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天堂

作者︰江山不落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列車在疾馳,少帥的話也在乘客們的心中激蕩。人民在私底下議論紛紛,都對未來充滿憧憬。有東北籍的乘客,也在得意中給少帥的話作背書。

「我家就是東北那嘎啦的,原先租了地主二十畝地,一年到頭來只得到5擔糧食,一家人吃糠咽菜都活不下去了。後來少帥帶人搞了個土改,嘿,你說怎麼地?我家光上等的好田就分到三十畝,年底打了六千斤糧食,只用上交600斤!天吶,打我爺爺闖關東起,家里就沒收到過這麼多的糧食!就那一年,我們家的三小子第一次頓頓吃飽飯,還是干飯!」

旁邊人听得都流口水,有人驚呼說︰「俺們那塊的地主恐怕都沒有這麼多糧食呢。」旁邊就有人接口說︰「可不是麼,杜大善人家收成好的時候也就一千來斤谷子。」言下之意,對這人的好日子極為羨慕。

那個東北人心中得意,又眉飛色舞地說︰「以前愁沒得吃,後來又愁這麼多的糧食怎麼辦。按我老爹的意思,好日子當窮過,于是把糧食都存放在家里,等賤年了再好過。

哪知道第二年又豐收了,家里都放不下這麼多糧食了,怎麼辦?這個時候,少帥有新辦法了,要麼把糧食賣掉換錢,或者干脆把糧食存在糧庫。」

有人就說了︰「糧多只怕會賤吧?記得有一年俺們那里好不容易有一次大,結果糧食大減價,賣掉糧食交稅後還不如收成不好的年份。」

東北人搖搖頭︰「不會啊,糧食是政|府統一收購的,沒有那些奸商上下其手,價格都是統一不變的。在東北,隨時可以用錢買到糧食,還不用擔心價格漲跌。所以我們家一合計,與其堆放在家里生霉,還不如賣掉變成錢,至少錢存在合作社里還有利息。就是存在糧庫換取糧食券,也比放在家里好啊。」

又有人奇怪了︰「合作社是什麼?」

東北人倒是樂意答疑解惑︰「合作社就是農村的銀行啊,我們平時把錢存在這里面,可方便了。而且如果有人想添置機器或者想做些小生意,錢不夠的話可以通過它周轉,利息十分的低也很方便——東北可不允許奸商放貸!」

咳,原來東北農民都是活在童話里!有人便羨慕地說︰「能到東北種地也是很好的,俺倒有一把好力氣。」

東北人忽然笑起來,他指著那個人說︰「老兄你落伍了!你沒到過東北吧?現在我們很多人家種地,可不是一昧靠蠻力,我們都使上機器了,就是那個拖拉機,你听說過吧?」看對方茫然地搖搖頭,他又解釋說︰「嗯,有兩個大輪子冒煙的,耕地比人和牛快多了,一個勞力干半個月,它一天就干完了。」

回答他的還是茫然,還有駭然。

有人就問︰「這個拖拉機很貴吧?」

東北人點點頭︰「當然很貴。不過我們通常幾家人共買一台拖拉機。忙時耕地,在閑時,有門路的人付點使用費,用拖拉機做些運輸的買賣。這個收入,有時比種地還要多,現在已經有些人家專門買拖拉機用來運輸,比種地過得都滋潤。」

便有人不解地說︰「放著好好的地不種,那土地不就荒了,太可惜了。」

東北人搖搖頭︰「荒不了!從去年開始,我們縣已經開始試驗土地集中耕作了。幾十成百甚至上千畝土地連成一片,雇佣有經驗的莊稼把式統一種植,小的叫農莊,大的叫農場,反正是那麼個意思。都是用拖拉機耕種,比零星小戶又省又快。

有些沒有成年勞動力的人家、和一些騰不開人手的人家,都把名下土地承包給一些大的農莊以換取租金。這樣他們不但可以平白獲得一筆地租,還能騰出手去做些別的事。我鄰居老張家就是這樣做的,他們家的兒子媳婦都在城內務工,老張夫妻年紀大了,種不動地了,就把地租給農場,25畝地一年也有50塊大洋的收益。」

有人插話說︰「種田的不種田,非要務什麼工,難道務工收入比種田還強嗎?」

東北人看著他,一幅奇怪的樣子,讓那人丈二和尚模不著頭,連想「我說錯了什麼了嗎?」同車的另外有東北人也忍不住拉開了話茬子︰「當然了!務工收入比種地強過好多!」

他草草算了這麼一筆賬︰「一畝地一年淨收益4塊,一家正常25畝,年入100元。可是城里一個工人月薪就有15塊,省吃儉用總能落個10塊以上。我們那兒年底增加一個月工資的過節費,還有過年的路費,算起來,夫妻兩個務工的話,一年總有個兩百多塊,比一大家子種地的收入還多一倍以上。」

此話不虛。算起來,民國初一直到抗戰前的二十年間,由于當時以銀元計價,全國的物價基本穩定,人民的生活條件比之現代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是有充分證據的。

黨的創始人李大釗當時做北大教授,月薪150元;陳獨秀更高,為300元,當時的200大洋可以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想來如果兩位是現代的教授的話,肯定不會兼職搞什麼革命。

國寶季羨林大師,北大剛畢業在濟南教中學國文,一周十節課還不當班主任,月薪160大洋。因此,人家去德國留學都是自費的,而且一去就十年。沒辦法,人家工資高啊。換作現在,我們教師拿十年工資去德國都不敢呆十天!

如果說這些人的生活狀況不能代表基層大眾的話,那麼用下面這些人的狀況也可見一般︰當兵的,六塊半大洋每月;警察,七塊大洋每月;警察局長,40塊大洋每月,武漢紡織女工甚至月薪達30多元!

這些錢夠干什麼?看看《銀元時代生活史》的作者陳存仁怎麼說。

陳存仁毫無忌憚地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只有8元,但袋中常有鏗鏘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里還剩5塊錢。」

由此可見當時銀元的購買力,也說明只要能夠在城里務工,改善家庭生活是指日可待。只是,當時也就上海、武漢、青島、天津、廣州等一些大城市才有些像樣的工廠,普通城市就沒這麼好的就業機會了。能進工廠的人畢竟也不多,絕大多數人還是游離在外圍,像洗衣工人、佣人、服務員等還勉強算好的,駱駝祥子在帝都拉車,每月最多只有2元,那是活在社會的底層了。

而在東北,這幾年的大發展,讓城鄉人民都有了好機會。像那位東北人所說的雙職工家庭是比比皆是,一年400元在這里是常態。刨去吃穿住等用度,好歹也能落個二、三百塊,自然要比種地強得多了。要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就是在關內大部分地區,這種幸福感也是滿滿的。

所以關外能夠吸引很多關內人前往務工、務農也就理所當然了。無數的機會、優厚的條件,使得攜家帶口去東北踫運氣的人群越來越多,直趕上後世深圳特區剛開始那會全國人民下廣東的盛舉。反正已經窮成這樣,不走也是個死,走出去,說不定還真有機會。

平頭老百姓是要來解決溫飽的,對有學問的人物,來東北可就是實現胸中抱負的地方。沈陽、哈爾濱有全國最先進、門類最齊全的重工業,又舍得花錢投入在研發上,所以有志報國的各界人士都紛紛來這里落戶。

至于待遇,完全不用提。技術工人、小學教師、醫護人員等家庭,年薪可達600元每元,完全是小康生活水準;中級職員、中學教師、工程師、醫生、記者、作家、律師、一般演員等家庭都有上千塊的年收入,十足的中產階級。

從1920年起,沈陽的工業產值已經直逼上海,哈爾濱接近天津,就是長春,也不亞于武漢和青島。照這樣的速度,至多明年,東北三座最重要的城市就將領袖全國。

奉系老百姓對張大帥、包括這位少帥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這也是奉系始終抱團成一體、越來越強大的原因,也是張漢卿敢于在關內叫板一切牛鬼蛇神的基礎所在。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活干,就沒有心思想些革命什麼的事,對于政|府有些強迫性的舉措如發行「奉天券」、「糧食券」的忍受能力也就越強。在關內的其它地方,老百姓對于白條不知道接受程度如何,反正在東北,老百姓是慢慢認可了這些白條的。

在大家七嘴八舌中,讓原本對闖關東還有一絲顧慮的許多人都安下心來,開始憧憬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原來,別人所說的關外有無數個機會是真的,關外的農民吃飯從來不摻雜糧也是真的,只要想干,人人都有工作也是真的。

有人想起了少帥曾經在天津賑災時唱過的那首歌,「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歡樂的氣氛中,列車駛過山海關,真正進入了東北的地界。雖然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地理分界線,但在人們的心目中,這里已經進入天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