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軍建狂魔

作者︰江山不落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馮﹒西克特現任德國國防軍總司令。

他對于德軍的建設主要是基于他對傳統普魯士精神的弘揚,他善于領兵出了名的。在此前,他是戰敗後的德軍總參謀長。

在一戰中他曾率軍于土耳其人在地中海抗擊英國軍隊,後來土軍敗潰,英國軍史是這樣描述這場戰斗的︰「少數德軍分遣隊紀律嚴明,在周圍滿是七零八落的部隊、難以辨認的臉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災難洪流中,約有兩個團的德軍保持了他們的凝聚力和戰斗精神,像在閱兵場上那樣機動自如,停止間射擊,再向後方轉移。」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軍的總人數不能超過十萬,他就要求士兵必須有25年以上從軍經驗,以精悍的老兵組建新型國防軍。

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軍事院校,他就在團級單位建立軍事教育體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

他制定了重新武裝和重振士氣的計劃,使德軍最大的優勢——軍官團得以保留,使新的戰術戰法得以醞釀而成。

他安排國防軍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習,使專業技能得到精進,職業素養得到提高。沒有坦克、高炮,就用紙板、木料仿制,德軍也許是唯一用玩具飛機模擬真飛機演練對空射擊的軍隊!單兵在演習中要自稱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個8人機槍組。

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馮?西克特的「十萬陸軍」!」

如果僅僅是這些,也不值得張漢卿為之動容。若說在軍事上的造詣,光貼在自己身上的「思慮深遠、料事(史)如神」的標簽足以秒殺對方。

他只是想解決目前中國軍事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只要有時間是完全被中國人自己解決的,但是他還想彎道超車。

在國防大樓,他會見了這個標準的有普魯士特色的軍官︰整潔嚴謹的外貌、拘謹的軍人外表。這種風格似乎和政治領域的生態相悖,大概是許多職業軍人的共性。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謙虛的處世方法使他視為德軍總參謀部「少說多做」的樣板。

在這一剎那間,張漢卿決定不用和他兜圈子,也許開誠布公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對這樣的軍人而言。

「西克特將軍,我們都是軍人,不需要用任何模糊的、或者隱晦的政治術語來表達在軍事上極其精煉的語言,讓我開誠布公地說吧︰中國需要和德國在軍事上締結一個秘密的、但對雙方而言都極具利益的條約。」

也許是第一次遇到這麼「開誠布公」的政治家,西克特顯明地感覺到一絲訝然,在他戴著的絲邊眼鏡背後。

「哦,很贊同少帥這麼說。」

「我知道將軍非常重視軍事上對速度和機動性的提升,很榮幸,這也是我的見識。」張漢卿不留痕跡地捧了他一下。西克特曾說過︰「未來戰爭取勝之道在于調動人數少但素質甚高的機動部隊,其配以飛機,則作戰效能更高。」這其實是閃電戰的雛形。

見了對方點頭認可,張漢卿說出了他想要的目的︰「所以我的軍隊不但組建了成建制的坦克部隊、汽車運輸部隊,還有飛機。但是目前有一個短板,就是同貴軍一樣,我們目前在海上的力量極其薄弱,再強大的陸軍力量也需要有海軍武裝作支撐,否則它的腳步注定無法走遠。

中國需要打敗日本,不單單在陸上,還有在海上,否則沒有一支強大的海空軍,廣袤的海岸線將永無寧日;德國要沖出凡爾賽的枷鎖,也需要有一支至少可以自保的海空軍力量。很不幸,這一點我們一起被束縛了。

但是我們還有辦法,那就是合作。我知道德國雖然沒有保留一支有力的艦隊,卻完好地保存了建設這種艦隊的人才、技術和設備。您知道的,再好的人才和技術,如果沒有一個發揮的舞台,人才會流失,技術和設備會落伍。

而中國則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迫切希望擁有一個比目前多十倍、百倍的海軍力量,卻沒有相應的經驗和人才儲備。

所以如果中德兩國深入合作,由德國向中國輸送技術人才和設備,讓中國在加強軍力的同時也讓德國繼續保持其在技術上的領先和經驗上的傳承,是對雙方都極有利的事情。凡爾賽不是束縛德國不能創新、不能制造重武器、飛機大炮麼?這些都可以在中國造!

當然,德國在支援中國過程中所衍生的所有新技術、新觀念甚至新機器,都隨時向德國公開並無償使用,甚至我們有了一定能力的時候可以應德國之請制造任何您想得到的武器。

此外,我們歡迎德國同行隨時到中國進行觀摩,也會給貴國的官兵在中國訓練、演習|大開方便之門。我們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提升貴我兩軍的軍事素養和能力。

我相信每一個為國家的軍事強盛而努力的將軍們都不會拒絕這一提議的,而且,相信將軍您也樂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再遭受我們在巴黎和會上的恥辱,這種恥辱和凡爾賽宮對德國的一幕何其相似!」

強悍威武的軍人,往往都有著憐憫的情懷。這個矛盾的兩極在他身上得到完整的嫁接和融合。西克特看到一戰後的中國被西方列強附加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非常同情並希望中國通過加強國防建設而擺月兌困境。

在正史上,他向老蔣提出《建軍改革建議書》,次年又來華出任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力圖推進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張漢卿相信,一個更強大的中國願意作為他的試驗田,對他來說應該會很有吸引力。

張漢卿的提議,果然讓他腦洞大開。從張漢卿身上,他看到了一個年輕的少帥的野心,他相信,這種野心遲早會讓英國、日本、美國在亞洲的布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無論哪一種變化,都是對德國極其有利的。

讓德國不再成為歐洲列強關注的焦點、讓德國可以不違反條約的精神而獲得軍事上穩步的提升、讓德國可以以少量的軍事投入保持軍工技術的持續先進…中國和德國相距甚遠,根本沒有戰略上的沖突,所以這個提議不但可行,而且非常有必要。

「你說服我了!」他說。

由于德國是被明令禁止參與重軍工技術的研制的,所以兩國的協商是在張漢卿和西克特直接負責下進行的。

張漢卿提出一攬子軍事提升計劃︰建造一艘4000噸級以上的訓練巡洋艦、轉讓潛艇制造技術、重型艦炮制造設備、艦用鋼板鍛造設備、軋鋼設備、重型吊車、蒸汽輪機…

這是個漫長的功夫,以中國軍工目前的水平,即使拿來也無法短時間內吸收,反而是一種浪費並有泄密的風險。只要有著和德國軍方不間斷的良好關系,細水長流對中國來說更佳。

他向德國委任了在柏林大學留學的俞大維作為中國政|府軍事聯絡官,後者是中國現代史上極著名的軍政人物,曾3年拿到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12門課程全是A,沒有听說還有第二個。最可氣的是人家不像大多數人拼命學習,而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他到德國後也仍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張漢卿能夠記起他,完全是一種巧合。那是在正史上1999年9月18日的「兩彈一星」表彰會上,錢學森代表受獎人致答謝詞及感言時重點提到了他,作為對老一輩軍工專家有強烈尊重感的張漢卿踫巧全程觀看了轉播,印象深刻。

「有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人感恩與懷念,由于他們三位的遠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寬宏胸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有今日的開花結果豐碩的成就呈現在國人面前…」

第一個提到的就是俞大維。他是以哈佛大學數理邏輯博士及柏林大學彈道學專家的身份受邀從政的,擔任國民黨政|府時代軍團政部兵工署署長,主管全國軍火武器之研發與生產制造。

記不得組建了多少研究所,反正能記得的好像有理化、應用化學、光學、彈道、精密工具、炮兵技術、航空、軍用車輛等。他率先推行軍火彈藥生產的成本會計制度,建立軍品規格與檢驗制度等,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一大批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個吳大猷,不用說了很知名,「中國物理學之父」嘛,中國能成為核子大國,他的教學之功不可埋沒。

第三個是翁文灝,此人在海原地震後與他見過面,當時也只認為是一個技術型專家並沒有在意,在想到俞大維之後倒提醒了張漢卿,原來此人大有來歷也大有前途!新中國的石化、礦冶、造船、水利、橋梁、土木、建築,農業改良、養殖業改良、環保工程等都是他在奠基。

翁文灝主張凡國防及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工礦企業,均應由國家出面、出力來辦︰「欲使(中國)工業化成功,必須有計劃地進行,及以重工業為核心。中國重工業的振興,不宜悉賴私營,而須由政|府以國營方式奠定基礎。」這種說法非常符合張漢卿的認知,也是奉系能夠飛速變大的基石。

「回去後把這些研究所一一建立起來,就是紙上談兵,也要先把理論體系搞好。培養好了人才,其它的只要有錢、有機會,總會如雨後春筍般生出來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