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和親之計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乃是大詩人杜甫感嘆昭君遠嫁匈奴和親而作,詩詞含蓄,耐人尋味。「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兩句,哀婉淒惻,令人不忍听聞。

歷代文人墨客都為遠嫁匈奴的女子大書傷感之情,抱怨朝廷將歷史的重擔壓在女子稚女敕的肩頭。隨時間流逝,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少歷史學家極力證明「和親」的必然性、必要性,用歷史的車輪碾壓個人情感。今天,有自稱歷史學者的人極力表述「和親」女子的快樂,說「和親」月兌離了寂寞的宮女生活,這種說法又豈是負責之言?

和親是漢朝的一項外交策略,那這策略是由誰提出的呢?又有什麼深意呢?

自劉邦經白登之辱,當即由平城班師,留下劉仲(劉喜)和樊噲守御代郡,封劉仲為代王,樊噲為將輔助劉仲。樊噲勇不可當,是猛將;劉仲一沒本事,二沒膽子,只會逃跑,是個草包。

十二月,匈奴大軍再次席地而來,一舉攻取代郡。匈奴軍至,劉仲竟然不請救兵,私自棄城,徑直逃回洛陽。代郡之役,不戰而敗,委實可恥。劉邦貶劉仲為郃陽侯,改封愛子劉如意為代王。劉如意生母戚姬很得劉邦寵幸,劉如意又類似劉邦,劉邦很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封劉如意為代王,就是想慢慢提升他的資格,最終挑一個好時機改封他為太子。

劉邦自平城班師,心情既沮喪又郁悶,經過趙王張敖的封地,罵得張敖狗血淋頭。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對劉邦極是有禮,可不知什麼原因,劉邦見張敖一次就大罵一次,仿佛張敖是他的前世冤家。劉邦的破口大罵令張敖的部屬看不過去,但又不好說什麼。張敖既然無能,遇見這樣的岳父,只能怪自己命不好。

這次劉邦的大罵令張敖頭都抬不起來,張敖是張耳的兒子,他父親留下的部將勇猛彪悍,忠肝義膽,見主人受此羞辱,深感愧疚,便尋思報復。罵完就痛快了的劉邦忙于絞殺韓王信部下叛軍,沒將張敖部下的事情放在心上,但這件主不言而臣憤怒的事差一點要了劉邦的命。

劉邦班師回朝後,忙于追殺韓王信的舊部殘余,沒理會匈奴。擊殺韓王信殘部後,劉邦回到了洛陽,但劉邦仍舊被匈奴之恨所折磨。劉仲無能,代郡之失更令劉邦不悅。

一日,劉邦問婁敬,該如何對付匈奴。劉邦想起自己就是因為不听婁敬的話,因而遺留白登之恥在青史上。婁敬想說,但又有點害怕;劉邦詢問再三,婁敬才戰戰兢兢地說︰「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定下來,生產未復,兵將也受戰爭的疲累,對這天下是不能再用武力了。冒頓那廝,弒父殺君,炫耀武力,自立為王,還娶自己的後母們為妻妾,無恥至極,這種人,用仁義絕對說服不了。為今之計,我想只可以從長遠打算,讓匈奴子孫向我大漢子孫俯首稱臣。然而,這個辦法,恐怕皇上你不願意。」

「如果真的有用,朕有什麼不能做的。你這個辦法究竟是什麼,要朕怎麼做?」

天下事,劉邦件件敢做,此話不假。

「只要皇上能夠讓嫡長公主下嫁匈奴單于,贈送豐厚大禮,匈奴這等蠻族必然仰慕我漢室威儀,使長公主為閼氏(漢時匈奴單于之正妻的稱號)。長公主為閼氏,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太子。單于死後,太子就繼承單于之位。再說,匈奴之地蠻荒得緊,他們一定貪戀我們送去的禮物,舍不得拒絕。皇上每年送他們一點點禮物,讓巧舌之士從中游說,匈奴人蠢笨得緊,一听就信。當此情境,如果冒頓還活,他是你的女婿;如果冒頓死,你的外孫是單于。難道你听說過外孫與外公分庭抗禮的事嗎?我勸你還是不要再與匈奴打了,再打下去損失難計呀!然而,和親之計雖然有效,如果你嫁的不是長公主,而是用宗室、後宮,甚至平常百姓家的女兒,那麼匈奴人知道他們娶的不是貴人,此計就無用了。」

「好,此計真妙!從此我大漢無憂也!」項羽追擊,劉邦為了性命,連長子劉盈都可以不要,現在丟棄一個女兒在劉邦心里算不上什麼。

婁敬提議和親是希望女婿不為難岳父,或者外孫不為難外公,或者外甥不為難舅舅,讓娘家擁有發展的安定環境。婁敬的和親只是權宜之計,他的根本大計在漢室的後世子孫身上。婁敬的提議是好的,但在施行過程中出了問題。

魯元公主是長公主,早已嫁人,所嫁之人正是張敖。劉邦從沒正眼看過張敖,對張敖,心情好時不理不睬,心情不好就大罵痛罵。對劉邦而言,張敖活著礙眼,死了也算不了什麼。有此良機,張敖只能倒霉,不想也要順了劉邦的意思。

劉邦將欲遠嫁長公主之事告訴呂雉,呂雉又氣又急,又哭又鬧,最後堅毅地說︰「我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你為什麼就要把我的女兒遠嫁匈奴,你這不是拋棄她嗎?你敢為人父?」

劉邦同呂雉說了一大通,呂雉說死說活,就是不答應讓長公主遠嫁匈奴。呂雉堅毅剛烈,鬧起脾氣來,劉邦也束手無策。別無他計,劉邦只得秘密另找一位女子冒充長公主遠嫁匈奴。而這護送假長公主遠赴匈奴之人,就是出此計謀的婁敬。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從美夢中起身的婁敬帶上假公主遠赴匈奴和親。

和親並沒有依照婁敬的提議施行,和親從一開始就變了味。一位皇帝接一位皇帝慢慢變更,最終變成遠嫁宮女。宮女多來自民間,生活淒苦,到宮中寂寞難言,遇上和親之事,自然常常讓敏感的文人借題發揮。

和親後,漢朝與匈奴誓約為昆仲兄弟,雙方各安其所,互不侵犯;漢朝以宗室公主遠嫁匈奴單于為閼氏,並贈送豐厚的絮繒酒食等物品。漢朝人多物豐,送人就如送泥巴,送物就如送石頭,朝廷絕不吝惜。

和親確實為漢朝帶來了間斷性的、短暫的安寧。

婁敬護送長公主和親歸來,對劉邦說︰「匈奴、白羊和樓煩等族離長安很近,只有七百里,輕裝騎兵一天一夜就能到達。關中受戰爭破損,人口少,土地肥沃;現在你雖然身居關中,但人口很少,難以發展,應該充實。當初諸侯四起時,有田姓家族、楚國的昭、屈、景三族等豪強富戶,他們勢力大,應該控制住。還有,長安北近匈奴,東有過去的六國強族,一旦天下變動,家族聯合作亂,皇上你將坐不安席,臥難安寢。微臣建議,將田姓、楚國、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等王族後裔和豪門富戶全部遷往關中。天下無事,他們可以作為抵御匈奴的力量;如果有變,皇上也有兵東征。這一招,叫做強本抑末。」

劉邦采納,移民十萬充實關中。這十萬人並非平頭百姓,而是富商豪族,牽連極廣。一時間,長安五方雜處,富戶之家、豪強之族、游俠、盜賊等全部充塞長安。長安城中諸人良莠不齊,每有犯事,牽連極眾,治安很難管理。

婁敬向劉邦提了兩個建議,兩個建議對後世的發展都有影響。第一個是和親的延續,宮女們成了和親的最佳人選,而非嫡長公主;第二個是移民守陵,此後,每當皇帝下葬,朝廷便遷移百姓守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