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獸潮圍城

第四十一節  獸潮圍城

楚逸看著天上的禽類不時向下抓起一只只蛇類然後撕咬,而蛇類卻不敢攻擊鷹類,場面好像紛爭之中又透露著和平,混亂之中又擁有秩序。

楚逸突然產生一種感覺似乎飛禽和蛇類達成了某種協議一般,地上的蛇類瘋狂向著金陵城區的方向爬行,一路上都不太理會人類。

蛇在古代曾經是一種受到褒揚、膜拜生物物。中國最大的「神物」——龍,就是蛇的圖文化化產物。蛇圖騰是我國主要的圖騰之一,被敬為炎夏之祖。相傳中國人起源于女媧與伏羲的結合,如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所記「上紀開闢,遂古之初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女媧伏羲義交感而生炎帝。著名的神獸玄武也是蛇纏繞在巨龜身上的形象。

在古埃及,蛇是一種代表王權的動物。我們看到的所有法老形象的頭部王冠類似于眼鏡蛇處于攻擊狀態下豎起的扁平脖頸的一種裝飾物,而法老王手掌杖上也總是盤踞著一條蛇。埃及關于蛇的古老傳說則更為知名,法老的頭飾上常常雕刻有一條昂首的眼鏡蛇,象征著神力與權威,蛇是尼羅河河神的化身,眼鏡蛇更是女神伊鳩的象征。

5000年前的瑪雅文明中,具有蛇的形象的羽蛇神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被認為是蛇和鳥類的結合,代表著天與地,掌管著雨水和豐收。北美的印第安人也認為蛇是雨神的使者,在求雨時常常手握活蛇。

在南亞和南美,蛇都被視為水神、創造神和富饒神。在印度教神話《攪拌濁海》中,納卡那巨大的蛇身被兩端的眾神和惡魔拉扯著,象征善與惡、創造和破壞、富饒和貧困等對立勢力的抗衡。在南亞和南美,蛇都被視為水神、創造神和富饒神。在印度教神話《攪拌濁海》中,納卡那巨大的蛇身被兩端的眾神和惡魔拉扯著,象征善與惡、創造和破壞、富饒和貧困等對立勢力的抗衡。

蛇在西方卻是邪惡的象征、詛咒的對象。在西方文化的發展源頭——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傳說和《聖經》中,蛇頻頻扮演不光彩的角色。蛇在西方傳統文化中往往是不受歡迎的角色,蛇所表現和伴隨的,往往是毒辣陰險、凶惡狡詐。

古希臘也有關于蛇的傳說,古希臘人認為大地之母蓋亞與一條長蛇交  配後產下一顆宇宙之蛋,蛋分裂後形成了當今的世界。蓋亞與蛇所生的另一個兒子則是希臘諸神的父親——烏拉諾斯

隨著時間推移,後期蛇的形象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則一落千丈,在西方基督教盛行的年代,由于《舊約聖經》上伊甸園的故事寫到蛇蠱惑夏娃偷嘗禁果,受到了耶和華的懲罰,詛咒人要受盡世間疾苦,又詛咒蛇要終身用肚子行走,以塵土為食,從此人蛇便互相仇恨。從此蛇在西方人的眼便成了了惡魔的化身。同樣希臘神話里的蛇的形象也並不好,九頭怪蛇海德拉、蛇發女妖美杜莎等等都為蛇蒙上了邪惡的面紗,盡管如此,這也只是西方蛇文化中的一小部分,還有相當規模的蛇文化建立在蛇的正面形象之上。例如,在希臘神話中,很多神祇是蛇的形象或者與蛇有關,大家所熟知的醫藥之神Asclepius,是Apollo和Koronis的兒子,他總是帶著一條纏繞著蛇的杖。傳說蛇為了報答他,向他傳授了治愈的秘密,Zeus(宙斯)知道後,為了防止人類利用這個秘密變得不可抗衡,就用閃電擊中他,讓他死亡,以向人類傳達,人類始終只能是凡人,這是自然秩序,誰都無法挑戰。

印度教對蛇類的崇拜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印度教的三大神中的毘濕奴和濕婆都與蛇關系密切,毘濕奴是萬物的創造者,也是秩序的守護者。傳說中毘濕奴睡在一條漂浮于海上的七頭巨蛇上,他用巨蛇翻攪海水以創造世界,翻攪的過程對蛇顯然十分痛苦,因此其毒液便不斷地流出來,為了拯救世界不被毒液摧毀,濕婆竟把所有的毒液都喝下去,他的喉嚨也因此被毒液染成藍色。濕婆經常以兩性結合的形體出現,右半身為男性身體,手臂纏繞著蛇,左半身則為女性身體,兩性合一代表創造生命。濕婆的信徒也都崇拜蛇,在膜拜濕婆的儀式中,信徒會對活的眼鏡蛇,獻上食物、花或紅色的顏料。包括眼鏡蛇的屬名「Naja」也源自于印度神話中的蛇神(Naga),蛇神是印度教信徒的守護神。

鷹的利爪,鷹的尖喙,鷹的耐心,鷹的勇敢,傲視天下的王者風範,目空一切,以維護個體尊嚴為己任。鷹在捕獵時,凶猛、迅速是出了名的,一只小鷹如果搶不到食物,那只有面臨餓死的局面,這才是真正的適者生存。據記載,鷹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它一生可以活到70歲,在40歲時必須重生一次,經過150天漫長的操練,更換喙、指甲、羽毛,痛苦的折磨自己,喙擊月兌落,用新喙拔指甲,新指甲又拔羽毛,漫長的五個月後才能飛翔。

西方文明對鷹的崇拜。其實都是源自對不死鳥(鳳凰)的崇拜。

西方最早提到不死鳥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神譜》的作者赫西奧德,最早詳細描述不死鳥的人是希臘歷史學家赫羅底特斯,他說︰「我並沒有親眼見過它,只是在繪畫中見過,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黃色的,一部分是鮮紅色的,外形像一只巨鷹」,而且還擁有美麗的歌喉。就是因為這個最早的描述說外形像鷹所以,西方後來對鳳凰的崇拜變成了對鷹的崇拜。

南美洲阿茲特克人最早崇拜的也是一只巨大的神鷹。古典時期,瑪雅「真人」手持權杖,權杖一端為精致小型、中間為小人的一條腿化作蛇身、另一端為一蛇頭。到了後古典時期,出現了多種變形,但基本形態完全變了,成為上部羽扇形、中間蛇身下部蛇頭的羽蛇神形象。羽蛇神,其實是鷹(鳳凰)和蛇(龍)崇拜的合體產物。和中國龍鳳呈祥是一個含義。

在北歐神話《詩體埃達》中除了提到黑龍尼德霍格啃咬樹根之事外,還有它和世界之樹頂端的老鷹維德佛爾尼爾(Vedfolnir)彼此結怨,而松鼠拉塔托斯克(Ratatosk)是它們之間的挑撥者。另外,它也因為作惡多端而在死後被拋到赫瓦格密爾泉的死者靈魂。當「諸神的黃昏」到來時,它會鼓動雙翅,滿載死尸于戰場上飛翔。

尼德霍格也是少數在「諸神的黃昏」之後存活的生物之一。尼德霍格,在北歐神話中,是一只盤踞在世界之樹的底部,不斷啃食著其根部的一條黑龍。傳說在通往死者之國「尼伯龍  根」的「世界之樹」樹根旁邊,潛伏著一條叫「絕望」的黑龍,與其他無數蛇類一起盤踞、啃食著樹根。當樹根被食盡,生命樹腐朽,世界就會毀滅。

維德佛爾尼爾(Ve??rf??lnir,古諾爾斯語︰凋零之風)是一只住在世界之樹頂端處的獵鷹,他停在一只巨大無名神鷹(出現于兩部《埃達》  )的兩眼之間,並以銳利的目光注視世間的一切。在北歐神話中頗為模糊,有另外一個故事中將神鷹的部分換成了公雞(法國雄雞),名字為Vidofnir。另外一說,則認為維德佛爾尼爾其實等于赫拉斯瓦爾格爾,一只在極北之地揮動翅膀就能帶來冷風的老鷹。此外,由于神話中提到這獵鷹擁有「理解許多事物的智慧」,所以被認為類似福金和霧尼那樣,是奧丁(Odin)了解世間一切的來源,也是為世間捎來知識的信使。

拉塔托斯克,北歐神話中一只住在世界之樹上的松鼠。它是挑撥離間的高手,名字的意思為「尖牙」(The  Swift  Tusked  或  drilling  tooth)。在世界之樹的樹頂住著老鷹維德佛爾尼爾(Vedfolnir),樹根處則有黑龍尼德霍格(Nidhogg),拉塔托斯克平時就來回于樹頂和樹根之間,它會將在樹頂听到的閑話告訴尼德霍格,因而造成老鷹和毒龍之間的猜忌。

楚逸眼中滿地爬行的蛇個天上飛行的鷹達成了一個共識,蛇類凶獸不顧一切向著金陵城區前赴後繼必然有陰謀,雖然直到現在都還沒見到中階蛇類凶獸,但是楚逸已經隱隱感覺這可能真的是獸潮。

‘獵狐’馬力全開,車上眾人都在擔心,相比金陵城區它們還沒有那麼擔心,更擔心的是獸潮到來勢必封城,晚了的話就很難趕回去了。

如果在獸潮來臨之際,停留在城外,即便是高階強者死亡的可能也要在六成以上,楚逸不得不承認,必須回到城區,哪怕是死亡。

從下午開始到黃昏,再到夜晚,兩輛‘獵狐’都不敢開燈,蛇類是有熱源感知能力的,現在車輛溫度很高的,但是大家還是只能瘋狂開車前進。

終于金陵城關隱隱在望,現在已經進入黃區了,楚逸好像都看見城門上的光亮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