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孫權統事有不服 平定防微漸鞏固

卻說孫權統江東,尚有人不服。首先廬江太守李術,原是是孫策攻下皖城後,由孫策任命為廬江太守,孫策死後,孫權新位,不肯臣服,竟欲與孫權分庭抗禮。

孫策治喪期間,孫權剛接手軍事,治軍尚未進行,帳下忽有兵逃至廬江,而李術卻大力收羅逃兵,而不勸歸,以裝自己軍力。

孫權知曉,以主公之位,特寫信給李術,責令退還。

而孫李不但不從,反而回信道︰「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這短短的十二個字,不但公開打起反吳之旗,而且還大大貶損了孫權。

孫權過目後,勃然大怒,不由一掌猛擊案上。心道︰「若江東郡吏個個都像李術,他如何一統江東?」

孫權再是沉穩,也忍不住心中之怒火,欲立刻起兵討伐,以正大威。

然正當他招集部將之時,一旁張昭勸道︰「主公現不宜馬上討伐李術,暫且一忍。」

孫權道︰「若我忍,李術還想吾等懦弱,不敢討伐他,此更使他囂張!」

張昭搖頭道︰「吾觀李術心術不正,他不只限于廬江,而是有更大野心。」

孫權道︰「既是如此,那更應立即討伐。」

張昭道︰「主公不宜過急,出師應有天下正義。只需等待時機,一旦李術不德于天下,即可起兵滅之。」

孫權听後,認為張昭所言,確有道理。故而從之,只隱忍不發。

果不出張昭所料,李術野心膨脹,為擴地域,竟不顧後果,殺死上司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本隸屬于揚州官轄,李術殺死嚴象,欲取而代之,控制整個揚州。

此息傳至江東,張昭對孫權道︰「聲討李術時機已到,嚴象是朝廷命官,被下官李術無故殺害,理應討伐。可上疏朝廷,請命立討李術。」

孫權點頭道︰「善。」

張昭于是起草朝書和討伐李術檄文。孫權則立即招集兵將,欲親自率軍進討,以宣東吳之威。

曹操接到孫權上表,展開一閱,其詞為︰「嚴剌史昔為公用,又是州舉將,李術凶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無其道,宜速誅滅,以懲丑類。今欲討之,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讎,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李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願敕執事,勿復听受。」

曹操不知孫李內情,只為孫權言之有理,且欲使曾投于孫策之下之華歆放歸,收為已用。于是就應允了孫權討李術之求,孫權得到朝廷的認可,當即放歸華歆北往,且名正言順地領兵來攻李術。

孫權親率大兵抵達皖城,宣討李術檄文。

李術見兵臨城下,且以朝廷名義討伐,自覺理屈詞窮,無以應對,幾經相戰,皆被孫權殺歸城內,後又不敢出城應戰,只得閉門自守。

孫權就將皖城圍得個水泄不通,斷絕糧草。

李術自知長此以往,城終不能守。于是遣人夜越過防線,向曹操求救。

曹操早就承諾孫權,不助李術。當即叱之李術目無朝廷,擅自殺嚴象,且不與理睬李術之求,出兵解李術之圍。

李術得知曹操不助,大失所望。圍城時間一長,城內糧草俱盡,守軍只得吃泥丸充饑。守軍不堪忍受,精疲力竭,無力守城。

皖城很快被破,孫權率軍入城,殺李術,屠其城,梟其首,徙其部曲三萬余人于吳,大戰告捷。

族弟孫河作戰勇猛,立有戰功,孫權任他為威寇中郎將,廬江太守,駐守皖城。揚州共有七郡,孫權已有了六郡。曹操雖重新派出劉馥為揚州刺史,也僅管有九江一郡。

孫權圍攻李術成功,大大地震懾了江東之地方軍豪,自此以後,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如再不服,惟恐遭遇李術命運。然而,就在外部臣服之後,而在孫氏之內卻現一些異動,幸虧忠臣激烈反對和孫權及早發現,才將其杜絕在萌芽之中。

先時孫策箭傷,前功曹虞翻已轉任富春縣長,他得知孫策莫听他多次勸諫,以致重傷,曾痛心道︰「將軍若听吾言,何如至此?」

孫策死時,江東各郡縣之長都欲去奔喪,而虞翻卻認為江東未定,如各地郡縣長皆離奔喪,恐會令山越和變民有機可乘,侵擾州縣。于是他獨自宣稱,留守富春,當地服喪。其他各郡縣官員聞知後,均紛紛效法,使在非常之期,維護了江東各郡縣之穩定。

孫暠為孫權小叔孫靜長子,時為武中郎將,駐守烏程。孫策死後,自覺功高,就欲謀反,竟下令欲進攻會稽。為爭取更多相助,特來富春,意聯合虞翻一起行動,虞翻知其來意,不但不從,而且特勸阻警告道︰「討逆明府(指孫策),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孝廉(孫權),翻已與一郡吏士,佔城固守。如汝一旦出令相攻,必為孝廉(孫權)除害,只能圖執事(孫暠)汝了。」此息一出,其他各郡縣也皆決意與虞翻共進退。

會稽軍民聞至孫暠欲攻會稽,以俟嗣主孫權之命,將拼死固守,且令人告諭孫暠。

孫暠見此舉,自知得不到眾數郡縣相助,幾乎無勝把握。思慮再三,莫敢輕動,終不得不取消此行。

事後孫權得知,此內亂之所能避,與虞翻之忠誠難分,為表虞翻之功,即提虞翻為騎都尉。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一日,孫權正閱公卷,一人匆匆而至,孫權奇之,問道︰「有何要事?」

來人即獻上一封書信道︰「主公請展開書信,一睹便知。」

孫權慌忙打開,過目後,不由大吃一驚。

原來是大伯孫羌次子、孫賁之弟、孫權從兄孫輔,也自認他隨孫策南征北戰多年,其功甚于孫權,且以為孫權年青,才干有限,不能統御江東,小覷孫權,不願自己在孫權之下。欲思謀反,又怕自己力量不足,故他不取孫嵩之法,另闢蹊徑,于是便思一計,寫信予曹操,意欲讓朝廷出面干涉江東事務,另選賢能,使他自己能取而代之。不料此信卻落入了孫權手中。

事關緊急,孫權立召張昭商議,張昭問明事由,便問道︰「主公得此信,孫輔是否知曉?」

孫權答道︰「莫知。」

張昭道︰「這事好辦,就此遣人召見孫輔,請與議事,孫輔不可不來。來後即可處之。」

孫權道︰「善。」隨後不動聲色,派人召孫輔來見。

孫輔不知事已敗露,見孫權有召,自然來見孫權。

孫權引入內室,與之談論。孫權先敘孫氏一門創業之難,孫輔惟惟稱道。

孫權又道︰「汝父母早死,汝由從兄孫賁撫養成人,吾剛新位,還需本家相助,切不可像孫暠那樣。」

孫輔含糊點頭,並沒正面答辭。

孫權見此,突然間問道︰「汝有書信予曹操?」

孫輔聞後,先是猛然震驚,不過隨後慎定心緒,聲聲否認。

孫權見他不肯認帳,便示出信件。孫輔見此事已完全敗露,無可抵賴,只有愧色。

孫權將手一揮,隱旁兵甲就將孫輔拿下。

鑒于自己新位,孫輔又是同宗,不忍殺害,就將他押入獄中。但其罪加于孫輔左右親信,飭令不加勸諫和稟報,就將其皆殺之,一場未遂之亂就此化解。而孫輔沒過幾年便病死。

孫權新位,一面穩定江東,一面求才若渴。

魯肅曾由周瑜薦于孫策,而未能及時重用,心存憂慮。

此間,魯肅之祖母死,魯肅依據祖母遺囑,返歸故里安葬,魯肅隨回東城,料理喪事。

好友劉子揚來吊喪,見魯肅苦悶,就知在江東不得志,就勸道︰「子敬已在江東幾年,數無建樹。北方鄭寶,集數萬人,已有成事,不如投之。」

魯肅听後,心事一動,欲北行就依鄭寶。

魯肅江東數年,唯周瑜是他知音,聞魯肅祖母死,已歸故里安葬,也至東城,特來吊喪,與魯肅相見後,魯肅就將欲去北投鄭寶之事與周瑜說了,周瑜听後,又勸道︰「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東南之向,唯有孫氏,今主人(孫權)親賢貴士,納奇錄異。此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達此地,也正有告此之意。足下不別介意子揚之言也。」

魯肅終釋疑慮,不從子揚,而從周瑜,棄欲投鄭寶之念,喪事畢,隨周瑜二次渡江,來投東吳。

周瑜和魯肅北來,恰遇孫權聚會。周瑜匆忙進入,孫權見周瑜至,笑道︰「公瑾來得正好,吾等正論江東未來,汝可敘已見。」

周瑜道︰「江東之未來,吾可薦一人,主公可听他言。」

孫權道︰「哦,汝薦何人?」

周瑜道︰「魯肅字子敬也,吾曾薦他討逆將軍,是因他早故,未及重用,今復薦予主公,請不可輕之,令他離去。子敬之才宜輔佐主公,可廣听他言,以成大業。」

孫權早聞魯肅有才,只恨沒能相見。孫權點頭道︰「善,即來見。」

周瑜退出,攜魯肅復入,引魯肅與孫權相見。

孫權當眾面見魯肅,寥問數語,魯肅對答如流,孫權听後,甚悅。此後眾賓又是一番議論江東未來,魯肅卻沒言,會議畢,眾皆罷退,魯肅也同辭出。而孫權卻道︰「子敬留下,孤有言相求。」魯肅仍止。

孫權引魯肅至內室,令人準備酒菜,合榻對飲。數觥之後,言歸正傳,孫權問道︰「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魯肅答道︰「昔高帝(劉邦)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大勢如此,不可疑也。何者?北方(指曹操)誠多務也。因其多務,不能南顧,可先剿除黃祖,後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聞言,心中暗喜,但據當時局勢,不敢過早暴露所思,因而道︰「今只盡力一方,此言我非能所及也。」

此後,魯肅所言為張昭所聞,存有嫉妒,與孫權道︰「魯肅謙遜不足,狂言毀之。魯肅年少粗疏,未可用也。」眾臣也附和之。

孫權因初握權柄,不宜與張昭等臣相對,只得听之。為使魯肅不為眾攻,未任魯肅實官,只引為賓佐,視為謀士,每事多咨議,此仍有保護之意。並厚賜魯肅母衣服幃帳,居處富貴。

孫權統江東不久,山越又蠢蠢欲動,山越人眾,地域廣,地勢險,一時難以清剿。因而咨魯肅道︰「山越猖絕,使內不穩,如何治?」

魯肅沉吟半晌道︰「主公,山越仍是江南痼疾,吾為江北之人,對山越素無研究,不敢妄言。但可薦當地一人,能作解決。」

孫權急問道︰「此人為誰?」

魯肅答道︰「此人仍是吳郡吳縣陸伯言,吾曾與他談論,得知看他似是一柔弱書生,但胸葳韜略,不妨垂詢,定有破除山越之方略。」

陸伯言,其名為陸遜,伯言是他表字。陸遜少孤,曾隨從祖廬江太守陸康生活。孫策听命袁術,攻廬江時,陸康遣陸遜及親戚還吳,時為曹令史。

孫權接道︰「哦,陸伯言仍是本土陸家之人,孤已任他為部屬,這就去詢。」

陸遜歷任東西曹令史,其業績顯然,忽聞孫權到訪,深感意外。當即迎孫權于堂中,二人坐定,寒暄幾句,便入正題。孫權道︰「伯言,自吾統事以來,機務繁忙,一直無暇與汝暢敘,今日前來,是為山越之事,願聞高見。」

陸遜對山越之患,早有所思,便直言道︰「山越之事由來已久,滅而復發,是為頑疾。近來吾反復研究,要想治山越,我思光靠滅殺,定是不能奏效,應要「殺撫」齊用,恩威並重才行。「

孫權細問道︰」伯言所語,使吾豁然開朗,過去吾輩對山越過度殺伐,安撫甚少,使得山越一時被壓,稍松懈,復而又起。以伯言之意,對山越如何做到「殺撫」並用呢?「

陸遜听到孫權這樣詢問,從容地將已思多時之法和盤托出,道︰「改變過去一直以來,只對山越所用的‘攻殺’之策,而采用‘圍取’之策。其一,遣人打入山越,模清山越之生活和聚居之況,以定「圍取」之標。其二,暗自派精兵分守目標點的四周要道,形成包圍之勢後,逐漸向目標中心收縮。一旦山越發覺,已是太遲。其三,在圍攻之中,盡量不傷害山越居民之命。所俘山越,一律強迫遷徒出山,精壯男丁編入軍中,以充兵力。婦孺老幼者定居平原,由當地郡縣管理,行農耕事,改其生活,不準再逃回山中。如此實施,數幾年之後,山越可平。」

孫權高興道︰「善!」

當即提陸遜為帳下右部督,全權處理丹陽、吳、會郡三郡的山越之事。陸遜受命後,立即組織行動,一年之左右,三郡山越叛亂大體平定,孫權大感欣慰,傳令嘉獎陸遜,且令其它各地處理山越之事參照陸遜之法。

孫權為統事之後更加鞏固,正如孫策臨終所言「舉賢任能」,大用各方人才。

瑯琊人諸葛瑾,表字子瑜,避亂江東,敏達有識,孫權亦聞名延入,待若上賓,嗣即令為長史,轉中司馬。

汝南人呂蒙,擅長軍事,令為別部司馬,教練甚勤。

會稽人駱統,素孚物望,令為功曹,行騎都尉事。絡統嘗勸孫權尊賢接士,勤求民隱。

下蔡人周泰,壽春人蔣欽,余姚人董襲,廬江人陳武,皆隨孫策有年,轉戰立功。

周泰字幼平,曾隨孫權居守宣城,突遇山賊圍攻,孫權幾為所害,虧得周泰翼權出圍,身中數十創,死里逃生,因此孫權倚若心膂,待遇較優。

尚有吳人陸績,年六歲往謁袁術,袁術出橘為餉,陸績懷藏三枚,至拜別時,橘竟墮地。

袁術笑語道︰「陸郎來此作客,乃懷橘引去麼?」

陸績跪謝道︰「欲歸遺老母。」袁術乃嘆為奇兒。

至孫策在吳,與張昭、張等共談武治,陸績年少末坐,起身遙答道︰「管仲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用兵車,孔子亦謂遠人不服,須修文德,今聞諸公徒尚武力,績雖童蒙,未敢贊同,還請諸公三思!」

名論不刊,說得張昭等俱為動容,孫策亦另眼相看,後來陸績博覽群書,兼通歷數,事孫權為奏曹掾,以忠直聞。

朱然,朱治的外甥,姓應為施,只有十九歲,與孫權同學,提拔為余姚縣長。

呂範在孫策時期,曾私下索要財物被孫策懷恨。到孫權統事後,為但沒借機公報私仇,反而對呂範敬重有加,但對那個幫孫權做假帳的周谷永不錄用。

此外一班舊將,如程普、韓當、黃蓋、太史慈等,並戮力輔權。

曹操北方多務,無暇南顧。而荊州劉表長于文治,不求主戰而求自保。這使得江東基業漸固。

正所謂︰仲謀初統位欠穩,舉賢任能得人心。

憑借事態多紛雜,從容應對基業固。

評︰孫權年青,臨陣授命,統事江東。形勢復雜,多有不服。李術乘孫權統事不穩,分庭抗禮;孫氏二從兄欲反,均欲取而代之。然要張昭等人之相助下,外穩住曹操,內滅李術,且杜絕孫氏內反于萌芽之中。周瑜舉薦魯肅,魯肅規劃江東,後觀江東發展,正如魯肅所預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