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兩封信,一個答案

這個年,李凌終究是沒能過踏實了。

突然的變化讓他完全無法安心過年,對今後江南局勢的考慮,對朝廷突然變卦的猜想,以及對聞銘處境的擔憂……種種復雜而忐忑的心情,時刻縈繞于李凌心頭,但因如今的通訊過慢,卻在年前連一個說法都未能落實。即便他在得知此變故後的第二天便已派人送信各處,查問內情。

可即便是金陵的聞巡撫,也沒法在短短幾日內就給他一個明確的答復,更別提遠在千里之外京師的反應了。他這次不光給身在朝中的徐滄去了信,就連蕭承志和孫璧都沒有遺漏,反正就是打算通過各種角度來了解此事真相,以及背後所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

然後直到正月初六,聞銘才終于來了回信,只是信的內容卻很是簡單,分成兩個意思——重編民冊一事暫緩,以及耐心等待朝廷的下一步計劃。至于他自己的想法什麼的,卻是只字未提,最後更是加了一句「此信看過即焚」。

只這一句,就讓李凌感受到了聞銘情況很是不妙,這是擔心會牽連到自己才想著把一切私底下的聯系都給切斷啊。

對此,李凌心中更感沉重,卻又無能為力,在這事上自己確實位卑力弱,也就打打下手,真出了什麼變故,卻是什麼都幫不上。只希望聞銘他能度過這一劫了,畢竟像這樣有理想,有能力,又願意為社稷為百姓做事的好官,在如今的大越朝中可太少見了。

等到正月過半,京城那邊的回信也終于先後送達,先來的是孫璧和蕭承志聯名來信,上頭關于江南重編民冊一事寫得並不多,畢竟兩人一個還在守孝,一個對朝中事務了解不多,也得虧這次的事情鬧得動靜極大,他們才能有所耳聞。

就信中所說,臘月中旬之後,京城朝野間就多有人在非議江南巡撫是禍國殃民的奸臣。開始時,還有一些人為其說話,但沒過多久,隨著有數十名御史言官聯名彈劾聞銘的種種不法事後,幫他說話的聲音就徹底消失了。

那是真正的牆倒眾人推啊,聞銘的名聲瞬間一落千丈,就連已入軍營中歷練的蕭承志都從同僚那兒听說了不少他的壞話,什麼好大喜功,什麼剛愎自用,什麼排除異己,甚至連之前江南的幾番亂子,其根源居然也扣到了聞巡撫的頭上。大有聞銘不除,江南不安的意思在里頭了。

哪怕兩人信中只是簡單地提上幾筆,也讓李凌明顯感到了一陣壓力,聞巡撫竟已成朝中人人喊打般的存在,如此一來,別說再推行什麼重編民冊的大事了,恐怕他連官職都未必能保得住啊。

而這封信中更多的內容則是在陳述二人大半年里的經歷與變化。

孫璧其實也就那樣,按皇帝的意思,他將要在母親靈前守孝三年,這才剛過一年呢。唯一值得讓人欣慰的,是他的心態倒是平和了許多,不再怨天尤人,反過來

勸說李凌不要因為受到挫折就做出什麼傻事來,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而且據蕭承志所說在年前,他和皇帝還見過一面,雖然父子兩人並沒有因此就盡釋前嫌,但也總算有了一些改觀,總比一直僵著要強得多。然後守孝的時候,孫璧就練練武,看看書,尤其是兵書什麼的,現在對領兵作戰一事倒是有了新的見解和提高。

至于蕭承志,在京城倒是過得頗為滋潤。

一開始,他在京城只是和一些勛貴子弟一同讀書,而他豪爽仗義的性格居然真就和這些相似出身的紈褲子弟們打成了一片。倒是皇帝真讓他學的什麼經世禮義的東西,他沒能學進去多少。

所以等到去年秋季,確認他不是讀書的料後,皇帝索性把他又丟進了軍營歷練。這一下,卻讓蕭承志如魚得水,在軍營中混得風生水起,短短時間里就結交了不少朋友,與其他勛貴子弟一比,他這個定西侯世子居然也算不錯了。

也是靠著這些經營出來的人脈關系,蕭承志才能對朝中變化有所掌握,知道了聞銘和江南的種種事情。不過他對什麼重編民冊這樣的大事還是有些懵懂,所以信中更多就是隨口提提,讓李凌放寬心罷了。

讀過兩人的來信,李凌也只能苦笑,不過還是為兩個兄弟眼下還算安穩的境遇感到高興。隨後又想著何時大家還能共事,還能跟在西南時那樣聯手,又是一陣唏噓……

這樣的情緒,在幾日後,徐滄回信送到,才再次發生了變化。在看完他那厚厚的一沓信後,李凌的心瞬間沉了下去。事情,已無可挽回,走向了最差的結果!

作為朝中官員,哪怕只是翰林院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徐滄對朝中發生的事情的了解,以及對其背後隱藏的含義可要比那兩位詳細和透徹得多了。

「臘月十一,京中有人散播江南之亂其實是官逼-民反。是因為聞銘平日過于苛刻待民,使百姓生活難以為繼,才讓羅天教逆賊有有機可趁,方有連番之亂。」

「臘月十三,有御史台數名言官彈劾聞銘種種不法事,被陛下駁回。然次日,又有十數名言官上表彈劾,言說他有意攪亂江南局勢,才會提出重編民冊之事,陛下依舊駁回。」

「兩日後,十五日,彈劾聞銘者達三十七人之數,且不光為言官,也不只是江南官員,直言其狼子野心,欲在江南行不軌之事,為朝廷修民冊是假,為自己邀名是真,陛下將之發回政事堂,由宰執人等商討其功過。」

「十八日,又有超過三十名官員上表彈劾,直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今之聞銘,便是江南之慶父……次日,相關彈章再上,而聯名要罷聞銘之官者,數字更是達到了將近百人,大勢已成……」

光是看著這一連串的陳述,李凌就只覺著頭皮發麻,後背生寒,這才知道聞巡撫所面對的

情況要比自己想的更危險,更艱巨。

或許一開始,皇帝是打算要保他的,也想推行在江南重編民冊一事。但隨著朝中百官不斷地反對彈劾,皇帝也好,宰執們也好,他們的立場勢必會發生動搖與改變。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才有了之前陸謝兩家所知的消息,重編民冊一事徹底作罷。

只是這麼一來,李凌就有些困惑了,為何明明只是江南之事,怎麼最後卻迎來了幾乎滿朝官員的群起而攻呢?

這個疑問也就保持了片刻,他的心中,徐滄的信中都給出了相近的答案——因為他這一做法不光得罪了江南所有官吏,更是把其他官吏都給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江南那些官吏自不用說,那是真正的利益攸關,切膚之痛,一旦此法推行,哪家都難免要遭受不小的損失。而其他各地的官員,也怕一旦江南民冊重編後稅賦猛增,而讓朝廷拿準了主意在別處照辦,到那時,他們的損失也不小啊。

既然大家都會遭此事牽連,那還不如提早把此事摧毀在萌芽階段呢。所以這回,朝中無論文官武官,不論太子和是永王的人,也不分陸黨王黨,所有人都團結在了一起,  詆毀彈劾,無所不用其極,就是要把聞銘批臭打倒,讓他再無于江南立足的可能,這樣解決了提出問題的人,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而就徐滄分析,或許一開始,他們還不敢大張旗鼓地動手彈劾,畢竟誰都知道此事是得天子照準,還有政事堂幾位大佬點頭的,甚至連聖旨都已經下達了。

但,隨著臘月中旬之後的那一連串變化,事情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而其根源,就在于那幾日里,民間消息的散播,以及出身兩淮的諸多言官的突然發力!雖然他們的彈劾很快被打回,但他們居然沒有半點氣餒,接連彈劾,然後才帶動了有著切身利益的江南官吏的出手。

「所以在我看來,此事關鍵在于兩淮官員為何突然出手,恐怕是他們與聞巡撫結下了仇怨,並以此為契機,欲置他于死地……」

看完最後的內容,李凌終于明白了一切來龍去脈,同時他心中更是好一陣的翻騰,既有憤怒,也有慚愧,諸多情緒交織在一塊兒,讓他都不知該如何表述才好了。

原來如此,原來這一切的根源,竟是在自己身上啊。

兩淮官員的突然出手,不用說了,定與自己幫漕幫月兌身有關,這一下是把他們給得罪狠了。然後,他們在不知到底是誰在布局的情況下,居然就把矛頭對準了聞巡撫,畢竟那最後壓倒駱駝的稻草,那封彈劾兩淮巡撫的奏疏卻是來自于聞銘的手筆啊。

于是為了報復,他們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再加上江南官吏的配合,以及京中百官人人自危,為求自保,便有了這一出千夫所指,數百人彈劾聞巡撫的「壯觀」結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