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朱慈煃得逞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朱慈煃要亂義興朝,目的只有一個,他對奉天殿上的那個位置,眼饞了。

每次上朝,看著一個女人坐在那個位置上,朱慈煃心里就非常不舒服。

大家都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後裔,福王、魯王、唐王、桂王都混上或者曾經混上了那個位置,為何自己就不能嘗嘗滋味?

這個心思,讓他今日挾眾來到奉天殿,當著文武群臣,悍然向皇帝發難。

他的第一步,就是要朱媺娖正式明詔承認他的宗正卿之位。

如此,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義興朝的權力核心。

「陛下,這天下是朱室天下,吳爭雖是王爵,可終究是異姓王,孰輕孰重,陛下胳膊肘總不能向外拐吧?本王截殺錢肅樂,那是誅殺叛臣……如今事實俱在,錢肅樂投了吳爭,這種二臣,不殺何以平民憤?不殺何以立威?陛下心地仁慈,做不了這等事,那就由本王來做。」

說到這,朱慈煃抬手一正衣領、衣袖,大聲道︰「臣毛遂自薦,為宗正寺卿,懇請陛下頒旨!」

隨著朱慈煃的陳請,滿殿宗室都附和道︰「懇請陛下頒旨,以荊王為宗正卿。」

這其中,還夾雜著不少殿中大臣,聲勢之壯,堪比擁立。

朱媺娖懵了,她眼楮里有水影浮動。

這哪是陳請,這哪是自薦,這是逼宮啊。

滿朝的文武,竟無一人出來斥責,想著被朱慈煃啐了一臉在家「待參」的王翊,朱媺娖心里升起一股內疚之意。

是她下旨,令王翊在家「待參」,這不是要委屈王翊,而是保護。

可眼下,滿殿再無一人,敢站出來指責朱慈煃等人。

看著這滿殿虛假的面孔,听著這滿殿回響的「正義凜然」,朱媺娖終究是點頭同意了。

……。

義興二年的局勢,就如同千鈞系于一發。

在波濤洶涌之中,維持了一絲平衡。

義興朝動用了超過二十萬大軍,總算是險險抗住了清軍渡江而攻。

而此時,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使者,到了杭州府。

一個叫黃應運的人,從數千里之外貴州,來杭州府拜會吳爭。

吳爭接見了他。

此時,西南邊陲,得到雲南、貴州二地的大西軍孫可望,在請封秦王王爵,被朱由榔再次拒絕之後,自封了「秦王」。

說來也怪,朱家確實有幾個人,骨頭很硬。

雖說沒什麼本事吧,可真心執拗。

清兵陷肇慶,朱由榔逃往梧州,清兵攻梧州,朱由榔再逃至桂林,清軍又攻佔桂林,永歷朝兵部尚書被殺,朱由榔逃南寧,其實不管朱由榔承不承認,願不願意,事實上永歷朝此時,唯一能依靠的也就這支大西軍殘部了。

而被朱由榔寄于厚望的鄭成功,卻鞭長莫及,遠在千里之外。隆武帝封的國姓爺啊,攻福建前,手中二十多萬大軍啊,如果當時不攻福建,而是西進兩廣,那就可以與大西軍匯合,如此朱由榔的日子就能過得舒坦了。

可惜,鄭成功非常不樂意西進,或許他更滿意天高皇帝遠的現實,哪怕是李定國再三懇請鄭成功聯合出兵,甚至以聯姻方式懇求鄭成功,都一一被鄭成功拒絕。他一門心思,只想著經營他的一畝三分地,可惜近于咫尺的福建,做為「土著」的他,都沒有能力收復,徒僅奈何!

按理說,朝廷都危如累卵,朱由榔應該答應孫可望的請封才是,不就一個虛餃王爵封號嗎?

可朱由榔愣是三次拒絕了孫可望。

朱由榔倒不是在乎封異姓王,而是不願意封孫可望「秦王」,他甚至派欽使前往貴州,冊封孫可望為「冀王」。

奈何孫可望也不答應,冀王的封地在哪?這時被韃子佔著,這不明擺著忽悠人嗎?

其實親王的封號也分三等,第一等是周天子分[ fo]封列國時的國號,譬如秦王、楚王、魯王等等。第二等是後來改制的州府為名,譬如永王、寧王等。最後一等,沒有封號或者雜號,譬如忠王、誠王等。

朱由榔拿出的「冀王」屬于二等,而且無法就藩,自然是滿足不了孫可望的欲壑的。

由此,孫可望還暗中派出了一支精兵,前往南寧,暗殺了永歷朝數十名大臣,想以此來威脅朱由榔就範。

不想,朱由榔骨頭還真硬,就是不答應,直到清軍攻陷南寧,朱由榔逃亡到了瀨湍。

孫可望派人將永歷帝接到貴州安龍所,改名安龍府,答應每年向永歷帝送錢糧,以供皇室開銷,而永歷帝允許孫可望今後的大小戰事,可以先斬後奏。

這是雙方的一種妥協,就這樣,大西軍與永歷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

在擁有雲南、貴州大半土地的大西軍庇護下,寄居的永歷朝,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大西軍的傀儡。

這里得說說孫可望此人。

孫可望是張獻忠養子,張獻忠有許多養子,但厲害的只有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孫可望為老大。

當時,這些養子都改姓張。

孫可望作戰勇猛、性格狡奸,每遇敵時,能夠隨機應變,被大西軍將士稱為「一堵牆」。而李定國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戰時則一馬當先,英勇無比,被大西軍將士稱為「小尉遲」和「萬人敵」。

這四人深受張獻忠器重,張獻忠在成都建國時,將這四個養子分別封為「平東、「安西」、「撫南」、「定北」四大將軍。

後來清軍入關,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亂箭射中,沒過多久,就傷重而死。

因張獻忠死,大西軍陷入一片混亂。

四個養子商議對策時,孫可望主張撤退到廣東南嶺一帶,真要頂不住清軍進攻就出海。而李定國始終主張聯明抗清。

這「聯明抗清」的主張,倒不是李定國首先倡議的,而是四子養父張獻忠的遺囑。

張獻忠率大西軍北上抗清前,對四養子說過,「三百年的大明是中華正統,它沒有滅亡便是天意,我若不幸戰死,你們要歸順大明,不要做不義之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