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困城

作者︰浮沉的命運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濟南,濟水即大清河之南,南依泰山、北跨濟水、背山面水,乃山東第一大府。濟南府轄地廣大,僅散州就有泰安州、德州、武定州、濱州四個,共轄4州26縣,府治為歷城縣。

作為齊魯六府之首,濟南府城的規格遠超歷朝歷代的故城,不僅城牆包磚,城牆周圍14里、城牆高11米、闊17米,護城河寬16米、深10米。城牆上有垛口3350個,設有角樓、敵台、炮樓數座,高牆寬河,堪稱固若金湯。

不過,縱然據守如此堅城,山東巡按宋學朱此刻站在城牆之上,望著城外的清軍營壘,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一個月前,他巡歷山東章邱,驚聞清兵入寇山東,他星夜冒圍馳入濟南府城。山東巡撫顏繼祖接到朝廷諭旨,讓其帶兵駐守德州,扼守山東門戶,同時帶走的,還有其揮下的標兵三千。

而偌大一個濟南城,只有老弱鄉兵五百,萊州地方官兵七百而已。

以區區1200人,想要守住方圓14里的濟南城,無異于異想天開。

曾經有清兵的游騎前來騷擾,也被他派兵出城驅逐,清騎稍稍退去。但他知道,這絕不只是騷擾,而是大戰前的試探。

近日來,從河北逃來的難民絡繹不絕,從他們口中得知,清軍肆虐河北,已經到了臨清、巨鹿一帶,距離山東也只是幾日行程。眼看著聚集在濟南城周圍的清軍越來越多,出現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他心里的擔憂日甚一日。

也不知道,這城能堅守到何時?

「按台,你的頭發都白了。」

不知何時,山東布政使張秉文出現在了他身後,陪同的還有濟南參政鄧謙。

明代巡按「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位高權重,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可直言無避。是以作為一省巡撫的顏繼祖帶兵去了德州,接替濟南城軍政民政的卻是七品的巡按御史宋學朱,而不是從二品的山東布政使張秉文。

自從進入濟南城主持城防以來,宋學朱殫精竭慮,日夜操勞,頭發花白了大半。

「藩台,你的頭發也白了不少。」

宋學朱看了看張秉文,再看了看城外,難展笑容。

「張大人,求援的文書發出去了嗎?」

「巡按,求救的文書已經發出三道了,但還沒有任何一路援軍的消息。」

眾人都是黯然。濟南城外,清軍的游騎縱橫交錯,不時出沒,求救的公文能不能送出去暫且不說,即便能送到,援軍又如何突破清軍的層層封鎖?

「按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惜府庫告罄,空空如也,本官召集士紳,也只募得七八千兩銀子,即便用來募勇,恐怕也只能得五六百人。」

張秉文的話,讓宋學朱心頭一沉。七八千兩銀子,即使全部平攤給城頭上的1200兵卒,每人也只有六七兩。

三四百士紳,每人不過捐了二三十兩銀子,他們如此吝嗇,難道真不知道,一旦被東虜破城,不要說他們的家財蕩然無存,即便是他們的性命,也會被對方豬狗般屠掉?

覆巢之下,又焉有完卵!

宋學朱滿嘴的苦澀,緩緩開口。

「那德王府呢?德王府沒有捐贈嗎?」

「德王府給了兩千兩,說是王府開銷日增,入不敷出,就閉門謝客了。」

張秉文的話,讓眾人都是沉默不語。富甲山東的德王府,得濟南百姓百年供養,如此心硬如鐵,可謂是讓人心寒到了極點。

「鄧參政,城內的情形如何?」

濟南參政鄧謙,負責城內民壯調集,和濟南兵備道副使周之訓一起,鎮守南城。

「回巡按,城內百姓都是人心惶惶,有一些賊人兵痞趁機打砸搶掠,騷擾百姓,還糟蹋了幾個女子,如今都被抓了起來,等候大人發落。」

「這還等什麼,立即明正典刑,梟首後,人頭掛在城牆上示眾!」

宋學朱勃然大怒,臉色鐵青,大手一揮。

「東虜圍城,不思守城護民,反而渾水模魚,制造騷亂,再有此類惡行,不須上稟,直接斬殺就是!」

張秉文看按台大人臉色鐵青,胸膛起伏個不停,顯然怒極,趕緊對鄧謙使了個眼色。

鄧謙心知肚明,在一旁立刻岔開了話題。

「巡按大人,倒有一些民壯願意幫助守城。本城孝廉劉化光和其子劉漢儀,組織鄉兵百人。進士李應薦也捐資募勇百人,還有其他民壯共六百余人,都願意登城守御。」

六百人左右!

宋學朱苦笑一聲。一群沒有訓練的烏合之眾,恐怕一打仗就潰散了。

「鄧參政,你看說這城能守住嗎?」

宋學朱的話,不像是問詢,反而像是自問自答。

鄧謙看著城外的清軍大營,搖搖頭,長長嘆了口氣。

「按台,若是沒有援軍,濟南城恐怕很難守住。不過,東虜想要進城,得從下官的尸體上踩過去。」

宋學朱點了點頭,臉色凝重。

「東虜兵鋒正盛,騎兵來去如風,當者輒破,我等恐怕只能以身殉國了。」

誰都知道,清軍燒殺搶掠,凶殘暴虐。清軍作戰沒有糧餉,行軍的補給要靠自己籌備解決,是以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後遭罪的都是百姓,流離失所,尸積如山。

「巡按大人,你瞧我這記性,我倒是想起一件事來。」

鄧謙拍了拍自己的腦袋。連日來守城募兵,忙著他暈頭轉向,許多事情都記不起來。

「鄧參政,有話直說就是。」

宋學朱點點頭。這些日子以來,大伙都是顛三倒四,也不止鄧謙一人。

「巡按大人,致仕還鄉的前任咸陽知縣張名世公曾提過,他曾寫信給西安府守備,讓他發兵來救。此人和張名世的公子張元平是刎頸之交,相信此人會前來相救。」

「西安府守備?」

宋學朱和張秉文相對一眼,都是搖了搖頭。一個小小的地方守備,不過兩三百人馬,又能起到了什麼作用?

即便是前來,還不是被清軍圍城打援,還不如不來。

「大人,不要小看這個西安府守備,听張元平說,他的部下有五六千鄉兵,又是陝西巡撫孫傳庭的愛將,也許他率兵前來,對守城大有裨益。」

「但願吧。」

宋學朱微微苦笑一聲。

即便有五六千鄉兵,步兵對騎兵,烏合之眾對精兵強將,哪里有半分贏的勝算?

孫傳庭的愛將又如何? 沒有朝廷的旨意,他敢派軍前來嗎?

宋學朱嘆了口氣,內心一陣悲涼,什麼時候,大明到了這種境地,居然被小小的關外蠻夷如此欺凌,而放眼望去,天下竟然無人能夠制衡。

國事難為啊!

一瞬間,宋學朱都有些懊惱,楊嗣昌想要和清人和議,自己為什麼要上疏彈劾?國家外憂內患之下,只是單面作戰,已經是勉強為之,還要兩面作戰,月復背受敵,實在是自不量力。

就說這東虜,從關外到山東,縱橫2000多里,如入無人之境,官軍要麼據城而守,要麼一觸即潰,看來這濟南城,也守不了多久了。

眾人正在憂心忡忡之際,忽然城外西北方向號角聲不斷響起,城頭有軍士大聲喊了起來。

「韃子,韃子的大軍!」

眾人心頭一驚,一起抬起頭來,向著城外看去。

遠處的地平線上,無數黑點首先涌現,隨著黑點跳動變大,黑線形成片裝,很快遮蔽了山川平原,旌旗招展之下,萬千鐵騎如潮水般冒了出來,漫山遍野,無止無休。

鐵騎奔騰,地面微微顫動,走的近了些,震動之聲攝人心魄,清軍猙獰的面目映入眼簾。他們大陣齊整,滾滾而來,威嚴肅穆,氣勢迫人。更有許多游騎打馬在前,他們騎術精湛,雖然甲冑貫身,卻也是身形矯健。游騎們嘴里噴著白氣,有些沒帶頭盔,露出金錢鼠尾辮,他們嬉笑怒罵,手持鐵骨朵、騎矛、長刀等,也有不少人手持硬弓,三三兩兩,縱馬而來,表情十分囂張。

城牆之上,鴉雀無聲,只有粗重的喘息聲。「當啷」一聲,不知是誰的長刀掉在地上,無數人為之動容心跳。

清軍並沒有急著攻城,而是開始安營扎寨,埋鍋造飯,想來也是因為天氣不早,留待明日,再來攻城。

看著清軍將城牆四周圍了個嚴嚴實實,猶如鐵桶一般,城牆之上,宋學朱等人都是變了顏色,牆上的守兵們,個個臉色煞白,呆若木雞。

「韃子怕是有數萬人吧。」

半晌,宋學朱才蹦出一句話來。

「瞧這架勢,應該在三萬人左右。」

不知什麼時候,副使周之訓站在了城牆邊。

上前見了禮,周之訓指著城外的清軍大陣,向宋學朱等人說道。

「各位大人,從旗色上看,滿、蒙各旗、漢軍旗,還有蒙古各部。下官大概數了一下,滿洲牛錄大概50,蒙古牛錄30,大概兩萬多人。再加上漢軍旗15個,蒙古各部大概三千人,人數在三萬五千左右。若是再加上四處擄掠的游騎,人數至少四萬以上。」

四萬以上!

這還怎麼打?

城牆上人人都變了顏色。

「好在,韃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沒有攜帶重炮,這才是不幸中的萬幸。」

周之訓擦了一把頭上的冷汗,輕輕搖了搖頭。

憑著濟南城的堅固,還能抵擋幾天,現在就看,援軍能不能及時而至了。

「傳令下去,各人堅守城牆,不得違抗軍令。城中實行宵禁,募集鄉勇,上城助戰。任何人敢違抗軍令者,後果自負!」

宋學朱軍令下達,城牆上守兵們一片寂然。家就在自己背後,如今已經沒有後路可退,只能是奮起一搏了。

城牆之上,一大堆募集的守兵當中,張元平臉色凝重,看著城外的清軍大陣,忐忑不安。

「公子,你說王泰他們會來嗎?」

「禽獸雙雄」的弟弟張豹,此刻也是忐忑不安,既盼望王泰前來救援,又不希望哥哥回來送死。

最起碼也得留下一人,延續張家的香火。

「我也不知道,但還是不要來了!」

張元平拍了拍冰冷的城牆,抬頭看著陰霾密布的天空,心頭黯然。

東虜大軍壓境,氣勢迫人,王泰即便到來,又能如何,還不是白白在城外丟了性命。

那可是他和王泰辛辛苦苦,耗盡心血,一手建立起來的鄉兵,可不能葬身在濟南城外的荒原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