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孫策輕佻死箭傷 孫權年冠接江東

廣陵太守陳登,為陳瑀的堂兄之子,他知叔父陳瑀前時欲圖孫策,獨霸江東,卻被孫策所察,結果反為孫策所敗,逃投袁紹。為此陳登陰懷仇恨,有討與孫策之心。只是孫策強盛,一時沒了機會。

然就在孫策西征劉勛、黃祖之時,孫登認為時機已到,就暗中派人聯絡嚴白虎余黨,並以印綬相授,共圖孫策後方,來個鳩佔鵲巢。

孫策提前覺察,孫策在攻下皖城後,就主動向陳登部發難。他派孫權率軍跨江,進攻陳登所守匡琦城(淮安境)。

孫權軍因十倍于陳登守軍,他首先向匡城發起攻勢,陳登自知兵寡,如硬與拼殺,肯定不是對手。因此陳登下令緊閉城門,偃旗息鼓,示弱于敵,采用固守不出之策。

孫權認為陳登兵少,不堪一擊,心存麻痹,就在城外扎營。

陳登雖遇孫權大軍,卻鎮靜自若,他親自上城樓觀望,覺察孫權軍松于警惕,可以突擊。

黎明時分,正當孫權軍熟睡之時,陳登令兵突然打開城門,且親自擂鼓,守城將士如下山猛虎,奮勇殺出,向孫權軍沖去。

陳登軍突發襲擊,使孫權軍猝不及防,被陳登軍沖亂,潰不成軍,一時失了統一指揮。很多孫權兵登船不及,只得棄船而走,被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結果有一萬多人陣亡,孫權大敗。

孫權不甘戰敗,聚集兵將,重整旗鼓,再度出戰,率大軍又至城下。

陳登只得派功曹陳矯向曹操告急,並再做好應戰準備。

陳登暗中使計,一面向孫權宣稱已向曹操求援,一面派人到離城十里的地方,建起軍營,並拾起柴火,捆好,隔十步一堆,縱橫成行,布列整齊。

晚上,點燃柴火,光照遠近。與此同時,城內士卒歡呼,仿佛迎來了曹操大軍。

孫權大驚,不知這是陳登之詭計,以為曹軍真是從天而降,急速下令撤軍。

陳登見機,親率大軍出擊,擊潰孫權軍,孫權再度被陳登打敗。

孫權年青,帶兵作戰經驗不足,以致被陳登打敗,但孫權在此戰中得到磨練,為以後之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孫策派孫權對陳登的戰爭,雖沒取得勝利,但終使陳登難以在揚州立足,更不敢主動圖謀江東。

曹操得知情況,只好讓陳登西撤,去做東城太守(定遠南),這就等于把陳登趕出了廣陵郡。

卻說孫策與周瑜等佔領皖,正準備再攻打黃祖之時,忽接到吳夫人之書,令孫策和周瑜迅回江東。

孫策和周瑜不知何事,但母親之命,不敢違逆,孫策就與周瑜只得匆匆趕回江東。

孫策和周瑜一到江東,就趨于吳夫人前,孫策急問道︰「娘,孩兒在外正當軍務,有何急事,要吾與公瑾迅回?」

吳夫人笑著責備道︰「汝倆兒就知在外打戰,卻不知倆人已到成人之年,該輪到娶妻論嫁之時了。皖縣名流喬公,隨南下眾人,遷于江東,膝下有二女,大喬和小喬,國色天姿,美麗動人,且她們均已成年,我觀之,如將她們娶來,最好不過,于是我已通好喬公,欲將大喬配策兒,小喬配瑜兒,不知汝等意下如何?」

孫策和周瑜早就听聞過大喬、小喬之美,在皖城也已見之,只是軍事要緊,不便開口。他們現听到吳夫人說了這婚配之事,不由大喜過望。他們齊道︰「願听母親作主!」

吳夫人听後也高興道︰「善,我與喬公再選吉日,娶她們過門,汝等待喜事過後,才得外出。」孫策和周瑜對眼笑了笑,默認了。

吳夫人隨即遣人送上禮聘,邀得喬公,選上吉日,喬公就送上一對姊妹花。新郎有潘安之容,新娘有西施之貌,盛大為婚禮之上,觀禮來客無不贊賞這二對天生好姻緣。

孫策和周瑜婚後,孫策听到孫權為陳登所敗,準備親自攻打陳登,但迫于現實,認為陳登不足為患,攻打黃祖才是為報父仇。于是定策,準備先攻黃祖,再攻陳登。

孫策率軍再度西進,令江夏太守周瑜、桂陽太守呂範、零陵太守程普、行奉義校尉孫權、先行登校尉韓當、行武峰校尉黃蓋等,齊頭並進,銳擊黃祖。

黃祖率水軍迎敵,並向劉表乞師。劉表派佷子劉虎和部屬韓晞率領長矛五千,來為先鋒,以助黃祖拒孫策。

孫策軍隊至沙羨(武漢境內),二軍相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孫策親擊戰鼓,孫權身先士卒,鼓勵士氣,孫策兵奮力拼殺,視死如歸。

越渡重塹,迅疾如飛。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並發,流矢雨集。一場交綏,大破黃祖,韓晞戰死,劉虎逃回荊州內。黃祖孤立無助,船械盡失,欲戰不能,為了逃命,他竟連妻子一概不顧拋棄,僥幸逃過一死。

孫策軍殺溺黃祖將士至數萬人,繳獲六千艘船只和物資,大獲全勝。

破劉勛、黃祖後,孫策向朝上報功,且將孫權隨軍討伐黃祖中,參研與軍事,真知灼見,立有戰功,皆被孫策寫進奏折,報送朝廷,以增孫權在朝中影響力。孫策為使孫權得到更好的歷練,曾將年僅十五歲的孫權委命為陽羨(宜興境)縣長。

孫策攻打黃祖,也是對劉表的討伐,這正合曹操之意,于是朝廷肯定了孫策所為。但曹操見孫策掌控武昌以下之長江一帶,不由嘆道︰」猘兒難與爭鋒也。「

孫策為擴大戰果,乘勝屯軍椒丘,威懾豫章郡。

卻說劉繇敗逃,轉奔豫章,後因得病身亡,余眾萬余人,欲奉豫章太守華歆為主,華歆以為因時擅命,非人臣之宜,故不從。

孫策正準備進軍豫章,听聞到豫章之變,即進太史慈為折沖中郎將,遣令前往撫安,並察華歆有無守治方略及廬陵、鄱陽之民對華歆等親附之況。

臨行前,孫策語太史慈道︰「劉繇受命朝廷,名正義順,我過去非敢與劉繇相抗,只因我先君遺眾數千,盡屬袁術,不得不借此索兵,進據曲阿。我本遣從兄孫賁往守豫章,終因朝廷簡授華子魚,只得留孫賁不遣。」子魚即華歆字,可見,當時孫賁也為孫策所遣的豫章太守。

孫策又道︰「袁術僭逆,我即與絕交,可見我非真叛漢,不守臣節。今劉繇遽亡,恨我不及與他面辯。今劉繇子在豫章,未知華子魚待遇如何,亦未知舊部肯否相依?卿可往宣我意,慰諭該部。該部願來,便與同來,不願來亦听彼自便,並看華子魚能否撫民?一切勞卿裁奪,需兵若干,也由卿自酌罷!」

太史慈答道︰「將軍量同桓文,宥我死罪,我當盡死報德。今奉命往撫,並非與爭,兵不宜多,多兵反使滋疑,數十人便足敷用了!」說罷,太史慈即出外治裝,隔宿起行。

程普等進言道︰「太史慈若出使,必北去不還!」

孫策慨然道︰「子義舍我,將依何人?」

翌晨孫策為太史慈送行,親至昌門餞別,把腕與語道︰「何時可還?」

太史慈答道︰」約六十日。「

兩下分手,一出一歸,左右尚謂遣太史慈非計。

孫策作色道︰「諸君勿復言,我知子義不輕然諾,行必踐言,何至負我?」

已而兩月屆期,太史慈果不辱使命,回吳,向孫策報稱華子魚良德,然非軍事籌略才,治理地方,也無他方略,只是自守而已。

孫策听拊掌大笑道︰「我亦料子魚不過如此。」

隨後,孫策又遣功曹虞翻到豫章,勸降華歆。華歆有文無武,怎能御孫策?

虞翻至豫章,與華歆相見,且說來意後,華歆知孫策善用兵,一旦開戰,自覺非對手,于是對虞翻道︰「我久在江表,常欲北歸。孫會稽來,吾便去也。」當即派吏隨虞翻回音孫策。

虞翻和華歆委派吏回到孫策處,虞翻通報了華歆意圖,孫策當即進軍豫章。

華歆得知後,他頭戴葛巾,身著便裝出迎。

孫策因華歆素有才望,便對華歆道︰「府君年德名望,遠近所歸,我孫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禮」,就罷,便向華歆拜,行子弟之禮,視華歆為上賓。

于此實授孫賁為豫章太守,且分豫章為廬陵郡,增置郡守,即令孫輔任職,留周瑜鎮守巴邱。另使劉繇遷回老家安葬,還把他之遺孤劉基帶回撫養,豫章和平歸于孫策之下。

豫章和解之後,孫策矛頭直指陳登。孫策至丹徒,為攻打陳登,準備糧草,待糧草籌集完後,再行出發。

孫策生性喜微行,更好游獵,功曹虞翻,常為諫阻,孫策亦知虞翻忠,但終未能改。

待糧草之期中一日,孫策帶了騎士數名,出獵西山,突有一鹿趨過馬前,急馳而去。孫策即縱馬逐鹿,馬甚雄駿,捷足如飛,從騎都不能及,偏鹿亦向前騰躍,竄入林中。

孫策尚不肯舍,向林探望,鹿卻不知去向,只有三人持弓立著,孫策便疑問道︰「汝等何人?」

三人答道︰「系韓當部兵,在此射鹿。」

孫策覺得可疑,便道︰「韓當兵吾皆認識,未尚見汝等。」

三人見已被識破,慌張欲逃,孫策因此射一人而倒下,另二人恐怖,舉弓射孫策,孫策不意被箭射中面頰,當下忍痛拔箭,取弓回射,又一人應弦倒地。

尚有一人大呼道︰「我等是許貢家客,特來與主人報仇!」說著,即用箭亂射,孫策用弓抵拒,一箭未了,又是一箭。

正危急間,從騎已到,一擁上前,把那人砍作肉泥。

孫策面上受傷,流血不止,忙縱馬回歸,命醫調治,醫稱箭頭有毒,必須靜養,不宜動怒,過了百日,方可無虞。

孫伯符年少氣銳,怎肯百日不出,安養府中?勉強休息數天,覺得創痕漸愈,遂召集將佐,出閱城樓。

憑眺良久,聞得城下有喧嘩聲,當即俯首一瞧,見一道士拿了支「仙人鏵」,帶了個神秘的小匣子,來到樓下。有許多士民,繞住道人,團圍下拜。

孫策見後,不由的忿怒起來,正要顧問將佐,不料眨眼間樓上的諸將和賓客人跑了三分之二,亦紛紛下樓,迎拜道人。

孫策見之,將欲攔下,然效果甚微。他勃然怒道︰「是何妖人?惑眾至此,左右快與我擒來!」

仍留左右齊聲道︰「此道人名叫于吉,瑯琊人,頗有魔法,往來于吳郡、會稽之間,普施符水,救人百病。吳會人將他奉為神明,未可輕拿。」

孫策愈怒道︰「汝等敢違命令麼?」

一語說出,左右不敢不遵,只得下城去拿于吉,孫策亦回至府舍,專待于吉拿到。

未幾,已將于吉擁至,孫策拍案道︰「汝敢妖言惑眾,罪應斬首!」

于吉答道︰「貧道在曲陽泉上,得神書百余卷,依方療病,並未惑人,何致坐罪?」

孫策叱道︰「想汝就是張角余黨,若不加誅,貽害無窮。」

說至此,即欲將于吉處斬,將吏各上前勸阻,惹得孫策怒上加怒,喝令立斬于吉。

忽由屏後趨出內侍,口傳太夫人命令,召孫策入語,孫策乃命將于吉暫系獄中,入謁母吳夫人。

吳太夫人語孫策道︰「于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宜加害。」

孫策懊恨道︰「于吉妖妄,煽惑眾心,兒方閱城樓,將佐等多棄兒下樓,往拜妖道,母親試想兒為城主,號令不行,反使妖道逞志,還當了得麼?」

吳太夫人又道︰「諸將賓客拜他,救他,是希望得他的符水治病,並不是對你什麼異心。」言未已,外面又有連名保章遞入,乞赦于吉。

孫策盛怒復出,又欲殺吉。還是將吏想出一法,說是天方干旱,可令于吉祈雨,如若不應,再殺未遲。

孫策乃命從獄中提出于吉,令他禱雨,縛置地上,就烈日中曬了多時。于吉念念有詞,正巧天變,黑雲四合,大雨滂沱。將士等無不騰歡,爭至于吉前,釋縛稱謝。

那知孫策瞧入眼中,越加忿恨,竟搶步趨出,拔劍在手,喝開眾人,把于吉揮作兩段,且命將于吉尸陳諸市曹,不準收殮。

越宿復使人往視于吉尸,報稱不知所在,想是由將士偷葬。

孫策又欲追究,可巧母夫人吳氏趨至,向孫策泣語道︰「汝連日瘦損,奈何尚不知靜養呢?」

孫策乃攬鏡自照,一聲驚呼,金瘡迸裂,暈倒地上。此仍是由于孫策不听醫生言,逞強好勝所致。

孫策攬鏡照形,遂致暈倒,究竟為著何事?原來鏡中現出于吉,令孫策生驚,所以倒地,及經左右舁置床上,竭力施救,方得復蘇。

孫策自知不能再起,乃召長史張昭等入囑道︰「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說至此,孫策經久思,環顧見弟孫權在側,便將印綬取交,且語孫權道︰「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艱難,毋自貽誤。」

孫權涕泣拜受,孫策又與母吳氏,妻喬氏等訣別,瞑目竟逝,年止二十六歲。

孫策死時,已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江、廬陵六郡。

張昭等人曾提過三弟孫翊很像孫策,而孫策臨終時,終將江東交予孫權,而沒交給孫翊,是因他父、他弟孫翊和他其性像相,他不願他們孫家再現他父和他一樣之後果。再說,相術家劉琬說孫權長壽之預言,常在他腦中回音,由此,他最終將江東交給孫權,孫權時年僅十九。

孫權見策已歿,哭倒床前,張昭從旁勸止道︰「此非一哭所能了事,應勉承先志為是。西周伯禽不行周公法度,此非逆父之意。現則形勢也然,今大漢奸佞橫行,豺狼當道,不自學成才兒女入情,眈誤朝政。」

乃使孫權易服,扶他上馬,使出巡軍,眾軍見之,士氣高漲,皆呼萬歲。

張昭率僚屬上表朝廷,下飭內外文武百官,照舊供職。

手握重兵的周瑜在巴丘聞訃,星夜奔喪,馳入吳會。

周瑜首先向孫權行君臣之禮,此對他將士起著示範之作,穩定軍心不可低估。

孫權令周瑜與張昭共掌國事,並料理喪葬,措置如儀。

年方冠的孫權,在張昭、周瑜的悉心輔弼下,各屬地基本服從。

孫權招賢求治,始得復安,太夫人吳氏,亦明達事機,在內籌劃,諸政畢理,江東趨穩。

張昭率從上表漢室,很快使孫權獲得合法認可。江東下屬各域,按令做到各奉其職,沒得妄動。非常之時,孫權不拘禮制,而辦喪事。

張前為孫策所遣,入貢方物,曹操留他為侍御史,差不多有兩三年。孫策之死,張正在許都,聞訊後,朝廷既而將遣回。令張為會稽東部都尉,且齎奉詔書,授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駐軍吳郡(蘇州),但卻無任免州官之權,以致限制。

昔時,袁曹相爭,孫策欲襲許,頗有風聲傳入都中,自曹操以下,俱有戒心。獨郭嘉料孫策輕佻無備,必為匹夫所制,未足深憂,果然不出所料,孫策即殞命。

曹操得策凶耗,便欲乘喪東略。侍御史張,謂乘喪非義,倘或不克,反致棄好成仇,不如羈縻為是。名為曹氏,實助孫權。曹操即使張東還輔權,勸孫權內附,張因此奉詔歸吳,孫權母吳太夫人,因孫權尚年少,委張與張昭共事,張隨時獻替,知無不言。

這正是︰人為帥莫輕獨,大深處凶越險。

人為主應容人,寬以心方化病。

評︰孫策智勇,仍擴江東。而做事輕佻無備,仍遭人暗算,以致重傷。不听醫囑,氣怒道人,以致病發身亡。前有高岱,後有于吉,終歸于非命。此仍孫策不容眾拜于他人,故而殺之。未免心胸有些窄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