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孫權北伐皆失利 諸葛病死蔣琬政

孫權稱帝,欲以天子之勢吞並天下。嘉禾元年,孫權以陸遜引兵廬江,主動向魏示兵,此舉引動曹魏朝野震動,眾想皆以為應急救援,而征東將軍滿寵則認為廬江將勁兵精,能堅守城池許日。吳軍舍船二百里來,後尾空懸,尚欲誘兵之計,不可輕進急救。于是滿寵沒急去援廬江,而遂督大軍趨于楊宜口(今安徽霍兵境),而陸遜聞魏大軍東下,只得連夜收兵而還。

孫權欲使陸遜攻廬江沒成後,整頓兵馬,于嘉禾二年正月,孫權窺視到魏新建的合肥新城,兵備薄弱,即親率大軍向合肥新城示兵,欲圍其城,但城遠離水道,行至二十日不敢輕以下船。

後孫權率兵上岸耀兵,不料遭到魏軍的伏擊,被斬首數百,有的赴水溺死,吳兵失利,不克而還。

原來魏將滿寵聞知孫權來犯合肥新城,暗自遣步騎六千,伏在城隱處,以待吳軍。

孫權圍攻合肥失利,卻沒氣妥,整頓兵馬,再向攻魏。

嘉禾三年五月,聞諸葛亮再次伐魏,應蜀漢之約,孫權考慮到諸葛亮兵出武功,魏西北軍事緊張,魏明帝不能遠出,是攻合肥新城的好機會。于是孫權親率十萬出兵巢湖,圍攻合肥新城。同時派上大將軍陸遜、大將軍諸葛謹等分別屯兵江夏、沔口,示兵北取襄陽,遙為聲援。派鎮北將軍孫韶、奮威將軍張承等入淮北,分向廣陵、淮陽,以為掎角之勢。

魏明帝曹叡聞訊,派司馬懿抵抗諸葛亮,自乘龍舟東下,親征孫權,直達壽春,援應合肥。

合肥魏守將滿寵,欲設一欲擒故縱之計策,佯棄合肥新城,誘敵至壽春城下,合兵再圍攻,而曹叡卻不從道︰「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祈山,賊來輒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爭也。縱(孫)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朕將自往征之。」于是滿寵飭眾堅守,只得待援。

滿寵組織人馬拼死與孫權對抗,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以澆麻油,從上風放火,燒毀了吳軍的攻城器具,且射死了孫權的佷子(孫匡之子)、長水校尉孫泰。

孫權知難相抗,軍中暴發疾病。又聞曹叡親督大軍將至,孫權權衡再三,便在曹叡未到達壽春時,即把軍隊撤下。

此前,陸遜曾獻策孫權,願出奇兵,截曹叡歸路,不幸使人被魏邏騎所得,計不得行。

陸遜所遣人韓扁齎表奉報,遇敵于沔中,魏邏騎抓住了韓扁,並向陸遜部攻來。吳將諸葛瑾聞知,忙即書報陸遜道︰「大駕已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干,宜當急去。」

陸遜未答,方催人栽種菜菽,自與諸將弈棋,閑暇如常,諸葛瑾不勝驚異。

陸遜見他慌張情狀,不待詳說,便與語道︰「軍機漏泄,我已探知,但若遽退,敵必來追,豈非危道麼?」

陸遜說罷,復邀諸葛瑾入後帳,密囑數言,諸葛瑾道︰「伯言多智謀,當以照行。」欣然趨出,仍督舟師向襄陽城。陸遜臨敵不驚,從容亦催動陸遜軍,與諸葛瑾並進。

襄陽守將劉劭,本已接到曹叡令,出兵攻諸葛瑾,一聞陸遜親出,慌忙退還。

陸遜至白河口潛遣部將周峻等,分略江夏新市安陸石陽。魏兵俱不敢出,任他來去自由。此時陸遜聞吳主己退,然後徐徐引還,毫無損失,安然抵鎮。孫韶等也即回軍。

魏王曹叡素聞陸遜名,還恐他截擊後路,既聞吳兵東返,也不願進逼,遂進軍壽春,錄諸將功,封常有差,饗六軍,又遣使持節犒勞合肥、壽春諸軍,隨後回棹西行。諸將請徑赴長安,合兵擊蜀。

曹叡獨說道︰「吳既卻兵,蜀自喪膽,司馬大將軍,自足制敵,無煩我親往了。」遂遄返許昌。

嗣接司馬懿軍報,謂蜀兵出屯五丈原,未分勝負,現惟以守為戰,彼若糧盡,自然退師等語。

曹叡揣知司馬懿意,飭令司馬懿約束諸將,堅壁拒敵。

原來司馬懿與諸葛亮戰過數次,敗多勝少,此次聞諸葛亮進攻,當然打定主意,但守勿戰。

當諸葛亮出軍渭南時,司馬懿即引兵渡渭,背水立寨,且語諸將道︰「諸葛亮若出武功,依山東進,卻是可憂。若西出五丈原,便可無慮了。」這也安定軍心的巧言。

嗣聞諸葛亮果屯五丈原,乃使郭淮據住北山,為犄角計,及蜀兵到了北原,已由郭淮扼守,進擊無效,因即退去。

諸葛亮已命運糧軍士,用著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尚恐日久告罄,特派兵屯田,散處渭濱。

惟嚴申禁令,不準侵擾居民,兵民相安無事,諸葛亮亦欣慰,滿望就地得糧,好與司馬懿堅持到底,免得奔波往返,再致徒勞。使人迭下戰書,促司馬懿出戰,無論斗將斗兵斗陣,任司馬懿自擇。

司馬懿只是不出,經諸葛亮催逼不過,方才出斗陣法。諸葛亮布成八卦陣,司馬懿亦認識,及遣戴凌等攻打,按著兵書,囑令前往。

哪知戴凌等一入陣中,辨不出甚麼方向,沒頭亂撞,終被蜀兵個個擒住。諸葛亮命把魏兵剝去衣甲,一律放回,叫他轉語司馬懿,要司馬懿自來攻陣。

司馬懿佯約明日,收兵還營,竟不復出。諸葛亮使人責司馬懿背約,司馬懿始終忍辱,置諸不答。

及諸葛亮貽司馬懿巾幗女服,司馬懿假意笑說道︰「孔明竟視我作婦女麼?」好一番忍耐工夫。說著,厚待來使,問及孔明寢食,及事情煩簡。

使人答道︰「諸葛公夙興夜寐,凡罰在二十以上,皆須親覽,日食不過數升。」

司馬懿聞言大喜,及使人辭去,即顧語將佐道︰「孔明食少事煩,不能長久了。」

諸將以為遣我女服,受辱太甚,俱請一戰泄忿,司馬懿禁遏不住,故意表請出戰。

魏主曹叡見了表文,詢及衛尉辛毗,毗謂司馬懿志在拒守,恐將佐違言,欲得詔旨壓服,方免群議。曹叡也以為然,統是司馬知己。乃令辛毗持節傳詔,只準守,不準戰。

事為蜀護軍姜維所聞,入告諸葛亮道︰「敵營內有辛毗到來,定是如司馬懿所願,不復出戰了。」

諸葛亮嘆息道︰「司馬懿本無戰志,不過佯為請戰,借此服眾。古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果能制我,何必千里請戰呢?」

嗣是司馬懿竟不出,相持至三月有余。諸葛亮郁憤成疾,漸致不起。

後主劉禪聞信,忙遣僕射李福省視,並諮大計,諸葛亮略與談論,遣李福返報。

李福已經辭去,數日復來,諸葛亮病愈加重,見了李福面,便與語道︰「我知君來意,後事不暇細談,可盡問蔣公琰。」

李福又說道︰「公琰後誰可大任?」諸葛亮答言費文。李福再問其次,亮卻不答,漢祚已終,不消再說。

惟召入楊儀、姜維,密囑後事,並及退軍方法,且令左右扶起榻中,出營四望。

時正黃昏,夜色沈沈,忽有一大星,自東北來,色赤有芒,流至西南,欲向營中墜下,諸葛亮不禁失色,哇的一聲,嘔出了一口鮮血,接連尚帶著喘聲,左右見不可支,扶令返寢。

諸葛亮顧楊儀、姜維道︰「天象如此,命已難延,只恨不能與諸君討賊了!」遂口授遺表,令楊儀寫訖。挨至夜半,竟爾壽終,享年五十有四。

楊儀、姜維,依著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但將尸骸安載車上,拔營徐退。

當有魏諜,報知司馬懿,司馬懿聞諸葛亮已死,放膽追來,將及蜀兵。

忽見蜀兵回旗鳴鼓,前來截擊,並有一派喧聲,齊呼司馬懿休走,此番中計,快來受死!司馬懿听著,拍馬便奔,魏兵都棄甲曳兵,倉皇逃命,跑了好幾十里,不見後面動靜,方才停住。

再使人探听蜀兵虛實,回報蜀兵盡退入斜谷,揚起白旗,為諸葛亮發喪。司馬懿再轉身往追,馳至赤岸,毫無影響,料知蜀兵去遠,只得退還。

越乖越丑。途人有歌謠雲︰「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听見後,卻也不惱,但宣言解嘲道︰「我能料生,不能料死。」忍辱含垢,卻是司馬懿一生特長。

司馬懿回視蜀兵營壘,無一不布置有方,因即嘆美道︰「孔明真天下奇才哩!」又顧語諸將道︰「國家有福,敵喪良才,從此可高枕無憂了。」遂引回長安,表陳魏主,不消細說。

且說蜀兵已入斜谷,揚旛舉哀,全體素服,方將故丞相遺骸,妥為棺殮,然後扶櫬南歸。將登閣道,遙見前面火光沖天,喊聲盈路,楊儀、姜維不知何因,急忙令人探問,返報前軍帥魏延,截住去路,不放楊長史過去。

原來魏延自恃才勇,藐視楊儀,只因楊儀為丞相長史,不得不稍從含忍,及丞相病歿,楊儀欲令魏延斷後,先令司馬費,往探延魏意,魏延勃然道︰「丞相雖亡,難道就不去擊賊?楊儀等為丞相官屬,盡可奉喪還葬,我仍當留此討虜。且楊儀何人?敢令魏延斷後哩?」

費勸解道︰「這是丞相遺命,不宜有違。」

魏延瞋目道︰「丞相若依我計,已早至長安。我今官居前軍帥征西大將軍,受封南鄭侯,應繼丞相後任,楊儀不必托名丞相,使君誑我,可即將兵符繳來。」

費知不可說,支吾對付,飛馬回報。

楊儀乃與姜維商議,姜維想出一法,從槎山小路進發,繞出棧道,晝夜兼行,抄到魏延背後。

魏延聞楊儀等已至南谷,亟往谷口迎擊,並奏稱楊儀造反,楊儀亦劾魏延作亂。兩表遞入成都,後主劉禪方得李福還報,說是丞相亮壽終,免不得悲慟逾恆。

忽又接得魏延、楊儀二人的訐奏,心下大驚,急召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入示二人表文,詢明順逆。

董允與蔣琬齊聲道︰「臣等願保楊儀,不保魏延。」

後主道︰「丞相新亡,兩人便自相爭殺,豈非大患?」

蔣琬答道︰「丞相非不知魏延驕戾,只因他勇力過人,妥為駕馭。臣料丞相必有遺策,授與楊儀,請陛下勿憂。」蔣琬料事如見,不負諸葛所托。

後主稍稍放心,專待魏延、楊儀二人消息。楊儀等到了南谷,令王平為先行。王平至谷口,適與魏延相遇,彼此各擺開兵馬,互相答話,王平叱魏延道︰「汝何敢造反?」

魏延亦叱王平為叛黨,揮兵擊王平。王平揚鞭指語道︰「丞相待汝軍士,何等厚恩?今丞相骨尚未寒,汝等為何從逆?況汝等俱系蜀人,不乘此時回家團聚,靜候賞賜,反且助魏延為亂,自取滅門,汝等試想,該不該呢?」

道言甫畢,魏延部下同聲應響,紛紛散去。魏延大怒,揮刀出戰。王平接住廝殺,未及數合,又有馬岱,來助王平,魏延雖多力,終因部卒盡散,不敢戀戰,拍馬返奔。馬岱從後追去,王平留報楊儀。

楊儀聞魏延敗竄,乃偕平西進。未幾,即由馬岱回軍,持入魏延首,楊儀用足蹴踏道︰「賊奴!尚敢作惡麼?」遂表請夷魏延三族。

楊儀亦過甚,怎能善終?先是魏延夢頭上生角,問諸佔夢趙直,趙直詐言麟角呈祥,必主吉兆,及退語密友道︰「角字上從刀,下從用,頭上用刀,必遭大凶。」至是果驗。

魏延並非欲反,實因與楊儀有隙,妄思除楊儀代諸葛亮,哪知輿情不服,害得勢孤力竭,身敗家亡,這也可謂自作孽不可活呢。

留府長史蔣琬,欲分主憂,特出宿衛各營,出都赴難,行約數十里,得接楊儀軍報,魏延已受誅,乃退回成都。

過了兩日,楊儀等奉諸葛亮遺櫬,已至都門。後主帶領百官,親出迎喪,哭聲載道,當下扶櫬入城,暫停丞相府中。

諸葛亮子瞻,年尚幼弱,一切喪葬,盡由蔣琬等監理。

楊儀呈諸葛亮遺表,即由後主展閱,略雲︰「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恨無窮。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

「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以後,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後主閱罷,復潸然淚下,隨即傳旨卜葬,楊儀面奏道︰「丞相已有遺言,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但足容棺罷了。」

後主依議,擇期奉葬,又擬定謚法,加予冊文道︰

「維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後來朝野官民,追念諸葛亮恩,屢請立廟致祭,乃築祠淝陽,四時享祀。諸葛瞻年至十五,拜為騎都尉,得尚公主。後主謹從諸葛亮議,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吳懿為車騎將軍,出督漢中。

孫權聞亮在病死于五丈原,下令吳國全國為他舉孝。諸葛亮死後,孫權做了二手準備,如蜀漢能頂住曹魏的進攻,他就去救援。如蜀漢頂不住,他就命吳軍攻入蜀地,與曹魏一起瓜分蜀地。

忽聞吳增兵巴丘,數約萬人,後主不勝驚疑,亟問蔣琬,蔣琬請一面添兵永安,防備不測。一面保舉中郎將宗預,出使東吳,探明動靜。後主一律依從,遂遣宗預東行,宗預至吳都。

吳主孫權反詰他添兵永安,是何意見?宗預答說道︰「江東增戍巴丘,西蜀增戍白帝城,無非為事勢所迫,不勞細問。」

孫權欣然道︰「卿真不亞鄧伯苗(鄧芝字伯苗)。我聞諸葛丞相病歿,恐魏人乘喪侵蜀,故就巴丘增兵,遙為蜀援,並無他意。」

宗預又答道︰「東西聯盟,和好已久,當然彼此相關。陛下且增戍援蜀,難道蜀可不增戍應吳麼?」

孫權乃優禮待宗預,並使宗預代達己意,決不負約。

宗預拜謝西歸,報知後主,後主當然喜慰,蜀中亦聞信咸安。獨楊儀返成都後,雖得進拜中軍師,卻已撤銷兵權,有名無實,楊儀自謂才逾蔣琬,資望又比蔣琬為優,乃反位出蔣琬下,未免怨望。

後軍師費,暇時過談,楊儀慨然道︰「曩時丞相初亡,我若舉軍就魏,何至落寞如此?」

費假意勸慰,及辭退後,密將楊儀言入告,後主遂廢楊儀為庶人,徙置漢嘉郡。楊儀至徙所,心愈不平,還要上書誹謗,結果是一道詔旨,收系郡獄,楊儀慚憤自殺。不至夷族,還算幸事。

事後,後主下詔,正式擢蔣琬為大將軍,同時分管錄尚書事(秘書局),尚書令由費當任。蔣琬舉止不苟,喜怒不形,費應事敏速,識悟過人,兩人同心輔政,力守諸葛亮成規,故蜀安如故。

宗預出使孫吳後,孫權就派是儀回訪蜀漢,是儀是蔣琬的姨兄,重申二國同盟。

魏與吳亦斂兵守境,也有好幾年不動刀兵,此仍百姓之福。

這所謂︰諸葛隕落五丈原,蜀漢弱勢更突出。急派使者出孫吳,重申同盟安邊陲。

評︰孫帝稱帝後,自以為與蜀漢共伐曹魏,便可擊垮曹魏,瓜分魏地,因此主動向魏耀兵,不料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再次北伐,而死于五丈原,自此,三國中的蜀漢更弱,北伐幾乎無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