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弒義帝熊心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就在項羽的軍隊走在討伐田榮的征途上時,在風景婉約的深秋江南,正上演著一幕淒涼的慘劇。

手持利刃的楚將用猙獰的表情掩飾著自己的不安與不忍,將寶劍猛地刺去。羋氏家族最後一位王義帝熊心,就這樣瞪大著雙眼,帶著詭異的微笑,倒在了血泊之中。

殺死義帝熊心的,是九江王英布的屬下。而命令英布殺死熊心的,正是熊心昔日的臣子、今日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分封天下的時候,因為熊心不肯開口立項羽為天下之主,項羽極為憤怒。在陳平聲東擊西的建議下,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將熊心的國都改到了郴縣。

郴縣,今天的湖南郴州,距離彭城兩千多里,地處五嶺北麓,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在先秦時期是苗蠻百越等南方尚未開化少數民族的居住地。五嶺又稱南嶺,指的是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的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其間不僅密布著曲似羊腸的河道,山路也是崎嶇升降,艱險難行。有五嶺阻隔,又可以想象出郴縣當時是何等偏僻。在戰國初期,郴縣一帶仍處于氏族社會階段,楚國人稱其為「菻」,意為「長滿青蒿」的地方。到了戰國中期,楚悼王拜吳起為相,南平百越,佔領了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楚前懷王熊槐在位時期,菻這個地方才形成一定規模的城池,改稱為「郴」,意為「邊遠之城」,也有解釋說意為「林中之城」。

相比之下,彭城在堯帝時期就是大彭氏國的國都,據說之前的黃帝也曾以這里為都城,其繁華程度哪里是郴縣可以比擬的?因此,雖然項羽宣布更改熊心的國都,熊心卻不肯離開彭城。

當天下諸侯紛紛到封地就國時,項羽也急于「衣錦還鄉」。一城不能容二主。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派手下部分將士先行趕到彭城,以兵戎脅迫。被逼無奈的熊心流著委屈的淚水攜文武官員出發了。跟著熊心遷徙的官吏留戀彭城的舒適生活,實在不願意到郴縣去,一路上頗多怨言,行進緩慢。項羽將這種情況歸咎于義帝熊心,秘密向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下達了殺死義帝的命令。公元前206年,這一年被稱為義帝元年,又被稱為漢高祖元年、漢高帝元年,就在趙王歇復位、張耳投奔劉邦的同一個月,剛剛渡過長江的熊心被英布手下趕上殺死,命喪江南。

熊心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死了。項羽並沒有聲張,大搖大擺地回到了彭城。

對于項羽而言,熊心是個沒用的廢物。其實,對于剛剛起兵反秦的項氏家族而言,熊心曾是一把保護 傘,是一面聚將旗。有熊心坐在楚王的位子上,才使得項梁、項羽能夠順利地招兵買馬,得到楚人的擁護。其實,項氏與熊心之間,不存在誰對誰有恩、誰對誰負義的問題,而是彼此利用的關系。無論對其中哪一方而言,另一方都既是戰友又是敵人。當秦國這個第一目標消失後,項羽和熊心就只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顯然,熊心並不具備反戈一擊的實力。

對于楚後懷王熊心,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宋朝大文人蘇軾在《論範增》一文中就曾稱贊說︰「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

雖然被選出來做傀儡,但是聰明的熊心顯然發現了自己的處境極為危險。在項梁掌權期間,沒有機會反擊的熊心非常能忍,沒有輕舉妄動。項梁剛死,熊心就抓住這個機會出擊,迅速剝奪了項羽以及呂臣的兵權,又拉攏呂氏,用呂青、呂臣父子為重臣,制衡項氏勢力。同時,他提拔對項氏不滿而且沒有根基的宋義為上將軍,又讓劉邦獨領碭郡兵卒,以進一步打壓項羽。這些充分證明熊心胸中有城府,行事很果斷。

在接下來的反攻秦國行動中,懷王熊心也堅決不給項羽機會,讓劉邦負責西進咸陽,讓宋義帶著項羽在安陽吸引秦軍主力,拒絕了項羽「願與沛公西入關」的請求。

雖然史書記述不多,但僅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熊心是一個頭腦清醒、善于決斷的人。但是,熊心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錯用宋義。宋義顯然是一個眼高手低、紙上談兵之輩,不堪大用。熊心卻被宋義的名聲和口才蒙蔽,拜其為將。結果,項羽斬殺自以為是的宋義,又漂亮地打贏了巨鹿之戰。兵權落到到項羽手中,熊心再度成為傀儡。當然,用宋義,對于熊心來說也是無奈之舉。他沒有機會接觸軍事,也沒有時間去慢慢考察人才。

重新被項氏控制的熊心很清楚自己的命運。所以,他以毫無商量余地的語氣應對項羽的試探,杜絕了項羽借大義名號佔有天下的可能。這一行動顯然使熊心死亡的時刻被大大提前了,但也顯然給項羽制造了巨大的麻煩。

熊心就這樣匆匆登上歷史舞台,又匆匆退場。

也許是受項羽驅逐義帝的啟發,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因被項羽遷為遼東王的燕王韓廣不肯就國,受封為新任燕王的原韓廣部將臧荼舉起屠刀,將韓廣殺死,佔據燕國、遼東兩地,即燕王之位。

至此,義帝死,義帝之楚國並入西楚;膠東王死,濟北王死,膠東、濟北兩國並入齊國;遼東王死,遼東並入燕國;塞王、翟王降漢,塞國、翟國並入漢國;原韓王死,新韓王立;代王歇復趙王位,趙王張耳降漢,陳餘即代王位。包括自己在內,項羽封過的二十二位帝、王、侯,此時滅了六國,死了一帝四王,反了三王一侯(田榮、趙王歇、劉邦、陳餘),降了三王。由此可見,項羽的分封相當失敗,是導致天下大亂的一大因素。

自從暗害了義帝熊心之後,項羽就陷入了馬不停蹄四處平亂的麻煩中。後世許多人在評價項羽時,都認為項羽是因為謀殺懷王熊心才價項羽時,都認為項羽是因為謀殺懷王熊心才使得諸侯憤起討伐。這是一種很荒謬的、一廂情願的皇權思想。

在項羽分封的諸侯中,除漢王劉邦、臨江王共敖之外,都不能稱得上與熊心有深厚感情。諸侯根本不會把熊心的生死放在心上。共敖參與了追殺熊心的行動,既沒有阻止項羽,也沒有搭救熊心,可見也不算什麼忠臣。劉邦志在天下,與熊心也是相互利用的關系,不存在君臣之義。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隨處可見權臣弒主、奸臣篡權的事件。如果諸侯真的如此擁戴熊心,怎麼會眼看著項羽奪走熊心的都城?所以,諸侯反項羽為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義帝熊心,雖然他們中有人以替義帝報仇為借口。

自己種下了因,就得自己來吃這個果。項羽四處救火,開始了疲憊的征程。可是,按倒葫蘆浮起瓢,想平定天下,哪那麼容易!

項羽對形勢判斷錯誤,又因為自身失誤導致大量人才流失。他的命運,已經在此時確定了。

有君王運,無君王命!

性格決定命運,每個人都得深入了解自己的天賦和特長,做自己適合並擅長的事,方能最終勝出。能駕馭的叫夢想,反之就是空想,把空想當夢想,反受其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