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高位如鏡花水月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古人尋找仙境瀛洲,都是從渤海起航。這說明齊地的風俗自古就多涉神仙幻想。秦始皇、漢武帝為求仙訪道,也多招養齊地方士。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齊人,他們和同鄉鄒陽一起侍奉梁孝王,做了他的賓客。

這兩人並非裝神弄鬼的方士,但也不是安邦定國的棟梁之才,只有些小聰明和一些雞鳴狗盜的手段。但劉武對他們卻非常信任。梁國內史一職空缺,若不是竇太後親下諭旨,叫平叛七國之亂的名將韓安國補缺,做梁國內史的恐怕就是公孫詭。公孫詭雖沒做上內史,但由于梁王的寵幸,他在梁國的地位非常之高,人稱「公孫將軍」。

劉武對兩人的偏愛是有道理的,因為劉武想听什麼,這兩人就說什麼。他們一直慫恿他去做景帝的皇位繼承人,去做皇帝,也許還跟梁王在密室里玩過跪拜天子的游戲。柏楊先生管這種受無恥諂諛而面無愧色的狀態叫做「大頭癥」,真是一針見血。

一個人內心有某種,又擔心沒有實現的能力,但是又不想放棄,就會猶豫不決,焦慮得好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候,如果有個人在旁邊一直給他吹風,他都言听計從。

劉徹即太子位,劉武拾級而上、登上皇帝寶座的夢想徹底破碎了,他滿腔怒火,無處發泄,這時羊勝和公孫詭把他的腦袋轉過來,抬手指向憋著笑的袁盎叫道,嘿,是他!是他!就是他!

其實不只是他,劉武派出了十幾批刺客,殺向那些他認為阻礙了他登上皇位的人。

袁盎的人緣非常好。第一個刺客到了袁盎的家鄉安陵,每走一處都听別人說他的好話,于是生出不忍之心,夜里竄入袁盎家里,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了他,叫他小心提防。

誰知袁盎並不放在心上,仍然四處游蕩。有一天他去找一個叫棓生的朋友求卦,回來時,被刺客刺殺在安陵城門外。當袁盎被刺客扯著胳膊架起來時,他還問人家,說我是袁盎,你們沒找錯人吧?回答他的是刺過來的利劍。

袁盎死了,戲還沒完。刺客忘了把凶器帶走,那柄劍仍插在袁盎身上發出閃閃寒光。

袁盎的死訊很快被景帝得知,而隨同袁盎一起說服太後的大臣也次第而亡。這是誰干的呢?景帝心里馬上有了計較——這必是梁王劉武所為。果然,辦案人員循著袁盎尸身上的寶劍,找到了長安城里為這柄劍磨刃的師傅,這師傅查驗過後,說不錯,這劍的確是我磨的,是梁國某郎官之子帶來的。

景帝大怒,遂派人徹查此事。查案使者的車子在長安和梁國之間來回地跑,日夜不休,地上雜亂的車轍如景帝凶惡的泄憤鞭痕。

皇位如同鏡花水月

竇太後知道事情經過後,明白自己的小兒子犯了彌天大罪,只有死路一條,一時間如同被人割了骨肉,痛徹心扉,只是一個茶水不進,躲在長樂宮里日夜哭泣,眼窩都陷了下去。

景帝是孝子,這時就有了悔意。但死了十幾個朝臣,不給世人一個交代,朝廷的威嚴何在,大漢的律法何用?思前想後,又召集群臣商議,他把原來的查案使者召了回來,改派通曉儒家經術的田叔去查。

儒家重視人倫親情,講求寬厚之道。其以《詩》《書》《禮》《易》《春秋》為經,但經過秦始皇的焚書,皆不傳世。現在能看到的經書,都是秦末漢初隱于民間的高人口授,漢人記錄整理而成。再加上古代通訊緩慢,所以漢初時,上述儒家經書並不廣為世人知曉,武帝之前,尊崇黃老,也鮮有朝臣通曉儒術。漢承秦制,其中就有秦朝的法律,而秦法嚴苛,審案的獄吏往往審不出人命就不罷休,所以景帝要派田叔這樣的「儒士」去查梁王,其實他已有放梁王一馬的打算了。但是,命案總要有個凶手,非如此不能了解。景帝有意寬宥梁王,他已舉起了自己的巴掌,梁王會舉起自己的巴掌,與景帝擊在一起嗎?

羊勝、公孫詭已從幕後現身。景帝往梁國派使者查案,抓的就是他倆。但使者跑了一遍遍,搜遍梁國上下,連兩人的影子也逮不著。

只有一個地方沒有去搜︰梁王王宮。

梁王可能壓根就沒想過要把羊勝、公孫詭交出去——這不啻告訴人家,此事是自己所為。其實他的主謀身份,整個大漢早就無人不曉,但梁王還是繃緊咬肌,來個死不承認,對韓安國等重臣他也不說實話。

縱觀茫茫歷史,這種掩耳盜鈴的事已經不知重復了多少遍。梁王尚在夢中,韓安國卻是旁觀者清。

韓安國入宮晉見,哭道︰「若主上受辱,臣下就該謝罪而死。大王如今進退維谷,焦灼不堪,都是因為我等輔佐不力。現在抓不到羊勝、公孫詭,皇上必然怪罪,請您允許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殺!」

梁王知道瞞不過他,無奈地說︰「你這是何必呢?」

韓安國已經哭成一個淚人,他哽咽道︰「大王自己好好想一下,是您與皇上的關系親,還是劉太公與高皇帝、皇上與臨江王的關系更親呢?」

梁王說︰「當然是他們更親。」

韓安國續道︰「劉太公與高皇帝、皇上和臨江王都是父子關系,可是高皇帝說︰‘拿著三尺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只能住在櫟陽宮,到死也無法過問朝政。臨江王劉榮是長子,又被立為太子,可是只因為他母親說錯一句話就被廢黜;又因擴建宮室侵佔文帝祖廟,終于在中尉府被逼自殺。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治理天下是公事,怎能講求私情?有人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知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知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听信邪說,違反了大漢的律法,即使位列諸侯也無法開月兌。皇上孝順,他是怕太後傷心,所以才沒找只知道律法的刀筆吏來對付您。太後日夜垂淚,希望大王能自己覺醒,可是始終也不見您有改過意思。假如太後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呢?」

韓安國話還沒有說完,梁王早已痛哭流涕,他感激地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于是逼迫公孫詭、羊勝自殺。

田叔在梁國徘徊已有一段日子了,看到二人的尸體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回到長安,他向景帝述職時,給了他一個驚喜。原來梁王不光是刺殺朝臣的幕後主使,他招募士卒,鍛打兵器,確有不臣之心,「按律當誅」。田叔雖然拿到了確鑿證據,卻在回來的路上把它付之一炬。

私毀證據是重罪。景帝面露不快,正要發作,卻听田叔續道︰「梁王不法狂悖,鐵證如山,若不殺他,此後大漢的律法再也無法取信于民;可是真的殺了他,太後恐怕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您。陛下,請您聖裁!」

景帝笑了,轉身就把消息送到長樂宮中。竇太後听了,馬上恢復生機,左右宮人連忙動手置辦飲食,給她果月復,後拜田叔為魯國相。

這中間仍有一個小插曲。梁王交出羊勝、公孫詭的尸體,仍然憂懼,恐怕禍事仍未完結,于是找群臣商議。這時鄒陽挺身而出,西入長安,找到王皇後(王)的哥哥王信,勸他入宮為梁王進言,以此討得竇太後的歡心,使竇、王兩家外戚能夠結成同盟。王信「然其計」。景帝听了王信的勸告,明白若執意處死梁王,會落得殺死弟弟的不仁之名,恰巧田叔回來述職,所以決定就此罷手。

景帝怒氣漸消,梁王于是上書請求朝見。一行人走到達函谷關口,一個叫茅蘭的臣屬勸道︰「大王仍是戴罪之身,再像以前那樣講究排場恐怕不太合適,還是改乘布車罷。」梁王于是乘坐當時出殯時采用的布車,隨身只帶兩個騎兵。饒是如此,他仍然害怕,不敢面見景帝,于是躲進姐姐劉嫖的家中。

景帝派使者出關迎接梁王,而梁王已經入關,所以只見到他的隨從車馬。太後知道沒接到人,振臂號泣道︰「皇上果真殺了我的梁王!」

這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景帝只能無奈听著老母訓斥。這時峰回路轉,宮人報說,梁王來了,他正赤膊跪伏在宮門處,背著砧板、斧頭,請求處罰。太後這才大雨轉晴,景帝也非常高興,他抱著梁王痛哭起來。然而景帝心中始終難以釋懷,他漸漸疏遠梁王,不再和他同乘車輦了。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王又入京朝見。他上奏折請求留住京師,侍奉竇太後。這次,景帝沒有答應。

梁王只得回到封國,如同瘋狂時毫無感覺,清醒後卻疲憊不堪,經歷了這些波折後,梁王靜了下來,但也不再快樂,每天心神恍惚。有一次到北面的良山打獵,恰逢有人獻上一頭牛。這頭牛大概是先天畸形,他的牛足竟然長在背上。那時的人還沒有生物學的概念,那頭怪牛的樣子看起來觸目驚心,梁王只道這是天降的怪物妖孽,預示著災難,厭惡的不得了,食不知味。十月中旬,梁王得了熱病,沒過幾天就去世了。後人謚他為梁孝王。

竇太後知道梁王病故,哭得死去活來,大叫道︰「皇上果然殺了我的武兒!」景帝恐懼憂慮,想起以前兄弟攜手登車、一起打獵、秉燭夜談的情境,恍如隔世,一時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今昔的變化,唯有黯然神傷。梁王對竇太後十分孝順,每次听說太後身體有恙,都夜不入眠,食不下咽,總想在她身旁伺候著、陪伴著。

景帝將梁國一分為五,分交梁王的五個兒子掌管,個個封王。這事是與長公主劉嫖商量過的。太後知道這件事,才漸漸解開心結。其實,梁國這樣的大國一分為五,對增加中央的威權,削弱地方諸侯勢力是大有好處的。景帝此舉,算得上一舉兩得。

平心而論,梁王是沒有造反的野心的。如果要造反,為什麼要刺殺袁盎等人?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這樣做豈非打草驚蛇?梁王與栗姬一樣,一味地縱情使性,等到危害臨身之時,卻悔之晚矣。

皇權治下,家國難分,公私難辨,像景帝和梁王這樣的悲劇,後世還不知道要再重演多少次。梁王回國,在山上打獵,當他攀上山巔,迎著颯颯山風,有否感受到人生一世的荒涼?山頂比皇位更高,皇位在人間的中心,而山頂跳出這一切,鳥瞰這紛紛擾擾的人間。

梁王生前,財物以億萬計算,數不勝數,死後仍有金四十萬余斤,而所有的寶物都做了陪葬品。史書記載,曹操缺兵少餉,打起了梁王墓的主意,他盜掘此墓時,「得金寶十萬余斤,運七十二船」。梁王曾修「梁園」,「方三百里」,華美壯觀難以盡述。詩仙李白游歷天下,在梁園住了十年,仍不忍離去,他的《梁園吟》里有這樣四句︰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