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劉備率軍東向吳 孫權防蜀臣于魏

劉備東征途中接得閬州來表,總道是張飛遣至。及取閱表文,乃是張飛營內都督署名,不禁驚詫道︰「難道張飛已死了麼?」忙展開一閱,果系張飛怒撻左右,為帳下將張達、範強所害,攜首投吳。

劉備頓時放聲大哭,更觸起關公遺痛,號慟不休,將佐等從旁力勸,方才收淚,追謚張飛為桓侯。查得張飛長子張苞,已經早亡,乃令次子張紹襲爵。張飛一死,東征將中無一名將。

正在下詔撫恤,忽由東吳來了使人,呈上一箋,系由南郡太守諸葛瑾差來,劉備已有慍色,撕開函封,但見箋中有數語雲︰

「奄聞旗鼓(指劉備)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指荊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于群後也。陛下以關羽之親還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還是天下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于反掌。」

先主閱到此處,即擲箋委地,喝將來使斬訖,還是將佐援引古義,奏言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且諸葛瑾為丞相兄,更宜曲為顧全,從寬貸宥。劉備才命赦死,喝將來使逐回。

原來吳主孫權,為取得與蜀和平,特遣諸葛瑾使出劉備,而不少將佐甚懷疑諸葛瑾會叛吳歸蜀,謗言流聞仍傳于外,孫權就將自己的態度宣示于眾人道︰「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道︰‘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于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道︰‘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謹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並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仍遣諸葛瑾至蜀。

聞曹丕稱帝後,孫權問群下︰「曹丕以盛年即位,我恐怕比不上他,大家認為如何?」

驃騎將軍府的西曹掾闞澤道︰「主公放心,因為曹丕不到十年就沒了。」

孫權問道︰「何以得知?」

闞澤答道︰「通過測字得出,不十加在一起就是丕字,所以得知。」

孫權欣然笑之。後又聞劉備在成都稱帝,且以自居為漢家正統。是時,望氣者趙達觀到孫吳轄地對應部分星座有帝王之氣閃耀,眾臣也異口同聲道出斗牛之間早有王氣輝映,皆勸孫權稱王稱帝。

古代有觀星之術,即按星象家說法,天空二十中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一帶,乃是地上揚州分野,其間的天象變化,便是揚州州境內從事吉凶的預示。

趙達細預道︰「亥子之間有大福慶。」

孫權一听趙達所言,心道︰「亥子年間有大慶,可能就是我稱帝之時。那亥年和子年近在眼前,不必操之過急。」孫權因此辭而就,即對眾臣道︰「荊州新取,吳境尚未恆穩,不宜為。」

就在此時,忽有人來報,劉備親督師東來,兵勢甚盛。孫權早料劉備志切報復,不能輕敵。為更利于軍事,又將治所從公安移至鎮鄂(湖北鄂州),改鄂為武昌,將武昌、下雉(湖北陽新東南)、尋陽(湖北黃梅西南)、陽新、柴桑(江西九江西南)、沙羨(湖北武漢市境內)六縣並為武昌郡,修築武昌城防。武昌地勢險要,後撤可避蜀軍之鋒,不僅可便于督戰和臨事決議,而且給三軍將士抗蜀以極大鼓舞。

呂蒙死後,孫權令陸遜代呂蒙,駐守夷陵,振武將軍潘璋守秭歸,將軍李異、郎將劉阿等駐守巫山、巴山、興山等地,安東中郎將孫桓駐守夷道,宋謙守枝江,建武將軍、廬江太守徐盛屯當陽,昭武將軍朱然、偏將軍韓當共守江陵,綏德將軍領南郡太守諸葛瑾屯守南岸公安,且令興業都尉周胤(周瑜次子)率兵千人助守,建忠中郎將駱統屯孱陵(公安南)。

另遣呂岱代替平戎將軍步騭為交州刺史,而步騭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守益陽。武陵郡都尉鮮于屢守武陵,遙相策應。調濡須督、平虜將軍周泰為漢中太守,拜奮威將軍,封陵陽侯,固防西北,以防蜀軍另路來犯。以裨將朱桓代周泰為濡須督,安東將軍賀齊出守鎮江,備邊防魏于東線,以防不測,其余諸將隨孫權駐守武昌待命。

就在此時,果諸葛瑾正如孫權所言,回吳報命,言蜀無和意。

未幾,張達、範強獻張飛首級來吳,孫權只好收納。但自思事情越弄越壞,萬難言和,乃亟令將李異、劉阿等守牢秭歸一線,以防蜀攻。

時下,有人報劉璋死,孫權仍以劉璋子劉闡為益州刺史,使之以絕劉備。

孫權又怕魏軍南來,為不使二面受敵,媾和魏國,專力對蜀,孫權只得遣使梁寓向曹丕稱臣納貢,並禮送魏將前降關羽之于禁、浩周、東里袞等魏將回魏,為乞援計。

虞翻聞將遣于禁等還歸北,他急忙諫阻道︰「于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魏國習軍政,得到于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以此示給人臣有二心者看。」

孫權不從,仍令群臣為于禁等送行,虞翻無不感慨地對于禁道︰「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于禁雖為虞翻所惡,然猶盛嘆虞翻所忠。

曹丕剛受禪稱帝,見吳使來魏降服,當即受降,群臣皆賀,大多認為︰「蜀屬小國,名將惟關羽。關羽死軍破,國內猶懼,不會出兵攻吳,吳來降則是延續武皇帝(指曹操)故事。」

獨侍中劉曄進諫道︰「蜀雖狹弱,而劉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且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如父子,勢必用眾攻吳。孫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思前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劉備大怒,必大興師伐吳。因孫權自恐難敵,又慮我乘隙進攻,國將不保,所以委地稱藩求降。今天下三分,中國(指魏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若出師渡江,進襲江東,蜀攻外,我攻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蜀孤,蜀怎能久持?」

曹丕答說道︰「彼既來降,我反加討,是適令天下疑沮,如何能懷柔遠人?」

曹丕有些猶豫,時下于禁外出,即問剛從吳放回的浩周、東里袞。浩周以為孫權必臣服,而東里袞則謂其必不服,思慮再三,終不听劉曄言,遣歸吳使,決定遣太常邢貞和浩周等人,齎冊至吳,封孫權為大將軍、吳王,加九錫禮,持節,且要求遣送質子于魏。

邢貞到了江東,孫權親率百官,出城迎接。然邢貞昂然前來,見了孫權,並不下車。這惱了吳長史張昭,厲聲叱責道︰「禮無不敬,法無不肅,君乃敢自尊大,藐我江南,莫非我江南果無寸刃麼?」

邢貞听張昭所言,才有所驚醒,乃下車相見,偕孫權入城,宣讀魏詔書,詔書曰︰

「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制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故叔旦有夾輔之勛,太公有鷹揚之功,並啟土宇,並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近漢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則前世之懿事,後王之元龜也。朕以不德,承運革命,君臨萬國,秉統天機。思齊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資忠亮,命世作佐,深睹歷數,達見廢興。遠遣行人,浮于潛漢。望風影附,抗疏稱藩,兼納縴絺南方之貢,普遣諸將來還本朝。忠肅內發,款誠外昭,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焉。」

「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听後命。以君綏安東南,綱紀江外,民夷安業,無或攜貳。是用錫尹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務財勸農,倉庫盈積,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禮教興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運其才謀,官方任賢,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忠勇並奮,清除奸慝,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振威陵邁,宣力荊南,梟滅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文和于內,武信于外,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肅為基,恭儉為德,是用錫君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欽哉!敬敷訓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國家,永終爾顯烈。」

取交封印,由孫權北面拜受。隨即孫權立孫登為王太子,邢貞等借此要求質子,孫權含糊答應。由此孫權由驃騎將軍升為大將軍,由假節變為持節。

持節就是持有天子給予的憑證,假節是假持節,就是憑節行使權力,帶有臨時性質。持節則據有長期性。這是對孫權對其江南控制權的認可,不僅領荊州牧,而且得到督領交州的許可。

中郎將徐盛在側,且憤且泣道︰「盛不能奮身致命,為國家取魏吞蜀,反令吾主屈身受封,豈不可恥麼?」

邢貞听得徐盛言,不禁嘆語道︰「江東將相如此,當不至久居人下呢。」

儀畢,孫權盛筵厚待邢貞等人。

又因孫權與浩周有舊,特宴私會浩周。浩周當赴私宴,提到質子一事,浩周對孫權說︰「陛下未信王(指孫權)遣子入待。周以闔門百口相保。」孫權听後很感動,且浩周隨使離吳之時,孫權還指天為誓,表明定送質子。孫權是一政治家,浩周怎知孫權心事?

邢貞一行回魏後,孫權復遣中大夫趙咨報謝。

趙咨來到魏都,入謁曹丕,曹丕即向問道︰「吳王為何等主?」

趙咨便答道︰「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微笑道︰「這也太覺過夸了。」

趙咨又答道︰「吳主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有三州,虎視四方,乃竟能屈身陛下,豈非雄略乎?」

曹丕不由大笑,復問道︰「吳王亦曾學問否?」

趙咨便答道︰「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有暇即熟覽經史,藉采奇異,但不效諸生尋章摘句,徒事咿唔。」

曹丕又問︰「吳可征否?」

趙咨正色道︰「大國有征伐雄師,小國亦有備御良策。」

曹丕謂︰「吳不畏魏麼?」

趙咨答言︰「吳國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必畏人?」

曹丕改容道︰「吳如大夫才辨,能有幾人?」

趙咨應聲道︰「聰明特達者有八九十人,若似臣輩,卻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曹丕乃說道︰「如卿可謂不辱使命了。」

趙咨所答保住了孫吳的尊言,曹丕當下待遇如禮,越日遣趙咨歸吳。孫權聞而嘉之,升趙咨官拜騎都尉。

趙咨受孫權之托,多次出使魏國,覺察到吳魏之盟終不可長久,因而對孫權道︰「觀北方終不能守盟,今日之計,朝廷承漢四百之余,應東南之運,宜改年號,正服色,以應天順民。」孫權听後默然。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魏摧促質子事盡快落實。曹丕以封孫權世子孫登萬戶侯之名,令孫登來京受封。孫權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關系,以孫登年幼,又為王太子多有不便等由上書辭封。鑒于與蜀漢之戰正處一觸即發之狀,孫權重使西曹掾沈珩攜大量方物入魏陳謝,以拖穩曹魏。

沈珩至魏,曹丕剛東巡示威而回,見到吳使,便問道︰「吳不嫌疑魏東向麼?」

沈珩肯定答道︰「不嫌。」

曹丕追問道︰「何乎?」

沈珩答道︰「信恃舊盟,言歸于好,是以不嫌。」

沈珩之復,曹丕只得點頭默認,又問道︰「近聞太子欲來京受封,是乎?」

這是關鍵之事,沈珩避虛就輕,婉轉道︰「臣在東朝,朝不坐,宴不與,若此之議,無所聞也。」

曹丕問無所及,就將沈珩留在身邊,隨時就問,而沈珩隨時就答,不卑不亢,無所屈從。曹丕只得遣歸。

沈珩回吳復命,也認同趙咨所言道︰「臣在魏時,密察侍中劉曄,多次為魏設奸計,吳魏盟終不可長。」且獻強國之策道︰「現要作無盟之備,則要減息他役,務農桑以廣軍資;修繕舟車,增作戰具;撫養兵民,使各得其所;是攬延英俊,獎勵將士,是為天下可圖也。」

孫權听後,高興道︰「然。」隨後因沈珩奉使有功,被封為永鄉侯,後官居少府。

曹丕看吳人質遲遲沒到位,又遣使來吳,大批索取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等殄玩之物,故意刁試孫權是否忠心稱臣。

眾臣見之,皆有憤慨道︰「荊揚二州,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

而孫權則以大局出發道︰「昔惠施尊齊為王,客難之曰︰‘公之學去尊,今王齊,何其倒也?’惠子曰︰‘有人于此,欲擊其愛子之頭,而石可以代之,子頭所重而石所輕也,以輕代重,何為不可乎?’方有理于西北(批劉備),江表元元,恃主為命,非我愛子邪?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異焉?彼在諒暗之中,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孫權以瓦石代子之理,使眾臣皆服,皆具與之,表現了輕重緩急。

孫權就這樣忍耐曹丕,向他示好,仍得不到曹魏助吳。曹丕不是按兵不動,時而東巡,以示兵威,坐觀孫劉大戰成敗。

劉備六萬大軍對吳軍的五萬軍,且有蠻夷相肋,順流而下,督令吳班、馮習攻吳將李異、劉阿所守的茶山及興山,進而向秭歸進發。一場交戰,李異被擊敗,但遇年青將軍孫桓的頑強抵抗。

孫權聞報,不免徬徨,默思盈廷將佐,只有陸遜才略過人,乃特授遜為大都督,面授節鉞,使督同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宋謙、鮮于丹、孫桓諸將,對抗蜀兵。

陸遜以年輕望淺為辭,孫權令他便宜從事,先斬後奏,于是陸遜受命啟行。陸遜面對蜀軍的優勢,又知李異、劉阿等與蜀軍戰不利,即令吳軍主動撤至夷陵、猇亭一帶,一方面引敵深入,另一方面,使蜀軍戰線拉長。

孫桓為權族子,父名河,出繼姑母俞氏,嗣仍復姓為孫,年方二十有五,得拜安東中郎將;狀貌魁梧,饒有勇略,孫權嘗稱為宗族顏淵。至是隨陸遜西行,願充前鋒,陸遜慨然允諾,孫桓即帶領偏師,馳至彝陵。

適來了蜀將吳班,便與交鋒,當先突陣。吳班見孫桓氣勢凶猛,引軍便退,誘孫桓至彝道間,驟鳴鼓角,號召伏兵。但見蜀兵四起,彌山盈谷,向孫桓殺來。孫桓雖然驍勇,究竟寡不敵眾,被蜀軍困在垓心;孫桓率部下竭力沖圍,竟由孫桓殺得性起,擲去長槊,拔出短刀,冒險沖突。可巧吳將朱然,引兵來援,才得殺透重圍,奔回彝陵。

這正是︰陸遜大都督,自退避鋒亡。

孫桓恃勇猛,膽大先鋒行。

評︰劉備草率東行攻吳,幾乎無一名將。張飛之死,攻吳軍中又失一大將。而孫吳自得劉備荊州,早就防備劉備來攻,已作充分準備。一方面向曹丕稱臣,穩住曹魏,一方面調兵遣將,嚴陣以待。然此時呂蒙已死,孫權啟用年青資歷尚淺的陸遜為大都督,陸遜是否能擋得住劉備大軍攻來,請繼下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