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稅收問題

作者︰半老夫子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三天之後的宣德八年臘月二十,大明朝第一次部長級預算會議在乾清宮舉行。整個會議室內閣加上十五個部門一共二十個人,軍隊七部一共七人,加上皇帝與皇帝身邊的範安與錦衣衛都指揮使全旭,一共三十人,另外還有署理農林漁牧部的況鐘與準備接替蹇義的郭璡也列席了會議。

偌大的會議室三十多個人坐在這里顯得空落落的,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決定下一年的財政花費。除了幾個留在會議室內的會議記錄者,以及從不出聲的皇帝起居注官,剩下的人全部轟出了會議室。

這一次的會議要進行嚴格的保密,國家大政與朝廷收入和花費暫時還不能對外公開。

三十個大明最頂尖的人按照自己的位次坐在會議桌上,朱瞻基看著這些臣子,有些人是自己的肱骨之臣,有些人是被大勢所裹挾。

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所有人都得跟著皇帝的指揮棒,做為預算會議的主持人,內閣首輔楊士奇站起來說道︰「陛下!諸位同僚,今天召開預算會議,既然是預算會議那就首先要說一說我們今年的財政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

宣德八年夏秋兩稅合計稅糧共計兩千萬石,鹽稅是二百萬兩,合成銀錢差不多就是八百萬兩,其他雜稅可以忽略不計。

陛下包攬軍隊、藩王、勛貴的俸祿和軍餉,朝廷只需承擔中樞與地方官員的俸祿,以及修路、修河的費用。

朝廷如今兩京一十三省,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還有兩個新建之布政使司,吏部在冊的官吏至少有近二三十萬人,還要為各地的廩生發放廩食,各地驛遞耗費,還有一些其他的雜事開支。

宣德八年還是按照舊的俸祿發放,即使是這樣,宣德八年的俸祿到現在還欠著京官們三個月的俸祿,地方上的官員倒是能將賦稅截留下來,保證不會發不出俸祿。」

朱瞻基听到這里皺著眉說道︰「為什麼稅收少了這麼多,朕可是記得光是山東一省今年就上交了六百萬石的糧稅。其他省份怎麼加起來就只有一千多萬石?」

「陛下!都是臣等放縱,讓地方上肆意侵佔民田,導致民田都集中在了士紳大戶手中,朝廷流失的稅收都進入到了士紳大戶的手中,這也是臣等認為新政改革刻不容緩的根本原因。」

「那麼士奇認為新政明年能夠推廣幾省?」

「臣認為明年新政只要將南北直隸與閩浙兩省的新政全部推廣開來,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北直隸臣親自盯著推行,南直隸陛下已經任命了周恂如。閩浙陛下打算讓誰去總督新政?」

「同時鋪開人手不夠,暫時只能南北直隸同時展開,等到完成南北直隸的新政之後,在推行閩浙的新政。雖然說是各地的新政還沒有展開,但是該給的壓力也一定要給,要讓他們知道拿了朝廷的早晚都要還回來的。

若是自己主動吐出來,朝廷可以不追究責任,若是還想著多吃多佔,將會給予嚴厲的懲罰。在山東推行新政之時,任何負隅頑抗的士紳,有功名者全部罷免功名,他們不是覺得這個功名是自己考的嗎?

朕能給你,就能要回來,官位名利是朕給的,不是什麼科舉考出來的,科舉不過是朕選拔官員的一個手段,這個方法不好,朕就可以換一個方法選官。」

皇帝的話已經赤果果的表明了對士紳的不滿,現在的皇帝已經羽翼豐滿,就算天下士紳皆反,皇帝也有把握在最短的時間里平定下來,無非是多付出一些代價而已。

楊士奇等人正是看明白了皇帝手中的力量,知道對抗已經沒有出路,才選擇了主動向皇帝靠攏,不得不說楊士奇的選邊站的眼光那絕對是一流的,把儒家的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表現的淋灕盡致。

這樣的官僚識時務,有能力,無論混到哪個陣營都一定是座上賓。朱瞻基並不反感楊士奇這樣的官僚,至少他在主政的時候,還是想把這個國家建設好。

「陛下說的是,士紳亂相是該好好整治一番了,不然這些人早已經不知道天高地厚,朝廷養士是為了為國效力,而不是當蛀蟲的。」楊士奇也是恨聲說道。

頓了一下,楊士奇繼續問道︰「陛下!若是嚴格查處各地貪佔土地的賦稅,明年的賦稅至少能夠能夠翻上一番。陛下的商稅、關稅打算什麼時候劃撥給國庫?」

皇帝沒有回答楊士奇的話,而是皺眉說道︰「你們現在的稅收方式有很大的問題,未執行新政的地方,應該按照地方上有多少耕地,有多少士紳優免。剩余的土地都是納稅土地,每畝地納稅多少都要清晰明了,只有如此才能合理的征收賦稅。

告訴各地的士紳,收起他們的小心思,地方官也是如此,別想著糊弄朝廷,朕的眼楮里不揉沙子,錦衣衛已經掌握了所有官員的不法證據,至于朕追不追究,就看他們怎麼做了。」

眾臣想起當時皇帝在將朝政交給內閣的時候說過的話,都是不寒而栗,當今皇帝真的是太能隱忍了,這些證據早已掌握,卻始終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就在那里冷眼旁觀,看著他們上躥下跳。

「陛下!臣剛剛交接國庫,發現國庫已經空了,就連漕糧也只能維持一個月的俸祿發放,想要推行新政,首先得讓官員們吃飽飯,臣建議先把官員拖欠俸祿發放了!」唐三任站起來說道。

「可以!唐季重你現在執掌國庫度支,每一筆錢的去向都要清晰明了,出了什麼問題朕第一個找你追責。」

「陛下放心,度支部上下若是誰敢吃拿卡要,臣第一個就不會放過他,無論是哪個部門想要批錢,都要說明這錢的去處,要如何花費,度支部有權查任何部門的帳!」

「好!放手去干吧,有什麼壓力朕給你頂著!」

眾臣听到唐三任說有權查任何部門的帳,不禁看向了皇帝,這樣一來度支部的權力可就大了,要說花公款那個部門沒點兒小動作,真要是查賬,估計哪一筆錢都能查出毛病吧!

「陛下!若是度支部可以任意查賬,會不會讓各級衙門人心惶惶呢?」新上任的內閣輔臣張瑛問道。

「不做虧心事,他們為何要人心惶惶?」

「臣擔心度支部這種審查權力過大,會利用這種權力牟利!」

朱瞻基冷笑一聲︰「哼哼!好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度支部審計司如果去查某一個部門的帳不會是自己去查,肯定要聯合都察院反貪司與大理寺和刑部聯合審查,你認為這些部門都會利用查賬牟利嗎?」

「這‧‧‧‧‧‧臣沒有這個意思,就是防患于未燃!」

「張閣老!您是內閣輔臣,有權力監督各個部門的運轉,若是度支部有任何違法亂紀之事,張閣老可以直接介入調查,並提請三法司進行抓捕審問!」唐三任直接硬頂了上去,沒有給所謂的內閣輔臣一點兒面子。

張瑛臉漲的通紅,被這樣一個小輩如此頂撞,有些下不來台,可是被架在這里又不能不說話,只能發狠說道︰「唐大人放心,老夫會盯著你的,若是有違法亂紀之舉,別怪老夫不客氣!」

「您盡管放馬過來,不過也得想想自己的底下干不干淨!」

「好了!二位不要意氣用事,今天的會議是討論來年的財政預算,有不同意見可以發表,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皇帝拍了拍桌子,制止了二人的爭吵。

皇帝的話看似公允,實際上卻是偏向著唐三任,一句話就把兩個人的理念之爭變成了個人的意氣之爭,這樣唐三任便沒有了頂撞上官的責任。

皇帝發了話,二人只好閉口不再言語,不過二人還是互不服氣,張瑛看不上唐三任這樣連進士都不是的幸進之人,唐三任看不上張瑛這樣只會夸夸其談,一點兒干貨都沒有。

朱瞻基壓下兩人的爭吵看向稅務部尚書問道︰「王佐你是稅務部尚書,大明朝能收多少稅,看的全是你的能力,如何組建稅務系統,你做好規劃沒有?」

王佐站起來向眾人鞠躬說道︰「回陛下!稅務部分為國稅司、地稅司、國庫司、稅收統計司。各司在地方各級衙門設立相應的稅務機構,統一進行稅收工作,必須要保證獨立的稅收之權,不受地方官吏干擾。」

「好!你這個部門可以說是最容易產生貪腐,畢竟是跟錢打交道,一定要建立合理的稅收制度,管賬的與收錢的絕對不能是同一個人,另外票據的制作也要統一規範,不能有任何的模糊不清的情況發生。」

「臣明白,臣會認真考察房山、山東的做法,做出最優化的方案!」

「你能明白就好,做什麼決定之前,必須要上報朕,稅務工作,關乎于大明天下安危,在基層的用人必須要用政務學堂培養出的新政人才,而不是科舉出來狗屁不懂的庸才。

新政改革關乎于百年大計,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國庫收入的同時減少百姓的負擔,這個宗旨永遠不能變。當然新政肯定會讓大戶人家受到損失,他們損失的本就是他們不該得的那部分利益,如今不過是被朝廷追回來而已。

若是連這一點都分不清,還在那里胡攪蠻纏,一律取消功名貶為庶民,這一點上三法司的立法一點要快,必須在新政的推行時將稅務法推出來,依法納稅是每個大明百姓的義務,其中也包括朕,朕的買賣、皇莊一樣也要納稅。

從立法上宣傳,納稅是所有百姓的義務,爭取做到讓百姓主動納稅,當然從自己的口袋里掏錢誰都不願意,如何能讓百姓心甘情願的掏錢,這是稅務部與地方官府需要思考的問題。

每個部門看似是獨立的,其實也是相互關聯的,百姓戶籍在刑部與農林漁牧部都有一份檔案,如何利用戶籍制度讓百姓明白繳納賦稅能夠得到更多的好處,這就需要地方官府的配合,比如比方上在投資一些建設項目,需要雇請勞工,這種掙錢的機會就留給積極納稅的百姓。

惡意拖欠賦稅的百姓會納入黑名單,甚至會影響子女的入學問題,這就是各個部門的互相關聯之處,教育部將在明年開始在所有的新政完成的區域推行六年制兒童免費義務教育,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接受教育,使得教育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朱瞻基最不放心的就是稅務工作,這些官老爺恐怕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老爺心態,若是不能放段躬身前行,稅收的混亂根本就改變不了。

皇帝的話讓王佐有很大的觸動,他從來就沒有想過一個稅收問題能夠牽扯這麼多的事,在他的心里一直覺得稅收不就是知道百姓種了幾畝地,到了收成的時候,按照比例征稅就是了,哪里會有這麼多的麻煩事。

可是皇帝竟然想通過政策的導向讓百姓自己主動向朝廷交稅,這樣的工作可就難做了,哪有百姓願意交稅的,不催的急了都不願意將手里的錢糧拿出來。

被點到名幾個部門的主官都紛紛表示一定會配合稅收的征收,不使稅收工作出現任何差錯。

朱瞻基不置可否的點點頭道︰「朕對明年的農業稅收要求是四千萬石,同時鹽稅要進行新的改革,現在的鹽法百姓的吃鹽負擔太重,如此鹽法只能造成私鹽泛濫。」

「陛下!打算如何更改鹽法?」王佐吃驚的問道,這鹽稅可是農稅之外朝廷最大的一筆稅收。

「朝廷以後控制大明所有的鹽場,所有人都可以去鹽場買鹽販賣,鹽場開具票證,鹽商憑借票證販賣食鹽,朝廷在源頭按照鹽場出場價征收五成鹽稅,也就是說在鹽場朝廷就已經將鹽稅征收,其他地方的食鹽價格全憑鹽商自己競爭,朕相信食鹽的價格會因為販賣的商人多了之後而大幅下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