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過年,餃子

作者︰樣樣稀松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沒有鞭炮的春節,在東江鎮已經有數年之久。

硝磺都節省下來,做成武器,去打擊建虜,這是誰都能夠理解並很好執行的政策。

但對老百姓來說,沒有鞭炮不要緊,有鑼鼓,掛燈籠,看雪雕冰燈,***社火,都是能夠感受到年節氣氛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能吃上餃子,還是肉餡的,就已經是幸福而滿足的事情。

前幾年,主要的葷腥就是魚,百姓們也學會了用魚肉包餃子。

隨著生活越來越好,羊肉、雞肉、兔肉,甚至是豬肉,都成了餃子餡的原料,且佔的比重越來越高。

當然,生活條件也是有差別的。在遼南定居時間長的百姓,家里都會養雞養羊,過年的時候改善一下,也不是難事兒。

而新到的移民,就只能用官府發放的年節福利,五斤面、兩斤羊肉、三條魚,來吃頓團圓飯了。

豬肉在遼南是最少,也是最貴的。為了節約糧食,老百姓家幾乎沒有養的。除了軍隊,就是官府的食堂,剩飯剩菜也不浪費。

為了更好地宣傳軍人和軍屬的好待遇,今年過年,每戶軍屬都分到了兩三斤豬肉。就是這算不上豐厚的福利差別,也讓其他百姓羨慕不已。

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珍兒的小鼻子就抽動起來,咧著小嘴就是笑。羊肉蘿卜餡的,她聞出來了,厲害不厲害?

吳晴、陳文繡、小琴三人在灶間忙活著,官府放假了,大院里只剩下了寥寥數人,她們三個女人湊在一起過年。

小琴掀開鍋蓋,一股肉香味撲面而來,是小雞炖蘑菇。她喜笑顏開地往盆里盛,臉上還沾著面,顯得甚是好笑。

吳晴和小琴還作了白菜熬豆腐,羊肉炖蘿卜,還有個涼拌土豆絲,湊出了四個菜。

只有陳文繡,對于做飯做菜很是生疏,只能在包餃子上顯示自己還會那麼點廚藝,其余的就是在端菜上桌。

端上羊肉炖蘿卜時,陳文繡便看到女兒嘴閉得嚴實,小腮幫卻鼓鼓的,眼珠在心虛地轉著。

「要有禮貌,大家都坐下再吃。」陳文繡也不舍得訓斥,但還是溫言教育道︰「馬上就開飯了,等一下啊!」

珍兒鼓著腮幫,眼神躲閃著,連連點著小腦袋。

「菜齊了,開吃。」小琴端來了最後一個菜,笑著招呼道︰「吳姐,就等你了。」

吳晴爽快地答應著,很快就走進來,還把手里的一瓶酒向眾人展示,笑道︰「過年啦,咱們喝兩杯。」

東江鎮的地盤上,以土豆酒最多,因其價格親民,廣受軍民的歡迎。高端的糧食酒,則多從山東采購,銷量不高,一般人舍不得喝。

除了這兩種度數較高的酒之外,還有一種農家釀造或勾兌的果酒,以山葡萄和高度酒泡制的最多。

「自己泡的?」小琴伸手接過,好奇地問道︰「還是買的?」

吳晴笑著說道︰「買的山葡萄,自己泡的,偷喝過一口,感覺味道還行。」

小琴趕忙出去,拿了三個小點的碗,卻只倒了半碗,顯是不知道這酒有多大的勁兒。

「珍兒,只管多吃。」吳晴伸筷子給珍兒挾了個雞腿,呵呵笑著轉向兩個好閨蜜,端起酒碗說道︰「來遼東的第一個年,希望咱們越過越好,萬事如意。」

陳文繡感慨萬千地端起碗,說道︰「感謝吳姐和小琴的照顧,來遼東之前萬萬沒想到會交到這麼好的朋友,會有這麼好的命,那時候和珍兒……」

小琴嘿嘿笑著,趕忙岔開話題,再說下去陳文繡都要把自己說哭了,「來,咱們先吃上喝著,新年快樂,事事順意。」

說著,她舉碗與吳晴、陳文繡踫了一下,便喝了一口。

仔細品著滋味,小琴的眼楮亮了起來,笑道︰「甜甜的,吳姐加了不少糖呢!」

听說是甜的,珍兒有些眼饞,抬頭看了看,舌忝了下嘴唇,又埋下頭,大口地啃著雞腿。

吳晴和陳文繡也喝了酒,吃著菜,閑聊著,說笑著,屋內的氣氛歡快又熱烈起來。

她們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沒有在災禍中被擊倒,卻在遼南又獲得了新生。

盡管在發展上有差距,生活水平有高低,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繼續努力地走下去。

小琴的臉蛋暈紅了起來,笑得更歡快,但看起來傻傻的。

「少喝點,多吃點菜。」吳晴制止了小琴再去倒酒,笑著說道︰「年後招上人手,你就不用在食堂干活兒了。對了,桂花怎麼樣,她願意來嗎?」

小琴很听話,主要是吳晴對她幫得很多,如同老師般的存在,她挾了餃子吃,不太確定地說道︰「過完年,得好好問問她,希望她爹能夠同意。」

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桂花爹希望女兒呆在家里,找個就近的好人家嫁出去,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桂花自然是希望出外工作,象小琴那樣,能見到世面。但要強硬違逆父親的意願,她還是沒那麼大膽。

話說到即止,吳晴也只是打岔,不想讓小琴喝多醉倒。

陳文繡只是淺嘗即止,這酒的味道還不錯,她覺得很象家鄉的一種果酒,不禁在心底暗自嘆了口氣。

「听說年後,還有移民要安置?」陳文繡給女兒挾了塊羊肉,向吳晴問道︰「這凍天凍地的,逃到天津登船,也真是淒慘。」

吳晴無奈地搖搖頭,說道︰「能逃到天津,那就撿了條命,還是幸運的。路上的艱苦——唉,不說這些了,上面交代下來,咱們就去做好了。」

陳文繡點了點頭,笑著說道︰「吃完飯,咱們出去逛逛,應該很熱鬧吧?「

吳晴和小琴都是第一次在遼東過年,但之前官府便布置過,發放了些蠟燭和燈籠,鎮上的鋪戶至少在除夕是要張燈的。

同人不同命,吳晴等人在感慨,卻在年節不想多談淒慘的事情。

在天津的難民,卻覺得溫暖安心,終于結束了艱苦的跋涉,不用再挨苦受累,甚至是倒地不起了。

熱氣騰騰的餃子,散發著誘人有香味,端到了高嘉亮一家人面前。

每人十個,對大人來說是吃不飽的,但還有別的飯食,這些餃子卻是過年的待遇。

小丫頭眼巴巴地瞅著,緊著咽口水。可父母還沒開動,孩子懂事兒地等著,盡管饞得口水都快出來了。

妻子的眼淚流了下來,又趕緊用手背抹掉。是辛酸難過,還是喜極而泣,應該是二者都有。

想想一路上的顛沛流離,差一點就倒斃于雪野之中。終于結束了,盡管還沒到最後的目的地,但這盤餃子,卻讓她再難抑制心中的悲喜。

「過年了,吃餃子。」高嘉亮強顏歡笑,拿筷子把餃子拔到妻子和女兒碗中,只剩下了兩三個放在自己面前,「吃啊,我聞著是豬肉白菜的。」

小丫頭咯咯地笑著,一口就咬掉了大半外餃子,邊吃邊點著小腦袋,脆聲道︰「爹,你猜得真準,是豬肉白菜餡兒的。」

妻子把碗里的餃子拔給丈夫,高嘉亮卻把盤子端起,用胳膊擋著,推讓道︰「吃你的,我嘗嘗就成。這一路,讓你和丫頭受苦了。」

妻子鼻子有些發酸,可周圍還有不少人,也不繼續拉拉扯扯,放下碗,慢慢地吃著餃子。

肉和菜,以及調料的香味,充滿了味蕾,美味幾乎要在口中爆開。

那是久違到幾乎要忘記的滋味,廳堂內的人們幾乎都沉浸其中,但由此

而撩起的情緒,卻又各自不同。

「爹娘臨死前,哪怕能吃上一個這樣的肉餡餃子,也能瞑目了。」

「娃死的時候,嘴里還咬著草根。」

「妻子連口粥都沒喝上,是我對不起她。」

本來是過年喜慶的烘托,但在經歷了淒慘和悲痛後,卻幾乎都是苦澀的回憶。

沒有人嫌餃子少,不夠吃。因為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東江鎮會想得這麼周全,還能讓他們感受到過年的氛圍。

能在未到遼東的時候,盡量給他們好的照顧,那到了遼東,又擔心什麼呢?

他們是無人收留的饑民,可不是什麼寶貝,東江鎮犯得著花費人力物力,把他們騙到遼東?

而在遼南,那些已經被「騙」到遼東的移民,也正在吃著餃子,卻是管夠的,非吃飽不可。

吃餃子也有差別,就在于是什麼餡,可對于老百姓來說,卻是自家的事情,更是努力奮斗的動力。

比如軍屬,能吃豬肉白菜、豬肉大蔥餡的,那就已經是別的人家羨慕不已的生活水準。

「慢點吃,別燙著。」楊氏開心地笑著,看著兒子狼吞虎咽,是發自心底的歡欣。唯一不圓滿的,便是丈夫楊大滿在軍隊,不能回家團聚。

楊小河咽下了嘴里的食物,嘿嘿笑著,「娘,您也吃啊!」

「好,娘也吃。」楊氏欣慰地點著頭,慢慢地吃著,還抽空說道︰「今兒過年,餃子煮得多,咱娘倆都要吃飽。」

楊小河放慢了吃喝的速度,說道︰「娘,吃完飯我陪你出去轉一轉。听說,大家都會出來,提燈籠舉火把,那個叫,叫什麼***。」

楊氏猶豫了一下,但隨即便點頭答應,說道︰「好啊,就拿那個糊好的燈籠。」

既是村人羨慕的軍屬,又要長期在此居住,楊氏覺得別太格格不入,還是要盡量與鄉親們處好關系。

而且,這也是為了丈夫,別給男人丟臉。

要是男人也在家該過好,大過年的一家團聚,說說笑笑,吃好的也更有滋味。

楊氏看著兒子吃得香甜,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從在生死邊緣,到現在吃好穿暖,簡直令人難以相信,仿佛如做夢一般。

唉,這就是命啊!父母都沒享到福,自己和兒子卻是苦盡甘來。

「娘,咱家也養羊吧?」楊小河抬頭望著母親,不太確定地問道︰「听爹和你說過這事兒。」

楊氏笑著點頭,說道︰「也不想養多了,又種地,又放羊的,怕你累著。」

「累不著。」楊小河生怕自己少了個活計,趕忙說道︰「俺看別人家怎麼養了,用那個玉米秸桿喂就成,不用天天趕著去吃青草的。」

楊氏說道︰「嗯,你爹也是這麼說的,要咱家種些玉米,還有土豆。二十來畝田地,足夠一家人吃喝了。」

楊小河咧嘴笑道︰「誰讓咱家是軍屬呢,只要交一點賦稅,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等俺夠了歲數,也去從軍。」

楊氏雖然沒什麼見識,可三年平遼還是听到的,心里盤算了一下,到那個時候,差不多也不用打仗,都能過上安生日子了。

敷衍地點頭,楊氏也不想現在就給兒子澆冷水,便岔開了話題,說道︰「你爹讓你好好讀書識字,你別偷懶。等他再回家探親,你讓他高興高興。」

楊小河呵呵笑了兩聲,埋頭吃喝,顯是心中不是很情願。

「讀書識字是很有用的。」楊氏耐心地說道︰「你爹能當上軍官,這可是挺重要的。」

楊小河不想母親再嘮叨,連連點著頭,答應道︰「放心吧,娘,俺好好學,不落夜課就是。」

楊氏這才露出笑容,說

道︰「明天炖小雞,後天做魚吃,過年讓你解饞吃好。」

對于軍屬來說,糧餉已經足夠三口之家的花用,甚至還要比一般的百姓更寬裕。年節上的福利,也足夠讓人眼熱。

當然,如果沒有別的經營的話,很快就會被那些現在還一般的老百姓超過。畢竟,耕種田地的數量,是否勤勞肯干,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果百姓家有勞力,再買上兩頭耕牛,耕種百十來畝,甚至是更多的田地是沒有問題的。

但象楊氏母子,即便不去勞作,也能夠吃飽穿暖,更不讓家中從軍的男人擔心惦記。

而這,也是東江鎮,或者是郭大靖所要達到的目的。軍人無後顧之憂,才能奮勇作戰。

如果浴血沙場的結果,是連家人的溫飽都難以保障,那又有什麼意義,靠著愛國忠君的口號嗎?

除了東江鎮之外,各地明軍卻都存在著這種現象,那就是缺糧少餉。戰斗力衰弱,缺少戰斗意志,也都源于此。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