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蛟龍糞

第十八節  蛟龍糞

楚逸沒搞懂陸慈樂呵呵的收購分辨的用意,陸慈解釋道糞便和尿液是凶獸之間劃分地盤的重要介質。

高等級凶獸的糞便和尿液也有驅逐低等級凶獸的作用。甚至食肉類凶獸的糞便尿液可以克制食草類凶獸,萬物相生相克不過于此。

因為尿液不好保存,所以只能用糞便混合土壤制造這種粉末狀,這可是荒野之中露宿必備的東西。

楚逸還是有點不樂意見到這東西,誰身上帶個屎尿都高興不起來吧!

倆人走走停停,突然陸慈好像看到了什麼寶貝,對楚逸道︰「你有福了,這回你甚至可以躲避中階凶獸的追殺了。」

楚逸好奇地看著陸慈走到一個攤位面前,跟攤主用手勢溝通了半天最後刷卡交易,拿回了一堆白色粉末。

楚逸皺著眉頭道︰「不會又是什麼凶獸糞便吧?」

陸慈笑道︰「沒錯,這可是蛟龍種得中階凶獸糞便,龍屬性凶獸本就強大,這頭中階凶獸糞便起碼可以驅逐大部分中階凶獸了。」

蛟龍種,大體上是有鱗片的龍種。

《菽園雜記》

江西山水之區多產蛟,蛟出,山必裂,水必暴湧。蛟乘水而下,必有浮菹擁之,蛟昂首其上。近水居民聞蛟出,多往觀之,或投香紙,或投紅綃,若為之慶賀者然雲。蛟狀大率似龍,但蛟能害及人畜,龍則不然;龍能飛,且變化不測,蛟則不能也。

《埤雅》

蛟龍屬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  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亦蛟能。交首尾束物焉,故謂  之蛟也,俗呼馬絆。以其如此。

《太平御覽》

盛弘之《荊州記》曰︰沔水隈潭極深,先有蛟害,鄧遐襄陽太守,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自揮劍截蛟數段,流血丹水,勇冠當時。于後遂無蛟患。

《墨客揮犀》

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  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岸行或溪谷者,時遭其患。見  人先以腥涎繞之,既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血盡乃  止。昔有舟人為蛟所毒,但見於水上嬉笑而入,明日  尸出兩腋,下有穴如杯焉,小說言漢武帝曾得蛟作  鮓,甚美。又周處亦曾斬蛟然此物,似神通人或見其  首尾,能殺者亦少。

《水經注》

城北枕沔水,水中常苦蛟害,襄陽太守鄧遐負其氣果,拔入水,蛟繞其足,遐揮斬蛟,流血丹水,自後患除,無復蛟難矣。昔張公遇害,亦亡于是水。後雷氏為建安從事,逕踐瀨溪,所留之,忽于其懷躍出落水,初猶是,後變為龍。

《格致鏡原》

文龍無角曰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而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述異記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埤雅蛟能交首尾束物故謂之蛟也俗呼馬絆蛟尾有肉環束物則以首貫之舊雲骨蛟骨青文眉交故謂之蛟陸禋續水經注蛇雉遺卵入地千年為蛟酉陽雜俎虎魚老則為蛟

《廣雅》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淮南子》

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錕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于庶魚。

《本草綱目》

裴淵《廣州記》雲︰蛟長丈余,似蛇而四足,頸,頸有白嬰。胸前赭飛,得鱉可免。

《管子‧形勢》

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

《管子‧形勢解》

蛟龍,水蟲之神者也,乘于水,則神立,失于水,則神廢。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說文解字‧卷十四‧蟲部》

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蛟去。從蟲交聲。

蛟龍糞便確實是一寶,龍類凶獸的難纏不僅人類知曉凶獸內部也是知道的,若無生死之仇它們也不會去招惹沾染了龍類氣息的人類。

楚逸依舊皺著眉頭,再給它夸出花來這也終究是一坨龍糞呀!

《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

東漢王充《論衡》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

東漢班固《漢書》︰「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于龍的形象卻未提及。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月復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月復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月復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華夏龍種不同于西方龍種,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凶獸向其先祖血脈返祖,龍的種類極多。

古帝乘龍︰

《海外南經》雲︰「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1)。《海外西經》雲︰「大樂之野,夏後啟,于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2)。《海外西經》雲︰「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3)。《海外東經》雲︰「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4)。《海內北經》雲︰「縱極之淵,……冰夷人面,乘兩龍」(5)。《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6)。《海外南經》雲︰北方禺彊,人面鳥身,踐兩青蛇。(郭璞注)雲︰「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  這里的「祝融」、「啟」、「蓐收」、「句芒」、「冰夷」、「開(啟)」、「禺疆」,都沒有列入三皇五帝中,大多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不大;但他們都曾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代皇帝或諸侯。他們異于常人的最大特點是出門「乘龍」。因為「龍」是上古歷史賦予古帝身份的特殊坐騎,及其標志。所以不少文獻都有關于古帝「乘龍」的記載。

除《山海經》之外,《大戴禮‧五帝德》中也有相同意義的記載。文獻雲︰  「黃帝乘龍戾雲,順天地之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執中而獲天下」(7)。這段史料又介紹了「黃帝」、「顓頊」、「帝嚳」乘龍而游世界的事情。其次,關于古帝「乘龍」的史料,還在《韓非子》、《史記》、《列仙傳》等古籍中有所記載。

特別是《列仙傳》把古人養龍乘龍的方法都告訴了我們。文獻說︰  「騎龍者,于池中求得龍子,狀如守宮,十余頭,結廬而守養之,龍大稍去。後五十余年,水壞其廬。一旦,騎龍來。  陵陽子明者,好釣。釣得白龍,子明服食。……三年,白龍來迎。  馬師皇,黃帝馬醫。有龍下,垂耳張口,師皇針其唇,飲以甘草湯而愈。後一旦負皇而去。  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一日……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期,赤龍來,安公騎之,大雨東南,上而去。呼子先者,漢中關下卜師也,老壽有余年,……子先持一嫗,嫗的而俱騎,騎乃龍也,上華陰山」(8)。《史記‧封禪書》又雲︰「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