,因領兵前來,虧得有此一舉,方得殺退敵兵,保回主駕,此時蜀中將士,多半傷亡。

從事程畿,奉命往招水軍,水軍已被吳兵掩擊,逃得精光。程畿乘得孤舫,溯江徐退,從吏催程畿道︰「追兵將至,何不速駛?」

程畿慨然道︰「君辱臣死,我豈可畏死偷生?」既而吳兵果到,圍住程畿船,程畿拔劍自刎。

尚有蠻王沙摩阿,挈眾從蜀,侍中馬良所督五溪蠻眾與吳軍步騭大戰,為步騭所敗,馬良、沙摩阿亦至戰死。

余如蜀將杜路、劉寧等,窮途末路,只得投了東吳。

鎮北將軍黃權,駐軍在江北,道路隔絕,不及援劉備,卻被陸遜隔斷圍困,成了孤軍,不得西還,只得投了曹魏。

至此,劉備只好收殘兵還巫,蜀吳相拒于巫,自巫而東,荊州全境,劉備不復再有。

卻說魏主曹丕,聞蜀兵連營七百里,知蜀必敗,群臣問為何因,曹丕與語道︰「劉備不曉兵機,豈有連營七百里,尚可拒敵?兵法有言︰‘包原隰險阻而成軍,必為敵擒。’江東捷書將至了。」過了七日,吳果呈入捷書。

孫權擊敗劉備,就遣使向曹丕報告。曹丕特派使者贈明光鎧、騑馬等物,並作抄寫自作《典論》及詩與孫權,以表慶賀,且要求窮追敵人,然孫權自然不會听命他。

就在此時,魏朝中的太尉鐘繇、司徒位華歆、司空王郎三公聯名上奏,道孫權稱臣,仍是權宜之計,不應相信,且數孫權十五條罪,讓曹丕立刻移兵進討孫權。

曹丕不從,決定專使來吳,再索要南方的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等大批珍稀之物,且探孫權動靜。

專使來吳呈上索要清單,吳群臣過目,怒謂重復勒索太過,應以拒之。而孫權見魏專使只是索取珍物,沒有他意,他不但不怒,反而有些暗喜,他對群臣道︰「這些所謂珍物,只不過瓦石一般,與國民安危相比,不值可惜。」鑒于剛與蜀大戰,元氣大敗,應宜穩定,因此,再次盡數予之。

而專使回魏,認為孫權稱臣可疑,在群臣諫下,又使使至吳,敦促孫登至京任職。而使者受到孫權的厚待。

孫權再次上書與曹丕表示送子為質,但重誓婚約,即希與曹氏宗室(夏侯氏)之女聯姻後方再送,並欲遣孫邵和張昭同行,以追輔世子,使魏專使擒書歸魏。

吳兵既得勝蜀,欲進攻白帝城,陸遜獨下令班師。適值彝陵圍解,孫桓來見陸遜,陸遜慰勞一番,孫桓語遜道︰「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仍知調度自有方耳,終得破蜀,但何故不乘勝進攻呢?」

陸遜答語道︰「曹丕外托助我,內實謀我,我若窮兵入蜀,必為所算。」隨後陸遜與朱然、絡統均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孫權接到陸遜上書,決定令劉阿等自南山撤兵,駐守巫縣。加拜陸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命他收軍東歸,返荊州,以備曹魏。

孫權剛下令東歸,果聞魏兵三路軍攻吳,一路由征東大將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等出洞口(安徽和縣江邊);二路由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三路為上軍大將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等圍南郡。

軍情緊急,當即飛報孫權,孫權令建威將軍呂範等督五軍,以水師拒曹休;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以抗曹真;裨將朱桓在濡須督軍御曹仁,遣將防堵,臨江把守。一方面急令陸遜退兵從速,救援江東各要塞,另一方面,就派鄭泉去白帝城見劉備,以圖結束吳蜀戰爭狀態。

原來,曹丕接到孫權上書,展書閱後,心道︰「孫登年幼,怎可結婚?這又是托辭不送。孫權雖多次以表忠心,但拖至一年之久。」

曹丕又再次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出使者要求兌現承諾,孫權此時就明確否認,且拒絕辛毗、桓階入吳,欲公開與曹魏決裂。

曹丕見吳抗命,不送質子于京。至此,曹丕方才明白稱臣,答應送質子皆是權宜之計,欲興兵伐吳。劉曄復諫阻道︰「吳方破蜀,上下齊心,況復襟江帶湖,到處可守,不如緩攻為是。」

曹丕不肯從,仍命三路兵約有數萬,同時攻吳。又聞蜀漢將黃權等將來投,他親自接見,任他為鎮南將軍,隨軍出征。

吳方軍事雖布置到位,但孫權以為與劉備大戰剛止,吳內元氣大傷,又見魏軍來勢洶洶,再加上越蠻夷多未平集,內患難止,內外交困,真不想與曹魏開戰。他在遣將拒魏的同時,再次卑辭上書,求自改厲,主動求和,繼續玩弄假言手法,並以此作為前時曹丕為他抄作詩文的回應。

書信很快傳至曹丕手中,展開一睹,不由為孫權的情辭之深摯典麗所贊嘆,前大部分是自我痛責,末尾寫道︰「……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余年。」

曹丕看後,已知孫權仍在玩戲弄手法,當下濡筆伸紙,文不加點,草就三百字復函。

文分三意,先是贊孫權事功︰「君生于擾攘之際,本有縱橫之志,降身奉國,以享茲祚。自君策名已來,貢獻盈路。討(劉)備之功,國朝仰成。」

然後責孫權所為,引起朝臣疑慮,即曰「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故先遣使者犒勞,又遣尚書、侍中踐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勸君遣子,乃實朝臣交謀,以此卜君,君果有辭。」

最後再次強調,如欲釋疑,必遣質曰︰「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淒愴動容。即日下詔,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以解釋疑議,孫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舅大江。」

孫權閱後,擲信于案,自知與曹魏和平無望,自言道︰「曹子恆(曹丕字),孤要與爾分庭抗禮也。」吳魏終只能兵戎相見。

隨後孫權表現出強硬之勢,吳不再奉曹魏為正朔,不用曹魏年號,改用自己的年號「黃武」,正式按朝廷式樣置百官。

眾臣一片呼聲,張昭成為丞相。然孫權考慮再三,張昭過于剛直,常與孫權在眾臣前頗有爭執,從而詭稱,丞相責任繁重,不忍心給老臣擔子太重,故不立相,而立孫邵為丞相。孫邵非孫權宗族,字長緒,北海人,曾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後跟劉繇到江東,劉繇死後,附孫權,被授廬江太守,繼為車騎將軍,成為孫權的近臣。

曹丕聞改年號,不由大怒,親來宛城督戰。

這所謂︰劉備率兵來攻吳,不知陸遜深和淺。曹孫盟約終不成,只能兵戎再相見。

評︰陸遜慎重,乘隙火攻蜀軍,大破劉備。劉備輕敵,致使輸給陸遜,敗逃西歸。孫權不听曹丕言,再攻劉備,以防曹魏南下來攻。質子一事終使吳魏盟破裂,曹丕親率軍攻吳。孫權只得率兵抵御。三國之中,各國利害相悖,一國之動,則影響其他二國。二國之抗,而第三國則是關鍵,然三國之中,曹魏終弱強于吳、蜀,這是事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