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陳尤問答上

七曜摩夷天華胥仙境,元檓宮。

陸靈部都統領、花椒販神、固安侯劉詠春與紅檓仙童一起掐經。為什麼只有他兩個掐經呢?

其他眾位販神早已經在尤貫的水果神殿集中掐過《陳尤問答》,至于《忘經本義》及《販略經》在更早之前已經掐過。他是新封販神,尚不知經文究竟是什麼?

前兩部販經《忘經本義》、《販略經》劉詠春用了七天時間進行消化,不再贅述。

我們看看土相部都統領、澄泥販神、管城伯陳哲與廣州大總管、水果販神、瀏陽子尤貫的問答,即《陳尤問答》,里面到底寫的什麼?

《陳尤問答》開宗明義寫道︰

《販略上經》已證忘生養乃有視略、觸略,忘母施乃有聆略、取略。

其次該證言略、行略、知略、判略、放略,因內容乃土相帥陳伯與廣州帥尤子的問答,此五略成書,可稱之為《販略下經》,或《陳尤問答》。相對而言,《販略上經》亦可稱之為《販略經》。

尤子曰︰「言略、行略,為何來自忘父斥?」

陳伯曰︰「無論人神,誰可生而知之?必是父母漸次所教,母施多,方可成年,父斥多,方可成器。而父斥凌厲,自幼燻陶,及年長,每念父之所斥,皆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以至于出言不知深淺,行動不知對錯。是故,銘父斥必滅膽魄。必先忘父斥,方生言略、行略。」

尤子曰︰「以是觀之,父斥愈多,子輩言略愈痴,行略愈滯,設若父不斥,子輩言略愈明、行略愈壯乎?」

陳伯曰︰「非是。父斥當以準則,不可細若牛毛,萬事歸類而斥,切不可萬事皆斥。此乃子輩成器之要。」

尤子曰︰「及年長,忘父斥,其言略、行略相背于父斥,豈不毀人?」

陳伯曰︰「子輩年長,已有視略、觸略、聆略、取略,既能察知萬事,深明其義,就該因事出言,因事而行。此時,異于昔日父斥,或恰合昔日父斥,乃事之必然,有何不可?」

尤子曰︰「所言極是。既是如此,何為言略?」

陳伯曰︰「言略之經,古有《鬼谷子》專論,精彩絕倫,成就蘇秦、張儀大業。概而言之,言略者,乃口舌之略。出言無略者,居家尚且置氣,出外必起紛爭,從商更要虧空。販夫不知言略,不如無言,販賣卻能無虞。」

尤子曰︰「然也。言與不言之間如何區處?如何因事出言?」

陳伯曰︰「天下盡知其事,不言。必欲出言,以其事之新疑而言之。天下未知其事,必出言。必得言之有據,若無據之言,待日後眾人盡知,必毀信用,皆以吾輩為謊流。亦必言之有理,若無理之言,待日後眾人盡知,必毀信任,皆以吾輩為亂源。故而,言與不言茲事體大,當三思而後言。」

尤子曰︰「然也。且問言略有高下之判乎?」

陳伯曰︰「言略因所知不同而有高下之別。知少且淺者,慧而善聆者,往往多听少說。鄙而逞能者。往往起而爭辯,滔滔不絕,此二者,皆視為無知之言。

「雖知少而知之甚深,猶如望凌通之《竹竿歌》,其言雖簡而啟迪甚深。若為販夫,必然引人來買,事半功倍。此言略可視為專攻之言。

「知多而不深,必多言也。只是博聞之言,于慧者有啟迪,于鄙者徒增笑料耳。此種言略,可謂是駁雜之言,佐酒者也。

「知多且深者,必不多言。往往如愚夫,他人滔滔不絕,喧囂不止,屋宇震顫,此人索然寡味,了無一言。若逼問之,一言而驚四座,叫人閉息凝神,氣不敢出,汗出如漿。所謂大智若愚,即此等人也,乃智者之言。」

尤子曰︰「妙哉,言略分高下四等,果然不假。知多而不深者,于肆市之中宣喝竟日,聲嘶力竭,口干舌燥,買主寥寥無幾。巨商大販,往往三言兩語而成交累千累萬,皆歸于智者之言。所謂金口玉言,亦是如此。」

言略一篇看完,固安侯劉詠春大為驚嘆︰「此種販略,理當廣為傳布,省卻初為販夫者許多煩惱。」

紅檓仙童更是拍手叫好︰「販略中的言略,本身就言簡而意深。雖為販略,卻可指引各界人神。」

花椒販神劉詠春看紅檓仙童樣貌,恰如初夏的花椒葉子一般柔女敕,青春氣息逼人心魄,不免好奇︰「紅檓,你是怎麼修煉成仙的呢?」

紅檓仙童一看自己侍奉的主神問起修行的事情,坦然說道︰「在下乃階州大椒山百丈懸崖上所生花椒樹,三百年無人蹬踏樹身,因而愈發青蔥旺盛。落下花椒又生出許多花椒樹,此山各處懸崖都有巨大花椒樹。

「至一千年之際,仍舊無人滋擾,已修成人形,遂飛舉成仙。到神農大帝萬藥園又一千年。今因主神來歸,神農大帝遂命小仙伴駕,點化後世販神。今後還望主神多多提攜,不吝賜教。」

劉詠春大為震驚,贊道︰「若論紅檓修仙之難,我等人間販夫數十年辛苦,實在算不了什麼?這就要深深感念大唐天子、元販大帝及眾師祖提攜。」

他們一神一仙聊了一陣自身來歷,一天早已過去。

第二天一早,沐浴更衣,點起檀香,又看《陳尤問答》,下面是行略篇。

尤子曰︰「言略之事,果然厲害。而所謂行略者,作何解?」

陳伯曰︰「凡是多說無益,終歸落實在行動之上。而行動頗有講究,並非行動就有大功,故而行亦必有略。行而無略,幾至于雙腳打炮,形容枯槁,賠多賺少,債台高築,賺錢難以糊口,販事久不能成,苦甚矣。」

尤子曰︰「然。行略必有取舍,亦必有高下之分,究竟如何?」

陳伯曰︰「何事可行不可行,必看需求形勢及所知深淺。

「某販事,看市中巨商小販擠擠撞撞,不可勝數,各貨主所賣並不稱意,需求必是飽和,行此事當慎之又慎。

「某販事,雖市中尚無,尚需激起需求方可成事,吾輩行之必千難萬險,一著不慎而致虧空無盡,亦當謹慎。

「某販事,市中已有雛形,尚未達到飽和狀態,抑或人戶消耗量甚大,甚至每日必用,則可究其深意,專攻專事,行之必能成功。」

陳伯略微茗一口香茶,繼而說道︰「至若行略之高下,當分三類。

「下等行略,垂涎巨商錢袋,探听所販何物,急切亦步亦趨,或需求旺盛必然獲利頗豐,或需求飽和必然眨眼虧本。

「中等行略,看準市中之物尚有新功用,轉而專攻專事,不同于他人叫賣,必使該物面目一新,人眾興趣盎然。此等行略,獨闢蹊徑,賺多賺少,必不虧本。

「上等行略,搭伙已有巨商大販,賺取千貫萬貫,宛如探囊取物。繼而分事一職,專攻專事,孵于舊業而立新業,領首于世,何愁無利。」

尤子拍手稱快,贊曰︰「行略之要,妙不可言。上等行略可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借豬生仔,還豬有崽。兩下有情有義,一起成功。」

水果販神尤貫禁不住回憶起淮西經歷,嘆道︰「雖是吳元濟惡徒屬下,但終歸是吳家提供了豬。吳元濟敗,而終究獲得了人生閱歷和智慧,才成為鎮州密使,月兌胎換骨,成為大異于吳元濟的功勛。」

澄泥販神陳哲也感嘆從前經歷︰「本帥今生重大轉折也在行略得當,棄官從商,拜在朝歌三販師尊門下。先隨大師父沈丘捕賊,所獲智慧和經驗大異于從前所學經義,繼而有了大踏步前進,成了一個全新的陳哲。」

尤子曰︰「再說知略、判略,為何要忘師指,方生知略、判略?」

陳伯曰︰「師指必是未知,指點之後,吾輩已知。所學之事之業,限于專攻。設若出師,依舊從事該事該業,亦必有實時行情之千變萬化,固化于師指,必然失去變通。

「設若從事他業,師指則百無一用,只是取師尊人品道德、做事方法。故而,忘師指而生知略,善于知事,亦必生判略。」

尤子曰︰「知略者,諸子百家似有涉及,並未一家明確提出,試問知略之要在于何處?」

陳伯曰︰「知,以探求事物之名之疑之理,若欲知某事,其要有三。

「其一,知其名必探其疑。譬如知竹竿之名,而竹竿成長、竹竿妙用亦必深究。不能探其疑,于我無用,于人無用,不如不知,耽誤吃酒快活。

「其二,探其疑必究其理。譬如已知竹竿之名,又知竹竿之用,而不究篾匠編物之理,便不知買主以多少竹竿編織多少物品?亦必不知如何與他物對比定價。生意無法開展,白白起興,空歡喜一場。

「其三,究其理必棄師指。某物之名之疑之理既明,以人為師者,師授昔日之言有所棄。以書為師者,書載之言有所棄。以物為師者,此物既變之先所呈義理,亦有所棄。」

尤子曰︰「善。知略之要,世人當警者多矣。師于人,叩首而拜,口傳心授尚且有所棄。師于書,著述者視略、觸略、聆略、取略高低不同,又有言略層次高低,當棄者甚多。至于以物為師,物者多應時而變,因勢而變,其理也,當棄者益多。而每每激辯引經據典者,于知略面前,更其相形見絀。」

陳伯曰︰「是故,知略之要,並不在讀書多寡,拜師多少,要在一個‘究’字。欲深究事物義理,書不如師,師又不如物,物又不如悟也。由是觀之,讀書不如游歷,游歷才是知略第一要害。

「是故,世家商販,日日游歷,以其游歷所費,雖買萬卷書亦不能比。而讀破萬卷書者,早已垂垂老矣,行將就木,還能作甚?故而巨商亦必大知之人,其學問之廣大,非諸子百家所能及也。」

尤子曰︰「善。漢舉孝廉,隋行科考。漢人治國之略,大略多,以至于後世難以更改。而隋人治國之略,小略多,以至于倉促倒台。科考幾本當棄之經義,用而治國,知略磨滅殆盡,還在那里冠冕堂皇,豈不愚哉。」

陳伯曰︰「知略乃販夫至深韜略。古來販夫一族雖無經義,卻世代掌握知略法寶,從不以諸子百家著者觀點行事,而以販夫知略行事,因而販界不滅。試問,任何教派丟棄經義,還能存在多久?唯販界無虞也。」

花椒販神、固安侯劉詠春與紅檓仙童看完行略、知略兩篇,禁不住陷入沉思,這些說法簡直是神了,人世間哪有這樣的經義?

難怪人世間受苦,神仙逍遙,境界之殊異,簡直不可以丈量。又難怪一年三百六十天,巨商往往只做六十天,而用三百天****轉悠,當知其用意何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