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防人之心不可無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PS︰感謝書友「無霸豬」投的月票。

另外,金聲桓還考慮到東門是王得仁部駐守,與王得仁多年上下級關系,金聲桓自信只要自己不走月兌,王得仁總得給自己一分薄面,不至于趕盡殺絕。

所以,金聲桓對此次突圍還是抱有很大信心的。

只要騎兵突圍成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加上六百騎兵,道墟二千守軍抵擋明軍半個時辰,想來應該不難,而這半個時辰,足以讓曹娥江對岸清軍援兵到來了。

出乎意料的是,六百騎兵出城門突圍,幾乎沒有遭到明軍的阻擊。

在听到東門守軍回報,六百騎兵順利出城門,往東北方突出之後,手指緊張地直發抖的金聲桓終于心中大石落下。

看來王得仁還是顧及到一些往日情分的。

只要道墟糧倉不失,自己就有了與吳爭討價還價地余地。

不急,慢慢來嘛。

金聲桓漸漸平靜下來。

……。

都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金聲桓真能如願以償嗎?

恐怕未必!

吳爭兩世為人,可能小吳爭是個熱血少年,可大吳爭那可是已為人父的小市民。

別的不說,就說從小受的教育,那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平民百姓嘛,大都是受這種教育。

如今的吳爭混合了大小吳爭的心性,時而激昂時而蹉跎,時而大義凜然,時而打著自己的小九九,只唯獨一樣,他從來都不是什麼正人君子。

舍生取義,他從來不干,想都沒想過。

心里唯有存著的,就是不讓韃子得逞,佔了這花花江山。

其實從令王得仁領兵前往道墟,張國維就看出了吳爭心中的小九九,只是不好點破罷了。

吳爭麾下文人沒有,可武將就不少,就算沒有名將吧,沖鋒陷陣的悍將絕不缺。

何以輪到王得仁這樣一個剛歸附的降將獨當一面,還讓池二憨輔之?

只是吳爭說的也沒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派池二憨輔助王得仁,還真不是防備王得仁,這話是真,但說是要靠王得仁去過道墟糧倉認得路,這話就半真半假了,吳爭和池二憨、宋安,包括在瀝海交戰的厲如海,那都是本地土著,哪個不知道道墟,哪個不對周邊地形熟稔,就算不是了如指掌,也閉著眼楮不會走錯了路。

所以,派王得仁去道墟,不過就是想調走王得仁。

這才好對東門進行部署嘛。

畢竟不好對王得仁直說,老王啊,你舊上司怕是要出城透透氣了,你可不能效仿舊時關公,私下放了金聲桓啊。

更不能說,老王啊,你舊上司說不定就求到你頭上,怕你為難,我放你幾天假去旅旅游吧。

吳爭哪會不知道金聲桓想不到道墟糧倉這個必爭之地?

從嘉定府逃生,吳爭從沒有自認是個智謀天下第一的偉人。

也不曾想過,靠著自己的才智能讓天下智者俯首听命,嬌軀一振,四方拜服,這世上哪有?

換你,你肯拜服嗎?

吳錚什麼都不突出,大學上得也不是名校,除了自認長得還差強人意這唯一一點聊以自尉外,別的吳爭從來沒有想爭第一。

所以,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是吳爭一直以來所信奉和遵行的原則。

但在此時,有一點吳爭很自信,那就是這些年的閱歷和比此時人多的歷史常識、遠知灼見。

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吧?

所以,從得知道墟糧倉,開始籌劃搬空糧食開始,吳爭就沒有想過這事會瞞過金聲桓去。

既然瞞不過,自然得籌劃應對之策。

調走王得仁,便是應對之策。

而有池二憨在,王得仁更做不了小動作。

這就是吳爭的心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

紹興府東門,就是上虞方向,張國維和王得仁就是從那方向來的。

在紹興和道墟之間,有個小鎮叫皋埠。

這地名的來歷就無從可查了,但它也是從驛站慢慢發展成小鎮的。

人口不多,地形也簡單,除了連綿數里的房屋之外,沒有什麼令人記憶深刻的特征。

當金聲桓的騎兵穿過小鎮時,明軍騎兵就等在那。

對,就這麼堂皇勒馬等在那。

一千多騎兵,是池二憨從平崗山帶來的。

此時,由宋安率領,平靜地凝視著來者。

他們的目的不是殲滅,或者阻擊,而是逼降。

當然,如果這支小騎兵隊有膽敢于一戰,那麼絕對不會讓他們看到太陽出山。

這是吳爭的交待,宋安肯定執行不誤。

隱藏、偷襲沒有必要,就是這種坦蕩,讓金聲桓的六百騎兵放下的武器。

沒有絲毫懸念,三倍于敵,以逸待勞。

想頑抗嗎,請便。

想突圍嗎,不許。

唯一體面地生存之路,就是投降。

……。

出乎吳爭、張國維所料,北面瀝海戰局突然發生了變化。

並向著壞的方向發展。

誰也不曾預料到,已經「潰退」的清軍總兵柯永盛會率部突然出現在瀝海。

吳爭他們猜不到,厲中海,魯之域包括陳勝,就更意想不到了。

瀝海的戰局本來就是力量平衡的對峙之局。

連兵力都差不多,可一旦有外力加入,那戰局平衡自然被打破。

事實上,柯永盛所率四千多人,那是清軍精銳。

能將周大虎部幾乎打殘的軍隊,怎麼可能不是精銳呢?

柯永盛一到瀝海,就率軍直接從明軍與清軍的部橫向切入,並由此向明軍順勢發動了突擊。

明軍猝不及防之下,紛紛潰退。

若不是在瀝海城中的陳勝迅速調兵接應,穩住了明軍陣腳,那今日紹興府的局勢就得重新改寫。

厲如海、魯之域部經過兩日奮戰,突出十里地的成果,頓時化為烏有。

戰場局面再次回到戰前狀態。

瀝海城被清軍三面合圍,二萬明軍只能困守于城,一時無力進取。

而柯永盛的戰場官職最高,順理成章地接替了清軍的指揮權。

瀝海城中的陳勝,眼見清軍實力大增,一時無法想出有效的破解手段,眼見戰局陷入僵持,只能派人經水路送信給吳爭,稟報瀝海的困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