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國之模範

作者︰浮沉的命運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見過撫台大人!」

「大家都去忙吧!」

看到走進造幣局廠房的王泰,工匠們紛紛行禮,王泰擺擺手,仔細打量這銀元的生產。

震耳欲聾的撞擊聲令人頭皮發麻,水力帶動的錘頭重重砸下,一個個銀元、銅元應聲而落,跌入下方的槽內。

這便是位于彰德府武安縣洺水北岸的河南造幣局了。

造幣局規模雖然不大,所有官員、工匠,加上下面的工人,也不過 200 多人,但卻是守備森嚴,除了造幣局內部的數十名警戒人員,外部衛兵也有 200。

「吳主事,這一天下來,能生產多少銀元,多少銅元?」

王泰從地上的框里拿起一枚銀元,仔細查看。

說起來,這銀元、銅元的設計,他可是有些功勞,畢竟,一元的「袁大頭」,精美適用,可是經過歷史的考驗。

「撫台大人,每日下來,造幣局可造銀元 10 萬,銅元 30 萬,銅元折兩萬銀元。因此,一天可以生產 12 萬銀元銅元。」

回話的是造幣局主事、原戶部侍郎吳甘中。他第一次主持造幣局,雖然是地方上的局造,也有宮中的宦官監督,但畢竟是一局之尊,更沒有京師的百般無奈和掣肘,可謂是志得意滿,信心十足。

造幣局的工匠都是來自于工部寶源局,造幣局的督造是司禮太監王德化,主事則是戶部的侍郎吳甘中,另有錦衣衛緹校若干,看來朝廷對河南幣制改革,也是格外看重。

「大人,一天 12 萬,銀元倒可以提前完成,銅元怕得三個月以上。」

吳甘中按耐住心中的驚詫,繼續向這位巡撫大人介紹著情況。

此次河南作為全國的新幣試點,銀元投入 200 萬,銅元則是 300 萬,加起來足足 500 萬兩銀元值的投入,朝廷至少可以得到 170 萬兩銀子的收入,皇帝只怕要開顏不少。

銀元、銅元,幾乎一夜之間,兩種新幣流通全河南,可以說,新幣的發行,獲得了初步的成功。

無論如何,貨幣的作用在于流通,如果沒有流通,便是死錢,沒有任何的價值。

「吳大人,那就麻煩你了。」

王泰考慮了片刻,這才繼續道:

「河南各地,每月都是六百多萬銀……元的流通,各州府的銀行,可都是要求巡撫衙門追加銀元和銅元,不久,這新幣還要流通于全國,恐怕你有得忙了。」

借助商路,河南銀元必會行遍大江南北,到時候需要的,豈不是一個天文數字。

不過,對于王泰來說,最重要的是擺月兌白銀對國家經濟的控制,盡力擺月兌通貨緊縮帶來的百業蕭條,這才是根本。

「大人,這新幣如此精美,又難以仿造,再加上使用方便,必會代替白銀,行遍天下。」

吳甘中的話,讓王泰點了點頭道:「這造幣的配方,可要嚴加保密,不能為外人所知。」

一枚銀元的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材質是銀佔 89%,銅佔 10%,錫佔 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 7 錢 2 分,和後世的「袁大頭」一元銀元一致。

至于銅元,當二十重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成色定為紫銅九成五,配白鉛五。

仿造者如果加入銅、鉛過多,銀元在重量上、聲音上很容易分辨出來。如果用純銀制造,重量容易分辨分別不說,工藝上也達不到要求。

不說銀元,就是這銅元,光是鑄造上的火漆、鏇邊、金背等錢,一般人便很難仿造。

「吳大人,彰德府不比京師,生活起居上,有什麼不妥嗎?」

交談了片刻,不可避免談到了生活上。

「多謝大人厚意,下官到了這里,吃得好,住的舒坦,比京師強多了。尤其是那番薯,甘香可口,下官每日都要吃上幾個,京師可是吃不上啊!」

吳甘中說的倒是實話。到了彰德府,雞鴨魚肉、蔬菜、番薯,都是地方生產,應有盡有。再加上無人掣肘,做事順心,自然是心情舒暢了。

「那就好,那就好,吳大人有什麼要求,可以直接找顧指揮使,或當地官員,或是本官,千萬不要客氣! 」

王泰可是知道這些清流的能量,難得這吳甘中為官清廉,不像某些朝廷官員,視自己為閹黨余孽,自然要厚待他,在皇帝那里也能留下好感。

「一定!一定!」

吳甘中滿面笑容,連連拱手。

「吳大人,王公公不在嗎?」

王泰看看周圍,沒有發現造幣局督造王德化的蹤跡。

說起來,這位宦官,才是造幣局最有分量的主官。

「王大人,王公公去了彰德府,可能是去體驗一下新幣的使用情況了吧?」

吳甘中嘴角微微一翹,話語里的一絲戲謔,王泰听了個明明白白,他也是哈哈一笑,作為回應。

王德化一到河南,他就送上了兩千兩銀子作見面禮,其余的錦衣衛緹校也是人人有份。他並不在乎銀子,只要這些人不擋自己的路,不掣肘自己,讓自己放開手做事就行。

現在看來,這些家伙還是上路,並沒有對他指手畫腳,這便已經達到他的目的了。

不過這吳甘中,雖然也是清流,還是有些風骨。他送了 500 兩銀子,吳甘中並沒有嫌少,也沒有向他再索要銀兩,做事也是兢兢業業,倒是讓他有些意外。

「吳大人,彰德府城給你們都安排了住處,你有空的話,就過去歇歇。平日里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太辛勞國事,這樣對身體不好。」

對這位戶部侍郎,王泰也是有幾分贊賞。相比于明末大多數官員空談妄論,這位吳侍郎,是位難得的實干派官員。

「王大人,多謝你的美意。」

吳甘中搖搖頭道:「王大人墾荒屯田,興修水利,整肅地方,雷霆手段,造福百姓,為國為民,那才是大手筆,在下佩服之至!」

「承讓! 承讓!」

王泰拱手謙讓。他在河南一地的作為,終究還是有人欣賞,而且還是清流。

出來時,造幣局門口那幾個錦衣衛緹校,個個滿臉賠笑,對王泰都是禮讓三分。

王泰示意了一下,每人的手中,都被楊震塞了一個錢袋。

「王大人慢走!」

錦衣衛們滿臉笑容送王泰離開,個個都是羨慕不已。這樣的年齡,便是一省巡撫,財大氣粗,看來這河南,富庶繁榮,經營的不錯。

「公子,好好一座造幣局,卻和咱們沒有關系,真是心有不甘啊!」

或許是造幣局里,看到了如此多的銀元,一路上,楊震羨慕妒忌恨之余,心里始終有些不舒服。

王泰的點子,王泰跑前跑後,親力親為,銀子也是王泰所出,最後卻歸于朝廷,也許最後都歸于那些貪官污吏。

「你這家伙,又在胡思亂想。」

王泰轉過頭來,看著遠方的造幣局,微微一笑。

「我又不缺銀子,這造幣局也是為了河南百姓,為了天下百姓。何況……」

王泰頓了一下,繼續道:「我要是想要銀子,自己再建一座造幣局就行,又何必庸人自擾。」

高大的水泥牆,三米高的鐵柵欄門,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和鐵門對直,把碧綠的草坪分成兩半,草坪上數十棵一人高的松柏郁郁蔥蔥,蒼翠欲滴。

而讓人記憶深刻的,則是鐵門左側掛著的木牌上,「中原銀行彰德分行」幾個白底紅色大字,大門兩側的衛士身材挺拔,抬頭挺胸,威嚴肅穆,肩膀上挎著的刺刀寒光閃閃,令人肅然起敬。

水泥路的盡頭,一座三層的水泥樓,巨大的門窗,來往的人不絕,這便是銀行的辦事大廳了。

前來銀行辦理業務的,除了一般的百姓,商賈小販,還有軍中的將士,更有許多官府中人,達官貴族。

「世子,你也來了。」

剛辦完存款的彰德府富賈劉國富出來,卻在銀行門口正好踫見趙王府的世子,幾個王府家僕的懷中,抱著幾個箱子。

「劉掌櫃,你也來了。」

趙世子年紀輕輕,神色靦腆,算是打了個招呼。

「劉掌櫃,你換銀元,還是來存錢?」

王府的下人趕緊問道。

「即是換銀元,也是來存。世道不好,放在家里擔驚受怕,還是官府可靠。」

劉掌櫃離開,趙世子帶人進了銀行大廳,銀行的工作人員眼尖,滿臉笑容,趕緊迎上前來。

「公子,你也來存錢?」

「這是趙王府的世子,你們弄快吧!」

下人亮出了身份,工作人員微微一笑。

「世子一看就是大客戶,我們自然會從優從快!」

他帶著趙世子一行人上了二樓,把人帶到了雅間,向後面的工作人員道:「趙世子是貴客,趕緊泡好茶上來!」

連趙王府的世子都來存錢,銀行的生意,看來是越來越好了。

月前,也就是春節前,「彰德分行」掛牌,就在整個彰德府引起了轟動。

錢莊自古有之,兌換業務則自西漢始,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櫃坊等兼營。元及明初,政府欲專行紙鈔,民間仍用銀錠和銅錢,銀、錢、鈔三品並行,多種公私機構商號兼營兌換業務。

明英宗正統年間,大明寶鈔(紙幣)貶值,政府放松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由于兌換業發達,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店,又叫錢鋪、錢莊等。

明萬歷五年(1577),朝廷下旨設立錢鋪,是為錢鋪法定之始,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制錢,以通交易。

「中原銀行彰德分行」成立,所有的錢莊哀聲一片,因為新幣發自「中原銀行」,作為代替白銀的發行貨幣,銀元和銅元歸「中原銀行」擁有,他們也不得不接受新幣流通的事實。

即便他們接收了新幣,令他們最不能接受的,便是所有的私人錢莊都要經過審核,通過的才能繼續經營,這更使得許多不良奸商叫苦連天。這樣一來,豈不是官府獨享鑄錢之利,而斷了他們的財路。

官字兩張口,即便滿月復怨言,誰也不敢造次,誰都知道,新任的巡撫大人,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即便是惡名昭彰的「河南四大凶」,也是被殺的殺,關的關,何況他們這些「小凶」、「小惡」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