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拜訪恩師

作者︰猛火油櫃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楊信陽苦笑一聲,「他們跑過來,找的不是我」

「找的不是你,難不成是為了我這個糟老頭子?」

孔乙己故作驚訝,楊信陽一笑,「老孔,你這溜須的本事,愈發精湛了,我就直說了,他們找的,是我背後的人脈。」

「你是說,那個她……」

楊信陽豎起一只手,「一則,我是蕭大人的入門弟子,這件事當時在天藏城都轟動一時,我不信這兒人不知道,二則,我和她的關系,恐怕也早就落入有心人眼里了。」

「老孔還是不明,長……她不過是一介女流,這幫世家用得著這麼迂回嗎?」

楊信陽嘆了口氣,「你可知道,她還未曾婚配呢。」

孔乙己一愣,豁然開朗,跟著看向楊信陽,楊信陽被他盯得渾身起雞皮疙瘩,「你這麼看我做什麼?」

「嘿嘿,嘿嘿嘿」

「有病!把茶準備好,我要去探望一下恩師。」

楊信陽知道老孔的意思,不過茲事體大,實在不是他能獨自決定的,剛好來大梁兩月多,是時候去拜訪恩師了。

天藏城之亂後,大抵是蕭大人的門生們極力上書,不能再讓蕭大人有身犯險境了,楚國和明國也來湊熱鬧,說蕭大人是凡間文曲星,不能身陷險境,力邀蕭大人前往他國。

這擺明了是反間計,就指望魏皇惱羞成怒一刀把他砍了,魏皇自然沒干這等蠢事,昔年那樁事,在今上心里也淡了,就一張聖旨,把蕭大人從天藏城又調回大梁,給了個太師的頭餃,至于國子監祭酒,暫時是無了。

楊信陽趕到太師府,偌大一所宅邸,門口卻只有一個老僕在打瞌睡,人馬稀疏,楊信陽心中暗嘆,京城人嗅覺是敏銳的,陛下把恩師調回來,卻不給實職,哪怕是皇子皇女恩師,也無人理會。

遞上門帖,老僕似乎得到過恩師的關照,看了楊信陽的姓名,點點頭,帶著他從側門進去,屋舍重重,卻沒見幾個人,老僕帶著他到了一處園圃了,做了個手勢,徑自去了。

楊信陽信步走進恩師的苗圃園里,但見種有幾株苦瓜,仲夏時節,藤蔓間生發出濃密的淺綠色葉子,一架架爬滿了那方小木屋,綻開黃艷艷的小花,結出一只只疙疙瘩瘩的小苦瓜,在微風里蕩悠悠地招搖,煞是喜人。

這苦瓜勾起了楊信陽內心深處的回憶,他信步期間,伸手輕撫,「此瓜乃是舊蘇門答剌國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時甚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又名錦荔枝,癩葡萄,蔓延草木。睫長七、八尺,睫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而花又開黃花。實大如雞子,有皺紋,似荔枝。」

一個蒼老的聲音從旁邊傳來,楊信陽見是蕭秉卓恩師,立馬行大禮,蕭秉卓呵呵一笑,伸手將他扶起,「幾月不見,小伙子又長高了。」

「小子到大梁數月,一直未上門拜訪恩師,還乞恕罪。」

蕭秉卓拉著楊信陽的手,在苗圃小亭里坐下,「這都不是事,你到京師的時候我就知道了,你京師所做之事,也有人告訴我了,你這孩子,很好。」

楊信陽一愣,心說老師你賦閑在家,耳目卻不少嘛,跟著轉念一想,月兌口而出,「是阿洛告訴你的?」

蕭大人笑而不語。

楊信陽心中一喜,想多問一些曹洛的近況,蕭秉卓看出他的心思,在他手背上輕拍,楊信陽明白,老師這還是陛下關注對象,有些事,不能細說。

「老師,你方才說這苦瓜是舊蘇門答剌國來的?」

「沒錯,那蘇門答剌國原本是南洋上一處島國,後被漢國所滅,其風土物種,也就隨著漢國傳進中原了。

苦瓜之苦有人極為不適,難以下咽。也有人愛之甚切,津津樂道,苦中品出別樣滋味,正所謂︰

苦瓜生五嶺,賴以解炎毒。

塞外亦繁生,不能悅群目。

我來無故人,見之等骨肉。

畏苦乃常情,甘茲信予獨。

楊信陽點點頭,「常人皆畏其苦而不喜它,只有我把苦瓜當成異鄉的骨肉,偏愛其苦中之甘美啊!一藤苦瓜慰平生,如是也。」

楊信陽說著看看那幾株苦瓜,又看看自己又見幾分衰老的恩師,嘆道,

豈效荔枝錦,形慚癩葡萄。

口苦能為偈,心清志方操。

到底爭齊物,從來傲寵豪。

不是尋常品,含章氣自高。

蕭秉卓听了,嘿嘿直笑,「你這孩子,就會變著法兒哄為師開心。」

楊信陽卻一本正經,「這苦瓜我知道,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苦為偈,吃苦為樂,方能心清氣正,德品自高,恩師正是如此,所以民間還有一段諺語,說得更是通俗明了,人講苦瓜苦,我謂苦瓜甜,甘苦任君擇,不苦哪有甜。」

蕭大人拍拍楊信陽,道,「這苦瓜在中原食譜中,上不了多少牌面,在石濤和尚之前,甚至沒人想過此物可以做菜,愛食苦瓜最有名的,當屬畫家石濤。

那石濤和尚乃是三百多年前亡國皇子,乃是明朝皇族後裔,本姓命苦極。

15歲時本家王朝覆亡,夷人入主天下,追殺前皇室,他輾轉逃到舊蘇門答喇,隱姓埋名。

他自號「苦瓜和尚」,餐餐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感情,與他的經歷、心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其作品中總有一縷苦澀的韻味,與苦瓜的滋味頗有相通之妙,苦瓜與苦瓜的畫、與苦瓜的人,一同「苦」出了神韻,生前不為人所知,羽化後多年,高武大帝麾下大將攻滅蘇門答喇國,其當地門人將遺作獻出,受到高武大帝贊嘆,方使石濤事跡傳開,影響了後代一大批畫家。

苦瓜之「苦」還有其獨特的風格,即「不傳己苦與他物」,就是與任何菜如魚、肉等同炒同煮,絕不會把苦味傳給對方,故人稱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譽之為「君子菜」。

正所謂,其味甚苦,然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而其「君子之功」,是因為「其性屬火,以寒為體,以熱為用,其皮其子皆益人。」

蕭秉卓起身,一邊采摘,一邊道,「在炎炎夏日,它的苦可做藥用,亦可清心泄煩、排毒養顏的。

不僅是瓜果,其根、睫、葉、花、種子皆可供藥用,性寒味苦,入心、肝、脾、肺經,具有清暑解熱、明目解毒、養血益氣、補腎健脾、滋肝明目之功。

民間也有一說,雲︰「薏仁為五谷之王,苦瓜則可謂蔬果之王。」苦瓜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以其為食材,可涼拌、可炒食、可糖漬,是清新爽口的夏季保健養生美食。

不過,年少時很多人不愛苦瓜之苦,每食之往往苦得眉頭緊皺,連忙吐掉,就像有人在唱詞說的那樣,「記得我第一次吃你,我恨不得將你,吐到腳下,再狠狠地踩。」

及至年長,吃過了太多的苦,再來吃苦瓜,那絲絲縷縷的苦,伴隨它的青瑩之色、清靈之氣、清鮮之味,在熱浪濤濤、酷暑難當的三伏天,頓覺絲絲清甜、縷縷清爽在舌尖上縈繞,齒頰生香,通身輕愜。

苦瓜還有一名,呼之「半生瓜」,其原意為半生時青澀的苦瓜最宜食,引申為年輕時大多覺其苦澀難吃,但大半生過後,歷經風雨磨礪,方覺苦樂人生更有韻味。

蕭秉卓絮絮叨叨說著,「今天來了,就別急著回去了,吃完飯再說,為師做個苦瓜湯炒苦瓜給你嘗嘗,看為師的廚藝入不入得楊大廚的法眼。」

恩師難得幽默一回,楊信陽點點頭,跟著起身幫恩師采摘,塵封的前世記憶,忍不住哼唱道,「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記得听過人說這叫半生瓜,那意味著它的美年輕不會洞察嗎?到大悟大徹將一切都升華,這一秒坐擁晚霞,我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如此說來,苦瓜之味與人生何嘗不相似呢」

蕭大人執意自己下廚,做了個五花肉炒苦瓜和一盆苦瓜湯,楊信陽夾了一塊放進嘴里,贊不絕口,「恩師這廚藝,我那店里幾個廚子拍馬都趕不上。」

蕭大人呵呵笑道,「我看不是廚子技藝趕不上,是你這吹捧的本事,誰也趕不上。」

楊信陽嘿嘿不語,使勁扒拉,連干三碗大米飯,把蕭秉卓看得直笑,跟著感嘆道︰

一晃離開故鄉快四十年了,鄉愁難忘,最能勾起我對故鄉回味的,就是老家濉溪老街的曹家包子了。

那時候讀私塾,二中對面有一家包子鋪,專營肉餡包子,我們這幫童子來自鄉下,吃的飯寡鹽少油的,頓頓白菜綠豆芽,蘿卜粉絲,為了解饞,便幾個人湊足銅板,派一個人去曹家包子鋪買一兩個包子打打牙祭,一個包子撕成四瓣,分而食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