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北上

作者︰浮沉的命運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崇禎十四年、五月、山東、東昌府、臨清州、大運河渡口。

永樂大帝遷都北京,為了解決京師用糧問題重開會通河,經過數十年的疏浚及改進,會通河的運輸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臨清不僅繁盛起來,其地位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弘治二年(1489 年),升臨清縣為臨清州,領館陶、丘縣 2 縣,屬山東東昌府。

借助于漕運,臨清州繁榮富庶,人口數十萬,是運糧和儲糧的重地,依托運河,商業、手工業發展迅速,是明朝著名的商業大都會,有天下第一碼頭、天下糧倉之譽,是「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之地。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塞,來年 2 月,胡酋多爾袞率軍飽掠後,從山東北返至天津衛,渡運河東歸。三月初九,清軍從青山口出關,退回遼東。是役,清軍入關達半年,深入二千里,攻佔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殺明總督二、守備以上將吏百余人;俘獲人畜 46 萬余、黃金四千余兩、白銀 97 萬余兩。大明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和財產損失無可計量。

清軍過會通河,在山東禍害數月,所過之處,斷桓殘壁,百姓家破人亡,淪為奴隸。臨清州被燒毀殆盡,付與一炬。

借助運河的優勢,臨清州從戰爭創傷中慢慢恢復過來,不過山東天災連連,以至于以李青山為首的饑民揭竿而起,搶佔臨清州的各處糧倉,甚至癱瘓了漕運。

館陶縣縣衙大堂,一個三旬左右的黑臉漢子靠在椅子上,其他幾個漢子則是在椅子上東倒西歪,完全沒有個正形。眾人手拿酒壺或肉食,各自享用。

「青山哥,你就不要愁眉苦臉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官軍來了,要戰就戰,怕個球!」

一個漢子大聲喊道,臉色通紅,顯然喝了不少。

「就是,李二說的是!腦袋掉了碗大個疤,總不能一家人餓死吧!」

另一個矮壯漢子一邊吃著肉食,一邊小心翼翼地把掉在桌上的肉塊撿起來,直接扔進了嘴里。

「青山哥,咱們阻斷了漕運,總這樣不是個事。再說了,山東天災不斷,加上韃子禍害,這里恐怕不是久留之地。咱們這好幾萬鄉親,恐怕撐不了多長時間。」

又有漢子憂心忡忡說了出來。

天下雖大,他們又能去哪里?

昨天,他們還是地里的農夫,街上的小販,渡口上的苦力,他們去和朝廷的正規軍作戰,凶多吉少。

更何況,大家都有妻兒老小,一旦被戰火波及,後果可是想都不敢想。

「听說山東巡撫已經派了大軍過來,恐怕很快就有一場惡戰了。」

李二的話,讓大堂中的各人,一下子都陷入了沉思。

「大哥,要不咱們逃往河南?听說那里人人有地種,人人有飯吃,那個河南巡撫王泰,是個大大的好官。」

有人又發話,眼神里透著向往。

「不要長別人威風,滅自己志氣!」

李青山終于發話,聲音洪亮,中氣十足。

「朝廷的精銳都死光了,剩下的也都在關外和韃子作戰!官軍有刀有槍,咱們也有,怕個鳥!官軍來了,好好說也就罷了,要是敢甩臉,直接開干就是!」

李青山的豪情,並沒有惹來意料之中的附和。眾人都是面色凝重,人人忐忑不安。

「青山……哥,不好了,官……軍來了!」

一個持刀的莊稼漢子跑了進來,不小心還摔了個跟頭。

「什麼?」

李青山大吃一驚,「騰」地一下站了起來。

其他人都是臉色煞白,個個怔在了當場。

「官……軍有多少人?」

李青山強壓住心頭的震驚,聲音有些發顫。

「青山哥,來的是河南巡撫王泰的部下,另外還有濟南總兵張元平的人。官府的人說了,要和你面談!」

又有一個漢子慌慌張張跑了進來,滿頭的汗水。

河南巡撫王泰? 濟南總兵張元平?

「要打就打,他和我談什麼?」

李青山心頭狐疑。听說這王泰是個好官,這讓他倒是放心不少。

「大哥,王泰帶了很多糧食,鄉親們都開始領糧食去了,看來隊伍馬上就要散了!」

又有漢子跑了進來,臉上都是興奮,也不知道心里是怎麼想的。

「別他尼昂一人一句,能不能把話一口氣說完?」

李青山氣急敗壞,大聲吶喊了起來。

眾人還沒有說話,外面卻響起了洪亮的聲音。

「各位鄉親,天災不斷,黎民受苦。本官奉朝廷之命,前來賑災。百姓各人各回各家,過往一概不究。災情自有官府統計,下放賑災糧食!」

聲音在堂中回蕩,片刻,李二才小心翼翼打破了沉默。

「青山哥,降了吧,最起碼鄉親們還能保條性命!」

李二的話,惹起旁邊人的急聲附和。

「二哥說的不錯! 青山哥,還是回去吧!」

老婆孩子一大堆,活下去,才是最真實的。

運河岸邊,看到眼前垂頭喪氣的李青山幾人,王泰輕輕擺了擺手。

「李兄弟,帶大家回去,好好過日子吧。」

李青山看著歡天喜地正在領取糧食的百姓,茫然點了點頭。

王泰的大軍一到,數萬人立刻就土崩瓦解了。

「張公子,張總兵,別來無恙啊!」

看到對面滿臉興奮跑過來的張元平,王泰微微一笑。

清晨,王泰早早起來。夏日炎炎,睡也睡不著,只能是寄情于工作了。

統計受災人口,發放賑災糧食,設立粥廠,一系列事情安排下來,不知不覺,過去了十幾天。

「王大人,番薯稀飯,番薯干,放的也是番薯屁,你就不能有點別的?」

張元平嚼著番薯干,發泄著自己的不滿。

「張公子,你就別埋怨了,世道不好,能吃飽已經不錯了。」

和張元平說著話,王泰的目光卻被運河上的一艘大船吸引。

王泰向運河上看去,看到一艘大船正在緩緩靠岸,岸邊一大群人正在烈日下等候,看穿著,以讀書人和官員居多。這些人身旁的僕役手里,都端著各種盒子和箱子,林林雜雜,看樣子船上的人身份不低。

船靠了岸,船上的人卻沒有登岸,反而是岸邊等候的人一個個上了船,緊跟著簾子搭起,船艙中眾人分頭坐下,那些僕役放下東西,都是退了出去。

王泰看得清楚,一個居中而坐,三縷清須的五旬儒雅文士,是這船上的主人。

「元平兄弟,那船上的人看樣子有點來頭,接船的人這麼多。你認識嗎?」

「船上的人,我只認得一個,現為登州右都督,鎮守山東海防,此人叫劉澤清,靠艙門坐的那個披甲的瘦高個漢子就是。」

張元平仔細看了看,幸不辱命。

劉澤清?

王泰不由得一愣,立刻想起歷史上的事來,目光變的冷峻。

崇禎十四年,周延儒入閣,被降職的劉澤清從臨清趕到揚州,日具塘報呈報周廷儒,並準備樓船邀周延儒由水路北上。

周延儒決定從水路入京,劉澤清全身戎服,一路護送周延儒,送二萬兩黃金作為路費。周延儒進京後,劉澤清被重新起用為山東總兵。

懷私觀望,跋扈自雄,後又降清反清被殺。此君八面玲瓏、長袖善舞,倒是和吳三桂的人生歷程有些相似。

既然劉澤清在此,大船上的儒雅文士,當然是新任閣臣周廷儒了。

清軍入塞大掠,周延儒自請督師堵截撤退的清軍,但他不僅沒有好好堵截,還不斷謊報軍情。還朝後,崇禎帝欲加封他為太師,但其督師期間的行徑隨即由錦衣衛都督駱養性等密告于崇禎帝,因而被勒令致仕回鄉。不久,言官告發其招權納賄、結交內侍,觸怒崇禎帝,周延儒被再召至京師賜死。

王泰輕輕搖了搖頭,冷笑了一聲。

听說這周廷儒二元及第,天下少有的聰明人,可惜就是太聰明了些。其心不正,德不配位,長袖善舞在太平年間或許無傷大雅,但是在這國家動蕩不定之時,就要付出代價。

說起來,這個周廷儒巧言令色、讀書人爾,教書寫字可以,做一教授專家也是夠格,非要插足權力。論軍事,他連盧象升和孫傳庭的一半都不如。讓他擔任首輔,看來朝廷是無人可用了。

目光轉到劉澤清身上,王泰不由得眼珠一轉。

「元平,船上的乃是新晉的首輔周廷儒,你難道不想結識一下?」

「首輔周廷儒?」

張元平不由得一愣,隨即搖了搖頭。

「劉澤清在船上,我就不過去了,免得尷尬。」

劉澤清畢竟是他的老上司,此人早些年間就已經是山東總兵,左都督、太子太師。自己這個濟南總兵,在他面前屁都不是。

「不不不,你一定要去!」

王泰連連搖頭,笑容滿面。

「你去見見周廷儒,就說回頭有一萬兩銀子送到府上,另外捐兩萬石番薯,一起押解進京。你放心,銀子你掏,番薯我出!」

張元平驚疑不定,他看著王泰,懵懵懂懂。

「王泰,你這是要做什麼?」

王泰輕輕笑了一聲,拍了拍張元平的肩膀。

「我要你做山東總兵,我不想山東的海防,落在劉澤清這些宵小之輩手里。到時候揮軍北上,我想有海軍協同作戰,對付東虜大軍。你,能明白嗎?」

張元平驚訝地點了點頭。根據王泰一貫的做法,他從來都是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從不打無準備之戰。

看來,這一次,他又要別出心裁了。

「王泰,你的意思是說,洪承疇的大軍凶多吉少?」

王泰既然是為以後的戰事準備,那麼他對朝廷在關外的重兵,是不報希望了。

「大軍已經出關,也許戰事很快就見分曉,你我拭目以待。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听我的去參拜周廷儒。濟南總兵,怎麼也沒有山東總兵听起來舒服。」

王泰哈哈大笑,張元平也被他情緒所感染,笑了起來。

「不過,見了周廷儒,千萬不要提到我。朝堂里面,最怕的就是結黨營私,千萬不能出了婁子!」

張元平離開,王泰坐了下來,眉頭緊皺。

關外的戰事,讓他實在是憂心忡忡。

數騎絕塵而來,馬上騎士滿頭汗水,到了跟前翻身下馬。

「王大人,兵部公文,讓你即可統兵北上,出兵關外!」

王泰心頭一驚,「騰」地一下站了起來。

北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