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吳魏互詐終難成 欲連海島擴吳土

稱帝後的孫權,為使江山後繼不乏人才,大興學校,詔立都講(主講)祭酒(授課負責人),以教諸子。

孫權稱帝,曹叡聞之,心存憤懣,當然想盡一切辦法攻略孫吳。

黃龍二年,一個叫隱蕃的人,突然出現在江東,他自稱听到吳國重視人才,就從魏國投來,然久日,不被孫權召喚,于是他就直接上書孫權道︰「在下听到紂王無道,所以微子出逃。漢高祖寬明,所以陳平來投。在下今年二十二歲,舍棄了在魏國的榮華富貴來投,歸命于有道的君王,多虧上天庇佑才能安全到達。但在下到吳國已是甚久,君王卻反視我平常投者,使得在下有很多言語、計策不能告之。我常在家一日三嘆,怕自己一生虛度,無所事事。」

孫權閱書後,決定和胡綜就召見他。

隱蕃至,當即孫權對他進行多方考問,而他對答如流。

隱蕃退下,孫權詢問胡綜對其看法,胡綜道此人有點象東方朔,又有點象禰衡,但其才卻不如東方朔、禰衡他們,可在京城給一小吏以試其能。

孫權听從胡綜之見,就在京城予以小吏。鑒于孫權考問隱蕃,多這刑獄之事較多,就任他為當廷尉監,相當于現行司法部下面的一個處長。

隱蕃就任後,官雖小,但隱蕃的活動能力大,人氣很旺,就連左將軍朱據以及頂頭上司廷尉郝普(呂蒙當年越湘江,取三都時,他投降的)皆贊他,認為他有王佐之才,均爭著巴結他,並以為他當廷尉監甚屈了他。

太常潘濬之子潘翥還給隱蕃送錢送糧,但此舉受到潘濬的責罵,並行杖一百,要求將禮物收回。

黃龍三年二月,孫權派中郎將孫布詐降,誘魏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王凌。

隱蕃得息後,迫于事態緊急,他不知怎麼的,突然不顧後果倉促起事,妄想打亂孫吳的部署。

但這一消息走漏,隱蕃出逃被抓,遭到嚴刑拷打,逼他供出同黨。而隱蕃卻道︰「大丈夫舉此等大事豈會沒同黨?我可以殉難,卻不能牽連別人。」

原來孫權稱帝後,曹叡暗自召見隱蕃,據說此人的祖籍是青州刺史部,隨後隱蕃就從曹魏消失,來到了孫吳。就在孫權使出孫布詐降之計時,隱蕃聞訊後,來不及告知曹魏,心急之下,只得倉促起事。

郝普因隱蕃受到牽連,自殺。

這年十月,孫權按照計謀,將大量兵力潛伏在阜陵(全椒東南),試圖在王凌經過時一舉殲之,但是當王凌即將進入伏擊圈之時,就察覺到了孫權的意圖,迅速將軍隊撤回,孫權只得無獲而返。

孫權經隱蕃事件,就知曹魏暗中使詐,就想到以詐對詐。

聞曹丕死後,曹叡接位,振威將軍吳質受到猜疑和排擠,于是孫權就使胡綜偽造了吳質之降信,其中一封是偽稱是吳質的同鄉黃定潛逃送來之信,另一封是詐稱吳質已做好了內應之信,信中還言除了所部人馬可作接應外,吳質還準備好了三千多匹馬,只等孫權北上。

孫吳並將上述偽信並故意在社會上流傳,魏明帝曹叡得知後,很快便下詔把吳質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權,改任侍中。

孫吳此時期,除了一些小戰外,沒有大的戰事,孫吳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大力發展造船,並加強了對外聯系。

前敘交州完全歸屬孫吳後,孫權責令呂岱派出使節繼續南下。

呂岱接令,即遣中郎將康泰、宜化出使南海各國。所經及南海,則有百數十國之多,每到一處,南宣國化。其中要求扶南、林邑、明堂等南海諸國向吳進貢。

出使海南諸國,很快收到成效。不久,扶南諸外國便紛紛來吳,獻琉璃等各種珍寶。

南海諸國的往來,促使孫權稱帝後,將目光又投向了幽燕之地,幽燕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欲聯合幽燕之主公孫淵,以掎角之勢,對抗曹魏。

公孫淵,魏遼東太守,其祖公孫度、父公孫康皆漢朝遼東太守。前敘公孫康曾斬袁尚、袁熙首級,獻與曹操,曹操表封為廣平侯。公孫康歸附曹操,繼領遼東,後又被封左將軍。

公孫康死時,公孫淵年幼,群下擁公孫康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時魏文帝曹丕既認事實,遣使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並追認公孫康為大司馬,以示優待。

公孫淵成年後,竟不顧其兄公孫晃仍在洛陽人質,脅奪公孫恭之位。公孫淵先斬後奏,欲自立為王,遣使報魏朝廷。

此舉震動魏上下朝野,劉曄等大臣諫乘機攻打遼東,以根除公孫氏在遼東的勢力。然魏明帝曹叡沒從,意在羈縻,繼封公孫淵為揚威將軍,遼東太守。

而孫權探知遼東公孫淵與曹魏有異,故在黃龍初年五月,孫權就派校尉張剛、管篤抵達遼東,企圖與遼東聯合,以便俠攻曹魏,雖其效果雖不佳,但這使孫吳與遼東互增了了解。

出使遼東以後,黃龍二年,孫權又欲另遣偏師取珠崖(海南島)、夷州(台灣)及亶洲等地,以壯孫吳實力,但陸遜、全琮只是從軍事角度認為,此舉是勞命傷財,得不償失,孫權被陸遜、全琮阻止,只得暫擱置。

然而孫權對周邊海島用兵動機,不在所獲多少,而是為拓疆擴土,增大封疆。因此,孫權最終還是沒听將佐的勸住,于黃龍二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甲士萬人浮海及亶洲。但航行到夷洲(今台灣),亶州(流球)後,亶洲畢竟太過遙遠了,時下導航水平仍達不到要求,所以衛溫和諸葛一直沒能夠找到亶州,只從夷洲帶了數千人返回建業。

這是大陸與台灣交往,第一次被記入史籍。衛溫、諸葛直軍行歲月,士眾疾疫死者什八九。回報道,夷州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舅姑子婦男女臥息一大床,交會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能作斑文布。

然因衛溫、諸葛直違詔,沒建立內附地方政權,且沒做到強者為兵,羸者補戶之目的,無功而返,按吳律衛溫、諸葛直被處了死刑。

隨後又遣將北航行去遼東、高句麗,但也沒收到應有的效果。

孫權稱帝前後,因忙于與吳蜀重盟、對魏戰事及稱帝事宜,武陵蠻夷趁機反叛。在吳與蜀的夷陵戰中,武陵蠻夷反吳附蜀,听從馬良召喚。

潘濬是武陵郡人,熟悉武陵情況,曾用五千人平定過武陵境內五溪蠻夷叛亂,以善撫蠻夷著名。孫權令潘濬率眾五萬討擊武陵蠻夷。在為同時時,孫權認為已完全控制交州,就把呂岱召回,還屯長沙附近,與潘濬會討武陵蠻夷。

最終經潘濬和呂岱幾年撫剿下,斬首擒獲,蓋以萬數,清定南土。

武陵蠻夷已事畢後,潘濬又回至武昌,與陸遜繼續輔太子,共掌留事。

黃龍年間有夏日,有野蠶成繭,大如卵。由拳(浙江嘉興)野稻自生,以為吉象,改為禾興縣。

又年十月,會稽南始平(浙江天台)言嘉禾生。眾以為佳年到來,因此,孫權借此大赦天下,改黃龍明年為嘉禾元年。

然嘉禾元年剛來,而孫權次子孫慮不幸病死,年僅二十歲,孫權當然悲痛。

再說魏主曹叡即位以後,仍守乃父遺志,專任異姓,不重同宗。任城王曹彰,在曹丕黃初二年,也已暴亡。

獨甄城王曹植尚存,徙封雍邱,再徙浚儀,很不滿意。會因入朝許宮,得見金縷玉帶枕,為甄夫人故物,更不免觸動舊懷,格外悲悼。還經洛水,作《感甄賦》,可歌可泣。

何勞阿叔這般多情?魏主叡嗣位時,雖已追謚生母甄夫人為文昭皇後,但于甄夫人冤死情形,尚未詳悉。相傳甄夫人死不成殮,甚至披發覆面,用糠塞口。但此事為中都由郭後暗地安排,一手掩住,不令曹叡得知。

曹叡雖郭後撫養成人,但尚有李貴人暗受曹丕囑,從中監護,所以曹叡得無恙,安然嗣位。哪知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郭後害死甄夫人種種情弊,卻被曹植一一偵悉。

魏太和四年,太皇太後卞氏病歿,曹植還都奔喪,乘間白曹叡,述及甄夫人慘死情狀,曹叡尚疑信參半,密詢庶母李貴人,才知曹植所言非誣,不勝悲憤。

曹叡命甄夫人兄子甄象,以中郎將兼代太尉,持節赴鄴,改葬甄夫人,號朝陽陵,且改封曹植為陳王。曹植雖得增封,仍然不獲大用,就國以後,得病即亡,謚曰思王。

曹叡復搜曹植遺著,得賦頌詩銘,雜論百余篇,內有一篇《感甄賦》,跡近嫌疑,改名《洛神》,這且毋庸細表。

惟曹叡嘗立毛氏為皇後,出入同輦,伉儷甚諧。嗣復得河西太族郭氏女,美麗無雙,拜為夫人,寵逾毛後。

郭氏生女名淑,數月而夭,曹叡哀痛異常,適甄後從孫甄黃,亦致幼殤,因特替他陰配,取棺合葬,為女子謚立廟,並追封甄黃為列侯,且令舉朝素服。司空陳群,少府楊阜,聯名諫阻,曹叡均不見听。溺愛至此,古今罕聞。

曹叡曾為避災計,曹叡與郭夫人出幸摩陂,特築景福承光殿,作為行宮。忽聞摩陂井中,出現青龍,便挈郭夫人往觀,井中果隱見鱗甲,蛇耶?龍耶?遂號摩陂為龍陂,改太和七年,為青龍元年。

尋且想入非非,命郭夫人從弟郭德,過繼甄黃,承襲亡女淑封爵,淑為平原懿公主,郭德即襲封平原侯。郭德為郭夫人從弟,即為曹叡女淑從舅,從舅可為甥女繼子,真是荒謬。

曹叡並常至郭太後前,詰問甄後死狀,郭太後忿然道︰「先帝自賜彼死,與我何干?況汝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為前母逼死後母呢?」

曹叡更加氣憤,凡郭太後飲食服用,故意裁減,氣得郭太後有口難言,郁郁致死。

曹叡令內侍棺殮,使如甄後故事,惟表面上治喪如儀。郭太後生平,頗知守儉,不好音樂,又能抑損母族,力戒驕奢,只因讒妒甄氏,終至結局不良,天道好還,莫謂善惡無報呢!暮鼓晨鐘。

會因山陽公病逝,魏主叡總算盡禮,素服舉哀,仍許用天子禮喪葬,墓號禪陵,追謚為孝獻皇帝。

東漢自光武帝起,至獻帝止,共歷八世,凡十二主,得國二百九十六年。獻帝在位三十一載,被篡後,又閱十四年,壽終五十有四。孫康,嗣為山陽公,再傳二世,至晉懷帝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山陽公秋被殺,祚絕國亡。

獻帝方葬,忽有軍報傳入許昌,乃是蜀相諸葛亮,與吳主孫權,東西來攻,兩國各興兵十萬,浩蕩前來。

魏主曹叡亟使將軍秦朗,督兵二萬,往長安會合司馬懿,一同拒蜀。自率將士東行,抵敵吳師。

孫權自與蜀復盟,又一聯手攻魏,以陸遜引兵向廬江,而魏征東將軍滿寵整軍趨楊宜口(霍兵境),陸遜聞魏大兵東下,即乘夜退去。

次年,孫權親率軍圍攻曹軍新建的合肥新城,使太子孫登留守,參與制定科令,孫登甚得止奸之要。

吳軍以其遠水,積二十日不敢下船。魏將滿寵潛遣步騎六千,伏合肥城隱處以待之。孫權上岸耀兵,滿寵伏軍卒起擊之,斬首數百,或有赴水死者,吳兵失利而還。

山越乘孫吳軍北討之時,又掀反叛,首先六安民反,孫權令衛將軍全琮率領步騎五萬征六安,六安民見大軍到平,皆潰散。

孫吳連連用兵,其民眾矛盾激化,孫權為緩和矛盾,頒布了第二次有關減免征役賦調之詔令。嘉禾三年正月,頒詔曰︰「兵久不輟,民困于役,歲或不登,其寬諸人捕,勿復督課。」

然減征役賦,並沒更好地緩和民反。嘉禾三年秋,諸葛恪屢次請戰剿滅丹楊境山越道︰「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以前發兵相討,只是平定外縣民反。其山中深處之山越,並沒擒盡。」並道三年討伐,可得甲士四萬。

然諸葛恪之舉,卻遭到朝臣的反對,就連他的父親諸葛瑾也不予支持,皆認為︰丹楊地熱險阻,山谷萬重。山民並無反叛跡象。而其山民人善戰,好武,戰之則蜂至,敗至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今不能無故興兵,事終不逮。

諸葛恪力排眾議,力言必能取勝。諸葛恪的想法得到了孫權的支持。孫權就以諸葛恪為撫越將軍,丹楊太守,討山越。

諸葛恪為諸葛瑾長子,少時就有才名,弱冠孫權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並為兵友。孫權稱帝後,諸葛恪從中庶子轉為左輔都尉。因諸葛恪名有才捷,孫權欲試之,即令守節度,授以實職。

諸葛恪被任討伐山越,來到丹楊,他並沒采用屠殺之策,而是以誘導和懷柔之法,使之山民歸順。

他首先知曉丹楊相鄰之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域屬城長吏,各保其疆界,不被山越侵入,然後使人令山民集中,對其宣化山民,悉令屯居。對其不從化之山民,羅兵幽阻,但不與交鋒。

候其谷稼將熟,總縱兵將山越民的莊稼收割光盡,舊谷既盡,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人。于是山民饑窮,漸出降首。

諸葛恪對降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下令徙出外縣者,不得另眼看待,違者嚴懲不待。

有位臼陽(當涂小丹陽)長胡伉,得降民周遺,周遺舊惡民,困迫暫出,內圖叛逆,胡伉縛送諸葛恪府。諸葛恪不但沒殺周遺,而且卻以胡伉違教,遂斬以徇,以狀表上。

諸葛恪這一手很見成效,山越民聞胡伉坐執人被戮,知官惟欲山民出之而已,于是山越兵四萬老幼相攜而出。後又迫使將近十萬人山越人先後出山投降。諸葛恪三年既定任務,一年就得完成。諸葛恪自領萬人,其余分給諸將。

孫權為表彰諸葛恪,特派尚書僕射薛綜勞軍,薛綜勞軍後上書曰︰「山越恃阻,不賓歷世,緩則首緩則首鼠,急則狼顧。皇帝赫然,命將西征,神策內授,武師外震。兵不染鍔,甲不沾汗。元惡既梟,種黨歸義,蕩滌山藪,獻戎十萬。野無遺寇,邑亡殘奸。既掃凶慝,又充軍用。藜條稂莠,化為善草。魑魅魍魎,更成虎士。雖實國家威靈之所加,也信元帥臨履之致也。……故遣中台近宮,迎致犒賜,以旌茂功,以慰劬勞。」

諸葛恪平山越事畢,北屯廬江。

又在嘉禾三年冬,廬陵等地爆發了以李恆、羅厲等為首的叛亂。次年廬陵李恆、路合、會稽東冶隨春、南海羅厲一時並起。孫權派呂岱率領劉纂、唐咨、中郎將吾粲等分部討擊。隨春很快投降,呂岱給予優待。而中郎將吾粲和將軍唐咨分別擒獲李桓和羅厲,皆斬首傳詣京都。

孫權大嘉呂岱功勞,下詔曰「(羅)厲負險作亂,自致梟首。(李)桓凶狡反覆,已降復叛。前後討伐,歷年不禽,非君規略,誰能梟之?忠武之節,于是益箸。元惡既除,大小震懾,其余細類,掃地族矣。自今已去,國家永無南顧之虞,三郡晏然,無怵惕之驚。又得惡民以供賦役,重用嘆息。賞不逾月,國之常典,制度所宜,君其裁之。」

廬陵、會稽、南海一線的叛亂皆平。

這正是︰山越歷來難平定,伐撫並舉不能盡。懷柔之策能奏效,去惡從化宜長行。

評︰稱帝後的孫權,為鞏固統治,對山越實行去惡從化,對周邊海島進行宣化歸屬,以擴充自己的版圖。這使得中國與周邊的海島得到聯系,為使歸屬打下了基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