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十八般兵器(上)

第十二節  十八般兵器(上)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中國古籍記載里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戰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石料、獸骨和蚌殼磨成的箭鏃。

到了商代,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刀、槍、鉞等兵器。戰國時代,懂得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戰國時代,民生得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由于我國冶金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開始普遍使用鐵和鋼鑄造刀、槍、劍,各種各要的兵器也開始多了起來,南北朝以後,銅制的兵器都由鐵和鋼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備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詞在古書中還找不到,始見于元曲。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得來滑熟」的唱詞。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  2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 、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他指的都是兵器。到明代後期萬歷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  5中說︰「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 、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萬歷天啟間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說「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進去。

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在《武編》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故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之中,弓都列為第  1位。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槍、劍、戟、  鏜、棍、叉、耙、鞭、 、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 、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 、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十八般武藝」始見于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于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寫到的十八樣是︰矛、錘、弓、弩、銃、鞭、 、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還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 、錘、杵。

十八般武藝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于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後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  ‧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歷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 、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復,共包括下列種目︰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屬短兵器得有︰劍、刀、鞭、 (簡)、鉤、鐮、錘、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于武俠家筆下創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  馬刀、腰刀、桿刀、樸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 。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臥錘、重錘。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兵器——劍

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容卻十分豐富。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得擊的、射的、擋的。  可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師的兵器(約有四百多種)中,在實戰時最常用的一部分。

刀︰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月兌胎于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  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現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與匕合稱亦為膳食器。

槍︰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于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到了晚清,長槍趨于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到了21世紀,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劍︰是一種兵器。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凶險異常,生而為殺。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制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現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劍身為細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地出現在我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春秋戰國時期多為青銅戟,大量用于車戰,為」車戰五兵」之一。西漢出現鋼鐵戟,為漢代步兵和騎兵必備格斗兵器。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入侵,軍隊中戟逐漸為刀所取代。後世仍作為儀仗器具。

斧、鉞通常被聯稱,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來劈砍的長兵器。區別在于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由于斧和鉞演練起來比較笨重,加之很多傳統套路已失傳瀕于失傳,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見。現今在香港流傳的套路有山東螳螂派的旋風雙斧和開山斧。斧鉞還被用作刑具。

銊︰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于斧桿者亦尺六七寸。春秋、戰國時,銊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為刀劍廣泛應用在戰場,而使笨重的銊退伍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