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多爾袞在黃河邊止步不前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就象錢肅樂去杭州見吳爭時說的,這個群體,他們忠的不是國家、民族,也不是君,而是他們自身和整個階層的利益。

就象後世建國偉人評價的,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時調整思路,恐怕得不到天下。

陳子龍、錢肅樂甚至象張煌言等人,其實都屬于這個階層。

只是張煌言等人想掙扎出來,並付諸了行動。

錢肅樂醒悟到人的一生,只需要做成一件事,足矣。

而陳子龍卻依舊效忠于他的階層。

這個階層幾乎囊括了天下所有士子菁英和無數的巨賈顯貴。

就算有幾個有識之士,發覺不對,也無法從這樣一個龐大而富有粘著力的階層中月兌身而出。

這樣的階層,幾乎佔據了天下財富和人才。

它有著不死之軀,朝代的更替,對它而言不過是換了一件新衣。

這就是他們可以掌握著海一般的實力,而明末朝廷卻無法支付抗擊韃子的大軍軍餉。

這就是大明亡,而他們依舊可以憑借這個群體而繼續高居廟堂。

這就是滿清坐擁三百年江山,到多來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真正原因。

哪怕後世,這股力量依舊存在,只是被壓縮了許多,壓縮到幾乎不被世人所留意。

而壓縮它的力量,來自于覺醒的民眾。

可眼下,它卻是無敵的存在。

人擋,人死!

國擋,國亡!

好在,朱慈烺僅僅是初次得罪。

好在,它也懂得犧牲,它絕對不會為了幾十個或者幾百個偽代言人去與一個真代言人對抗。

它還懂得,分寸。

……。

濟爾哈朗也犯了個錯誤。

他不該動用手中這最後一萬機動兵力。

要知道,此時的江北清軍號稱十萬,但真正能調動參戰的不超過六萬人。

突破王之仁水師江防,已經折操作損了近一萬。

正在進攻神策、太平二門的兵力已經達到二萬人。

還有一萬被王之仁部署在鎮江府方向的水師牽制著。

譚泰那支進攻鐘阜、金川二門的偏師分走了八千人。

手中僅存的一萬機動兵力一旦調動,那麼就沒有了回旋的余地,非勝即敗。

濟爾哈朗難道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

當然不會!

戎馬生涯數十載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怎麼可能不知道這是個錯誤?

可他還是毅然調動了這一萬人,增援神策、太平二門。

因為濟爾哈朗沒有時間了,糧草、軍械補給跟不上,火炮無法短時間運過河。

而應天府城牆上的火炮卻正在向清軍猛烈地開火。

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多爾袞率十五萬大軍南下了。

咦,這不是好事嗎?

難道濟爾哈朗會為了與多爾袞的私怨,置國戰成敗而不顧?

當然不是!

那貫著愛新覺羅的姓氏,濟爾哈朗還分得清輕重。

讓他不得不動用機動兵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多爾袞率十五萬大軍南下,而是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至徐州以北(黃河入海口在明朝改道,明弘治八年,為保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築斷黃陵岡,以淮河受全河之水。所以,當時的黃河河道在徐州附近入海),還沒過黃河就停滯不前了。

為啥?

難道是多爾袞想借明軍之手,徹底鏟除濟爾哈朗?

當然不是!

連濟爾哈朗都分得清輕重,攝政王多爾袞又怎會讓數萬清軍為濟爾哈朗陪葬?

真正的原因還是出在這十五萬大軍身上。

這十五萬大軍是新征的,幾乎九成半是漢人。

雖說此時的漢人還不足以擁有後世百姓覺醒的民族大義,但至少還沒有鐵了心為清廷拼死搏殺的勇氣。

剛征的兵,加上是為異族打仗,可想而知,這支軍隊的戰力能到何種程度。

多爾袞也是沒有辦法。

京城確實還有近三萬八旗兵,可敢動嗎?

在入關時,多爾袞所率十二萬八旗軍,這四年來,已經折損近半,特別是滅弘光朝之戰,八旗兵就減員近二萬人,這是多鐸做下揚州十日慘劇的真正起因。

史可法雖說在皇位繼承人之事上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且軍事能力確實堪憂,但他在抵抗清軍之事上,足以掩蓋他的任何缺失。

揚州一戰打痛了韃子,打得讓多鐸失去了理性,也打出了漢人的錚錚鐵骨。

八旗兵的迅速減員,導致了清廷在使用八旗兵上有了畏縮。

這沒辦法,滿人人口太少,死一個就得十幾年才能成人。

所以,在之後的戰斗中,八旗兵主要用來駐囤,這是後人稱駐京八旗、協防八旗的由來。

譬如,在吳爭收復杭州府時,清軍之中,隸屬杭州將軍麾下的八旗兵僅四千人,其余都是明軍降兵或者招安的盜賊。

再譬如,光復應天府時,江寧將軍麾下八旗兵不中七千人,其余也是明軍降兵。

所以說,明朝,特別是南明,不是滅亡韃子手里,而是亡人明人手里,這話,絕對是沒錯的。

清軍入關僅一年,就招降了四十多萬各路明軍。

這些軍隊主要被投入西北、西南方向,圍剿大順、大西義軍殘部。

而弘光朝滅亡之後,清廷招降的明軍高達二十多萬。

這些軍隊被投入南下福建和廣州。

令人齒冷的是,這些投降的明軍,十有七八鐵了心追隨韃子,殺起自己同胞來,甚至比韃子還狠,嘉定三屠就是李成棟干的。

吳爭原本有機會殺了李成棟,但出于讓隆武朝存在牽制多鐸的目的,沒有下手。

明末的明軍將領,已經有了軍閥的雛形。

他們大多數心中沒有了忠誠二字,只想著地盤和銀子。

而決定立場,上面說的那個階層,才是左右南明滅亡的最大根源。

試想,假如這個階層以財力供養南明大軍和江南各地義軍,那麼恐怕福臨和多爾袞會主動和談,劃江而治,這還是清廷最理想的情況了。

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滯留黃河岸邊,不肯越雷池一步,實在是多爾袞也沒有把握,一旦渡河,這支大軍會不會一哄而散。

這在原本清軍一路高歌猛進時還好,這些大都因為被官府所迫或被生計所迫的漢人,或許還真就為韃子上戰場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