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1903年,梁啟超發表了《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描述了趙武靈王改革的成就。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經歷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後才稱霸一方的。盡管秦國的稱霸得益于秦孝公所堅持的商鞅變法,梁啟超還是沒將秦孝公列為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這是有原因的。

台灣學者柏楊也認為,「趙雍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他堅持變更服裝、更新裝備一事,可看出他觀察力之強和意志之堅。趙國疆土,在他手中倍增,戰斗力也倍增。如果他能夠再活二十年,秦國可能受到嚴重威脅,歷史又如何發展,難以預料。」(柏楊《白話資治通鑒》)這里的趙雍,就是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一個傳奇人物,剛繼位時,他輕輕松松就將嚴峻的考驗化解了。

當初以趙國為中心的合縱策略成功後,不僅秦國有15年不敢窺視函谷關以東,連其他諸侯國對趙國也畏懼得緊。那時的趙國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趙肅侯。而趙武靈王就是趙肅侯的兒子。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歷史的重擔就壓在年輕的趙武靈王肩上。

以吊喪為名,秦、魏、齊、韓、楚等國紛紛前往趙國,各國使者身後都跟著幾萬軍隊。在這些國家中,魏國最想趁趙國喪亂打擊趙國,因為趙肅侯曾在與魏國的爭奪中奪得衛國。

趙肅侯傳承了趙簡子、趙襄子和趙成侯的英明神武,知道各個諸侯國不是善類,預先為年少的趙武靈王安排了輔助大臣。在公子成和肥義的輔助下,趙武靈王輕輕松松地化解了幾國的威脅,初次體現了他的能力。

首先,年僅15歲的趙武靈王宣布趙國處于戒嚴狀態,趙國的四大名地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嚴加防範敵軍,隨時準備戰斗。其次,趙國聯合韓、宋兩國,使趙、韓、宋三國大軍構成品字行,置秦、魏、楚、齊四國于多方受敵的被動局面。再次,趙國賄賂越王、樓煩王和中山國,使他們分別在楚國和燕國的大後方開展破壞活動,以此牽制楚國和燕國。最後,趙武靈王嚴正聲明,各國軍隊一律不能進入趙國國境,只允許使者入境。

趙國四處都是兵士,人人持劍拿槍,弓箭上弦,五國使者知道撿不到便宜,都打消了偷襲趙國的念頭。

盡管化解了五國「會葬」的危險,趙武靈王還是很擔心,因為趙國仍處在征戰的焦點。首先,趙國東方有強大的齊國,南方有魏國和韓國,西方有如狼似虎的秦國,北方的情況更復雜,有東胡、匈奴、林胡和樓煩。情況更為棘手的是,中山國橫亙在趙國的中部,可以說是心月復之患。

曾經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大將樂羊滅了中山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魏國被秦國追著打,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顧及遠方的中山國。借此機會,中山國又復活了。

中山國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接將趙國分成南北兩大部分,使偏居南方的國都邯鄲不方便控制北方。因為以代郡為首的北方代表游牧文明,多是少數民族,以邯鄲為代表的南方代表農耕文明,多是漢族。從南方到北方,只有一條坎坷的小路,不方便軍隊的兵車開進。仗著這個天然優勢和善于騎馬作戰的本性,中山國猖獗得很。

每當中原地區發生大事,燕、齊等國就會勾結中山國,牽制或打擊趙國。盡管趙肅侯精明能干,一再擊敗齊、魏和燕等國,還是沒有解決中山國。

從戰斗方式考慮,因為有中山國,趙國必須面對兩種艱苦的戰爭。第一種是中原地區的陣地戰,以兵車和戰陣為主;第二種是少數民族方式的戰斗,以騎兵和長矛為主。

趙國的軍隊主要是漢人,受到的戰斗訓練是中原地區的打法,很容易對付第一種戰爭。但是,缺乏對付第二種戰斗的能力。因此,每當中山國偷襲趙國邊境,趙國都感到很無力。

為了一心一意地對付中山國,趙武靈王先與其他諸侯國交好。公元前325年,魏王攜太子嗣到趙國祝賀趙武靈王繼位,韓宣惠王也領著太子前來慶賀。緊接著,趙國娶韓國宗親之女為夫人,與韓國的關系更近了。

在內政上,趙武靈王任命趙豹為國相。同時,設置了三個博聞師和三個過錯監督官,他們負責趙武靈王的言行舉止。還有,凡是處理重要的朝政,趙武靈王都要先咨詢肥義。

為贏得民心,凡是八十歲以上品德很好的老人,朝廷每個月都送禮物;為了激發官員的忠誠,趙武靈王提升他們的品級,增加俸祿。

更令人稱道的是,趙武靈王拒絕了合縱大家公孫衍苦心倡導的「五國相王」的建議。他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諸侯國國君都愛慕虛名,紛紛稱王,但是趙武靈王卻甘願做「君」,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

與趙肅侯爭霸中原諸侯國的目的不同,趙武靈王的目的是向北發展,攻佔胡地。首先,爭霸中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久的努力;其次,如果不解決心月復大患中山國,它一定會拖累趙國向中原進軍的後腿;再次,盡管中山國不好打,只要敢改革,趙國一定打得贏。

擁有政治家的夢想、改革家的魄力和戰略家的眼光,趙武靈王決定,在趙國進行一場空前的改革。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向北方發展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為情勢所迫。因為趙國如果不向北方發展,就會遭受秦國的威脅。

拒絕稱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7年,趙國聯合韓、魏一起攻打秦國。結果秦國大敗三國軍隊,一口氣殺了趙國8萬多有生力量。第二年,秦國再次出軍,一鼓攻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

秦國咄咄逼人,如果不是燕國發生因燕王噲禪讓而起的內亂,趙國會遭受更大的打擊。借燕國內亂,趙國迎立正在韓國當人質的太子職,同時秦國出兵為燕國平叛,太子職成功繼位。太子職繼位後,燕國與韓國解除盟約關系,同趙國交好。

盡管燕國是秦國的姻親之國,秦國還是不會放過燕國的盟友趙國。公元前313年,秦國再次出動大軍攻打趙國。此次秦、趙大戰,趙國再次大敗,秦國攻陷趙國的藺城,俘虜趙國大將趙莊。

面對這麼強悍的秦國,如果趙國再不進行改革,調整戰略,一定會敗亡給秦國。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來到九門,修築了野台,作為瞭望齊國和中山國的工事。齊國的軍隊與趙國的沒有太大區別,而中山國軍隊卻與二者不同。

中山國的軍隊主要由健壯的戰馬和彪悍的騎兵組成。他們的戰馬是北方特產的高頭大馬,力量很大,奔馳迅速。騎兵頭戴皮帽,上身穿緊身的短衣,是瘦削的褲子。他們也穿鎧甲,但是鎧甲很輕,不累人也不累馬。

跟中山國士兵的裝飾搭配,他們的武器是弓箭。每當偷襲時,無數騎兵一隊一隊地沖向敵方戰陣,馬蹄踏地,聲如雷響,氣勢十分駭人。令對方無法還擊的是,他們並不沖入戰陣,而是騎在飛馳的馬上射箭。

中山國士兵的攻擊速度迅猛,他們的飛箭所向,趙國軍士無不應聲而倒,有七八成人傷亡在飛箭下。緊接著,中山國士兵騎著戰馬會徑直沖向趙軍的戰陣。趙軍已經有十分之七八的人傷亡,根本無力抗擊,能逃的被戰馬撞傷,不能逃的被戰馬踏成肉泥。

盡管中山國的勝利是小規模的,但他們的作戰方式對趙國的威脅很大,因為趙軍壓根兒不懂這種打法。當然,吸取無數次的教訓後,趙軍也會用盾牌保護自己,並且用戰車反擊。但是,盾牌和戰車都是笨重的東西,運轉不靈活。中山國軍隊利用速度和靈活優勢,團團圍住趙軍,飛箭又如密如蝗蟲地撲向趙軍。

既然敵軍有速度和靈活上的優勢,趙武靈王就決定取長補短,著手開展一場改革。他要求士兵穿便于騎馬射箭的胡裝,訓練軍隊善于騎馬射箭,一場胡服騎射的改革拉開了序幕。

從目的上來講,趙武靈王改革為的是提升軍隊的戰斗力,要求士兵穿胡裝,訓練騎射只是手段,因而是一場純粹的軍事改革。然而,趙國深受中原文化的燻陶,如果只讓軍隊穿胡裝,會引發很多非議,甚至挫敗改革。

為了贏得全面的勝利,需要在全國推行穿胡裝。趙武靈王第一個開展思想動員的人是胡人樓緩。

在趙國有著明顯的胡漢之分。漢人自恃文化先進,瞧不起胡人。所以趙武靈王第一個開展樓緩的思想動員工作。

他說道,回想往昔,趙氏祖上何等神武,連接了漳水和滏水的天險,修築長城防御少數民族,還奪取了藺城和郭狼等戰略要地,並且打敗猖獗一時的林胡人。現在,國家遭遇內憂外患,並且屢次進犯的中山國是最大的禍患。如果連小小的中山國都對付不了,趙國的滅亡就指日可待了。究其緣由,趙國之所以會敗,因為軍隊的戰斗力不足。

最後,趙武靈王強調,「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意思是,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離習俗的牽累。這話與商鞅說得很像,趙武靈王的改革氣魄與商鞅也很像。

盡管趙武靈王很堅決,國內反對派的聲音還是很大,他只得再次開展思想動員工作。這次動員的對象是顧命大臣肥義,如果肥義同意,改革的阻力將會大大減少。

听了趙武靈王渴望繼承趙簡子和趙襄子的大業,所以實施變革後,肥義支持趙武靈王的決定。他的原話是,「王既定負遺俗之無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也」(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于是,趙武靈王第一個穿上胡裝,同時派人轉告公子成,希望他也穿著胡裝上朝。

公子成姓趙,名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趙武靈王沒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因為覺得自己人會幫自己人。殊不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以公子成為代表的宗室勢力。

听了使者一番改革動員的話後,公子成不但自稱有病,不能穿著胡裝上朝,還說︰「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聖賢之所。」

公子成擺出一副天國上朝的大姿態,趙武靈王不得不登門拜訪,親自做說服工作。趙武靈王還是強調,「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經過一番發人深省的開導,又考慮到國家屢次遭受中山國的侵犯,公子成終于放下大架子和高姿態,拋棄俗見,穿著胡裝上朝。

重要人物都同意變革,並且穿上胡裝作為表率,趙武靈王即可頒布變革法令。一場以改變著裝為主要形式的變革在趙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趙武靈王說「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商鞅也說過,「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商鞅曾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趙武靈王也說,「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由此可見,趙武靈王與商鞅之間有著某種相似。

深入敵後的國君

改革的詔令剛剛下發,以趙文、趙造和趙俊等為首的宗族勢力又跳出來反對。同往常一樣,趙武靈王還是向反對派開展思想工作,而不是動用武力。在「隨時制法,因事制禮」這一改革思想的灌輸下,趙文、趙造和趙俊等紛紛棄械投降,支持變革。

經過幾年的變革,趙國訓練出了專門對付北兵的軍隊,軍事實力大大提升,能夠與中山國正面交鋒。這些年,趙武靈王不忘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既能訓練軍隊,又能削弱中山國。

公元前307年,趙國攻佔中山國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地區。第二年,接著向西挺進,攻陷中山國的寧葭(今河北石家莊西北)和北人的榆中地區。代郡的郡守趙固兼管榆林,並且招募北地的青壯年進入軍隊。

大火已經燒到眉毛了,林胡王很害怕,馬上獻上胡馬這種林胡地區的特產。胡馬生長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但體大腿長且強健,很適合做戰馬。

同時,趙武靈王派出五大使臣,結交周邊其他諸侯國。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出使韓國,王賁出使楚國,富丁出使魏國,趙爵出使齊國。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準備,趙國既增強了自己的戰斗力,又打消了其他諸侯國橫加干預它侵犯中山國的企圖。更為重要的是,趙武靈王秘密派遣以李疵為首的使者暗中調查中山國的一舉一動。李疵告訴趙武靈王,如果要進攻中山國,就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其他國家會先下手。

原來,中山國國君很喜愛中原文化,從民間提拔了70多個書呆子,讓他們教育百姓。如果中山國接受中原文化,就要放棄他們擅長的騎射。如此一來,中山國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听到這個大好消息,趙武靈王很興奮,立刻調動大軍征討中山國,這一年是公元前305年。

征討大軍兵分三路,趙袑帶領右軍,許鈞帶領左軍,公子章帶領中軍,但全都由趙武靈王統率。公子章是趙武靈王的大兒子,盡管身為太子,因為作戰勇敢,屢立奇功,趙武靈王很器重,每次出戰都帶在身邊。

中央大軍剛剛出發,牛翦和趙希就調動代郡的騎兵,指揮戰車,浩浩蕩蕩地開動。中央軍和地方軍在曲陽(今河北曲陽西北)會師,一鼓攻陷丹丘(今河北定縣)、華陽(今河北唐縣西北)和鴟上(今河北定縣)的要塞。

中山國學到的是中原文化的糟粕,沒能發揮本有的優勢,不堪一擊。緊接著,鄗城、石邑、封龍和東垣相繼被趙軍攻陷。中山國王想盡快結束戰爭,于是獻出四座城池,請求趙國撤軍,趙武靈王接納。

公元前304年,趙武靈王調整進攻方向,出軍榆中地區,北上攻取黃河上游的河宗氏和休溷諸貉一帶,設置了九原郡和雲中郡。

九原和雲中就在秦國的北面,所以趙國的領土已經和秦國接壤了。因此,柏楊說︰「如果他(趙武靈王)能夠再活二十年,秦國可能受到嚴重威脅,歷史又如何發展,難以預料。」這話是有根據的。

但是,就在公元前304年,趙武靈王深愛的惠後去世。趙武靈王答應惠後,讓她生的小兒子趙何當太子,並且派大將趙袑輔助趙何。

休息不到一年,公元前303年,趙武靈王向中山國發起第二波攻擊。此次進攻,趙國軍隊抵死往北打,一直打到燕國邊境。如此一來,此次攻佔的土地就能與雲中、九原連成一片,趙國北方的勢力大大增強。

公元前299年五月,這是影響趙國歷史進程的大日子。就在這一個月,趙武靈王在東宮召開盛大的朝會,宣布傳位給太子趙何,他退居幕後,自稱主父,一心研究軍事。

拜祭祖廟後,趙何坐上國君的寶座,人稱趙惠文王。其他大夫的官職不變,連他哥哥趙章的也沒變,只有很忠義的肥義被擢升為國相,並且還擔任趙章的老師。

為了惠後,趙武靈王無緣無故地廢除趙章的太子之位,已經為國家的發展埋下隱患。不僅如此,趙武靈王又提前讓位給年幼的趙何,騰出時間一心研究軍事,又一次埋下威脅趙國長久發展的隱患。

那時的趙武靈王將全部精力放在對外戰略上,沒留心國內的局勢,也沒注意趙章與趙何的微妙關系。

光是一個中山國,打了七八年,還沒滅亡,已經非常艱難了。誰知,趙武靈王突然雄心大起,想連秦國也給滅了。

傳位給趙何後,趙武靈王帶領士大夫們巡視胡地,想從雲中、九原出軍,向南偷襲秦國。但是,秦國太強大了,趙武靈王不敢貿然出軍,他想先到秦國探查一番。

《史記》記載,趙武靈王喬裝入秦,「秦昭襄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月兌關矣」。

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如何裝扮,趙武靈王都不像人臣。他有一種偉岸的像國君的風度,秦昭襄王很奇怪。

原來,趙武靈王不僅想看秦國的地形地勢,更像看看秦昭襄王這個人。他認為,只要看到秦昭襄王,就能了解秦昭襄王。一旦了解秦昭襄王,就有對付秦國的辦法。

當秦昭襄王發現那個風度非凡的人是趙武靈王後,很驚恐!

剛從秦國回來,趙武靈王順道巡視新佔領的土地。由代郡向西,趙武靈王在西河遇上樓煩王。樓煩王很識相,主動歸附了趙國。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向中山國發動第三波攻擊。在趙國歷時十一年的打擊下,中山國終于承受不住,歸附趙國。

歷史上有兩個中山國,第一個被樂羊所滅,第二個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見趙武靈王是一位擁有軍事謀略的君主。

餓死趙武靈王

中山國被滅亡後,趙武靈王人生的一大願望就實現了。他很高興,大赦天下,封賞有功之人。趙章被封為安陽君,封地是代郡。

代郡擁有趙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是一塊難以管理的地方。使情況更為惡化的是,趙武靈王竟然讓奸詐的田不禮輔助趙章。

《史記》記載,「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再加上田不禮的煽風點火,趙章更覺得王位應該是他的。

作為長子,趙章理應繼承王位,但是王位被趙何奪去了,他自己心里不服。趙武靈王又糊里糊涂地分封駐扎重兵的代郡給趙章,趙章又是久經沙場的將軍,不禁就想起兵造反。

趙章的母親來自韓國的王室家族,是趙武靈王的原配夫人。因此,趙武靈王的第一次婚姻,是出于政治利益考慮,感情的因素不大。

過了些年,趙章出世。按照慣例,他就是太子。但是,趙武靈王一個荒唐的夢,將整個家庭給徹底毀滅了。

公元前310年,在一次外出途中,趙武靈王做了一個美夢。他夢見一位妙齡少女,裊裊娜娜地撫琴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

這位少女太美了,文辭淒婉動人,令一身英雄氣的趙武靈王久久不能忘懷。第二天,趙武靈王就將這個夢說給大夫們听。

大臣吳廣抓住這個大好機會,向趙武靈王推薦他的女兒吳娃。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趙武靈王見了吳娃後,一口認定吳娃就是他的夢中情人。

事情就這樣順理成章地發展,吳娃深受趙武靈王寵幸,生了趙何。

趙武靈王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趙章的老母親傷心過度,郁郁而終。緊接著,吳娃被封為後,子因母貴,趙何就受到趙武靈王的寵愛,並且被立為太子,最終繼承大統。

到代郡上任後,趙章與田不禮的動作幅度太大了,很多人都看出其中的陰謀。

為了好朋友的生命安危,李兌勸肥義讓出國相的大權,將它交給公子成。李兌的意思是,肥義「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應該明哲保身。

但是,肥義不同意。他認為,正因為身當大事,反而應該堅持到底,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不是見異思遷。肥義曾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死去的人復活了,繼續生存下來的人不會在面對復活的人時,感到一絲一毫的羞愧。這幾句話,將肥義持節守終的堅定表現得淋灕盡致。李兌無話可說,痛哭流涕而去。

為防範田不禮作亂,自此而後,李兌多次拜訪公子成。

肥義也是能夠洞察細微的人,他告訴信期,趙章和田不禮很奸詐,居心叵測。為了滿足他們的私心,甚至不惜假傳趙武靈王的詔令。從今以後,無論是誰傳召趙何去見趙武靈王,都要先獲得他的同意。

公元前295年,群臣都來邯鄲朝拜。趙武靈王見一身英武的趙章給年紀輕輕的趙何行大禮時,心里很不是滋味。當此痛苦的情境,趙武靈王又突發奇想,想將趙國一分為二,趙章統治一半,趙何統治另一半。

既然趙武靈王開始偏心,趙章就抓住大好時機,蓄謀發動兵變。恰好趙武靈王巡游到沙丘,趙章就詐傳趙武靈王的命令,召趙何入沙丘宮。

為了趙何的安危,肥義先去,如果一切正常,再讓趙何去。但是,肥義此行,實踐了他「死者復生,生者不愧」的價值觀。

肥義被田不禮一黨殺害後,李兌和公子成調集中央大軍和附近4個城邑的軍隊,火速開往沙丘。

大軍一到,對付反叛勢力就如摧枯拉朽,田不禮被亂刀砍死,趙章逃亡。公子成誅殺叛軍有功,被封為安平君,接手肥義的工作,李兌被任命為司寇。

軍隊被剿滅了,趙章慌不擇路,只身跑向沙丘宮。同時,趙武靈王也收留了趙章。

公子成和李兌帶領軍隊來到,派軍隊團團圍住沙丘宮。不管過程如何,反正趙章沒有逃出去,最終死在沙丘宮。當然,《史記》和《戰國策》都沒有記載,趙章是怎麼死的。

雖然罪魁趙章死了,事情還沒有結束。因為,公子成和李兌圍困了趙武靈王一段時間。他們兩個商議,如果撤軍,趙武靈王自由後,一定會懲罰他們,甚至滅他們的族。

寧可他們負趙武靈王,也不可趙武靈王負他們的主意打定後,公子成和李兌下令︰凡是住在宮里的人,最後出來的將要被滅族。

結果可想而知,宮里的僕人全部出來了,只剩趙武靈王一人。不是趙武靈王不想出來,而是公子成和李兌不讓他出來。

經過三個多月的圍困,趙武靈王已經沒有食物充饑,最終餓死。

李兌和公子成平常受到趙武靈王的尊敬,他們也很效忠趙武靈王。但是,一到關鍵時刻,尤其是涉及切身利益,李兌和公子成把心一橫,不惜餓死趙武靈王。就此一事,可見王族的血腥相殘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清人吳存禮有感于趙武靈王的遭遇,寫了一首詩,是追憶趙武靈王的代表作。

閑來憑吊數春秋,閱盡滄桑土一杯。

本籍兵爭百戰得,卻同瓦解片時休。

祖龍霸業車申恨,主父雄心宮里愁。

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