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1910年經濟綜述

作者︰葡萄無牙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一個多月後

1911年元月初,從北美傳來好消息,大洋帝國皇家基金以支付4500萬美元的代價,從米國手中獲得巴拿馬運河所有權和運營權,組建運河公司繼續挖掘這條連接兩洋的運河工程。

在此之前

法國人已經完成了一半的運河工程量,米國人接手幾年時間投入大量資金繼續建設,已經完成了其中幾項重要的船閘工程,佔據整體工程施工量的76.2%,巴拿馬運河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完成剩下的工程量。

據測算;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機械設備建設後,該項世所矚目的世紀工程約在1913年底全部完成,進行試驗通航。

此後不久,大洋帝國與米國簽訂了《廣州條約補充協議》,以支付2000萬美元的代價獲取米國太平洋群島權益。

數日之後,米國與盟國簽署了《哈瓦那條約》,條約規定古巴國際共管,盟國承認並尊重米國在古巴的特殊利益,古巴關塔那摩地區租借給大洋帝國作為軍事基地,為期99年,屆時雙方無異議自動續約。

進入新的一年,上一年度各項國民經濟指標陸續出台,各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績喜人。

回望過去

1900年大洋帝國經濟總量47.6億美元,排在俄國77億美元,法國59億美元,和大清52億美元之後位列世界第7位……

四年之後,據1904年底統計,全年經濟總量達到96.57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61美元,各項經濟指標全面大幅增長,經濟總量翻了一番還多。

截止1910年,大洋帝國全年經濟總量達到188.55億美元,相比1900年翻了兩番,僅次于德國196億美元, 米國192億美元居于世界第3位, 三國之間的差距很小。

領先位于第四的英國156億美元,已經甩開了不小的距離。

從經濟總量上看

米國從開戰前的1908年全年經濟總量287億美元, 劇減到1910年度192億美元,經濟總量減少了1/3。

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永久失去了,轉變為幾個獨立國家的國民產值,其在鋼鐵, 煤炭, 石油等重要經濟指標上遙遙領先的優勢,轉變為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局面。

以鋼鐵產量為例;

1910年,米國的粗鋼產量1908年2880萬噸減少到1650萬噸, 生鐵產量從2646萬噸減少到1445萬噸, 產量基本上腰斬。

石油產量從2億桶劇減到3500萬桶,煤炭產量從4.2億噸減少到2.85億噸。受戰爭影響降幅驚人。

而在同期

大洋帝國粗鋼產量2000萬噸,生鐵1400萬噸,石油產量1.4億桶, 鋼鐵和石油產量分別位于世界第一。

世界各強國煤炭、鋼鐵的產量分別如下;

英國煤炭2.7億噸, 粗鋼產量640萬噸,生鐵產量1000萬噸。

德國煤炭2.45億噸,粗鋼產量1310萬噸,生鐵產量1400萬噸。

法國煤炭產量4000萬噸, 粗鋼產量340萬噸, 生鐵產量410萬噸。

沙俄煤炭產量3600萬噸,周鋼產量221萬噸, 生鐵產量304萬噸。

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 大洋帝國在粗鋼和石油產量上奪得冠軍,生鐵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獨有的資源橡膠、蔗糖、羊毛制品分別佔據世界8~9成以上的份額, 競爭優勢非常明顯。

掌握了阿根廷以後,大洋帝國就掌握了世界九成以上優質羊毛的產出, 進而掌握了世界毛紡織業權柄, 成為繼天然橡膠, 蔗糖之後的第三項獨門絕技。

大洋帝國人口總量從1900年4671萬人,增長到1904年底的5950萬人, 距離6000萬人口大關只有一步之遙。

此後的數年里再接再厲,向上一路突破6000萬和7000萬兩個人口大關, 在1908年底, 人口總量達到了7227萬規模, 到了1910年底,這一數字已經達到7971萬(含北方聯邦和海峽省),距離8000萬人口大關,差一層窗戶紙。

從人均國民收入來看,1910年達到人均234.4美元,相比較1910年的人均127美元的水平幾乎翻了一倍,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深, 國民收入普遍提高,社會繁榮, 更進一步地推動了汽車自行車的高檔奢侈產品的普及。

從人均經濟水平來看,已經達到美國1897年的水準。

北美戰爭敲斷了米國的一條腿,在世界經濟領域出現了英、德、洋、美四國並立的局面, 而這正是英國和德國等世界列強願意看到的平穩格局。

實際上,英國一直試圖促成南方的分裂,從而削減米國旺盛的發展勢頭, 只不過德國半路插了上來,悍然挑戰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霸權,促成了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弗吉尼亞共和國的成立,可以看作是英國插手北美事務的鮮明案例,若是沒有這個搞陰謀的老手上下串聯,僅僅憑借大洋帝國自身的實力,最多只能強行剝離弗吉尼亞州,而無法影響到南卡羅來納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獨立傾向。

所以說,英國這種老牌帝國主義實力藏的極深。

平素里完全看不出來,關鍵時候來這麼一下子,直接讓米國佬郁悶的吐血。

在這方面,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就差的太遠,雖然移民人數眾多,但是在北美政治影響力微乎其微,號召力也不強,佛羅里達州獨立運動半途而廢就是另一個反面例證。

自獨立戰爭之後,英國試圖干涉北美局勢的努力,從來就沒有放棄過。

一個強大而獨立于英國之外的米國,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反過來,會嚴重威脅英國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

1812年6月18日,米國趁著歐洲集中力量對付法國皇帝拿破侖混戰的時機,入侵了英國統治下的加拿大。

加拿大人像當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軍一樣,自發組織民兵與之展開游擊戰,從而令米國人體會到了當年英軍在米國獨立戰爭中的無奈處境。

隨著英國援軍從歐洲調來之後,戰場形勢開始朝對米國不利的局面發展。

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米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回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

英軍在登陸後迅速擊敗了匆匆拼湊的6000米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米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

英軍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就佔領了米國首都華盛頓,在華盛頓放火燒了米國總統府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米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米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米國總統府才有了「白宮「的名稱。

而在1909年

大洋帝國的入侵全面佔領了華盛頓,全面摧毀了這座城市,炸毀了獨立紀念碑,國會山和白宮,摧毀了博物館和政府機構,迫使米國不得不將首都遷到費城。

米國1861年爆發的南北戰爭後,讓英法等國又看到了干涉的機會,在公開的場合宣布中立。

實際上,英、法等國這種行為背後實際上暗含著時機成熟時隨時可以予以干涉的小算盤。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認定︰

南方邦聯的行為是旨在分裂米國的叛國行為,南北之間不是兩國,而是同一個國家。

英、法等國所謂的中立卻是建立在對南方政權的承認這一基礎之上,這本身就是對米國內政的干涉。

這時,英國依然沒完全放棄重新干涉美國事務的打算。

1863年9月英、法準備出兵干涉美國內戰,然而這時候,兩支俄國艦隊卻突然宣布造訪米國。這擺明了就是支持米國聯邦政府,抵制英、法的干涉行為。

在此之前,沙俄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于英、法,所以沙俄希望米國能在美洲對英、法構成一定牽制。

俄國的插手迫使英、法放棄了干涉米國內戰的打算。

1909年4月3日,大洋帝國正式登陸弗吉尼亞海灘,北美戰爭的前景一邊倒的清晰起來,這時候英、德、意國終于安捺不住了,他們一直等待干預北美事務的最好機會到了。

于是乎,歐洲諸強抓緊了最後的機會加入了同盟國。

說好听點叫做並肩作戰,維護國際貿易秩序不受干擾的運行,說難听點就是聚眾趁火打劫,正是這樣的行為讓他們得到了豐厚回報。

米國經濟如此之強大,令其成為眾矢之的。

偏偏米國的軍事力量相對弱小,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海軍被大洋帝國打的全軍覆沒,生活不能自理,這還有啥好猶豫的?

世界各國列強在打劫米國一事上,意見空前的統一起來。

在歐洲

「米國威脅論」一直很有市場,遠比「黃禍論」更加直接,從歐洲各強國的角度出發,巴不得米國實力遭受重創。

而在干倒了米國之後,大洋帝國在英法德等列強心目中的威脅等級又上升了一等,處于主要打擊和限制的目標。

對英國而言,其威脅性僅次于德國和奧匈帝國,居于第2位,排位還在米國之前。

對德國而言,其威脅性僅次于英、法、俄等協約國。居于第2位。以後再想做什麼可就難了。

今後若是遇到什麼能夠打擊大洋帝國實力的機會,想必這些歐洲列強不會放過。

就像打劫今天米國一樣,高高興興的組團來上一波,將大洋帝國興旺發展的勢頭打斷,然後再狠狠踩上一腳。

這無關乎國與國之間的友誼,純粹是利益使然。以英國為首的當今世界各國列強,奉行的依然是北歐海盜弱肉強食的行事法則,相信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