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論基礎建設的重要性(祝大家國慶節快樂)

作者︰奶味小布丁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這些功勞都是這些企業高管的功勞,我就是一個出錢的,平時也就是當個甩手掌櫃,對于他們能夠將這些企業運作得這麼好,我也是很滿意。」趙一謙虛地說道。

「你這就過分自謙了,俗話說得好,‘要想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主任笑著說道。

「我只是陳述事實而已,還是主任謬贊了,這是我過來前寫的一份計劃書,你給過目看看。」趙一說完,遞給了主任一份建議書。

跟這些政府「老油子」這樣扯下去,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談到正事上,所以干脆就將建議書遞給了他,讓他先了解一下他的具體想法。

主任接過趙一遞過來的文件,標題為《建設我國高速公路骨架網絡的建議書》,翻開首頁,開宗明義道︰「社會經濟發展依賴于高效的交通運輸網絡,目前我國主要經濟活躍區域都為沿海城市,而內地城市由于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大大滯後。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經濟差距會越來越大,形成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

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但是這種經濟差距,會造成大規模人員,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人員快速地向沿海發達地區流動。

形成沿海地區人口密度急速增加,資源配給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

當這種虹吸效應一旦形成,其趨勢很難逆轉,連帶的社會問題就會大量產生,如大城市住房緊張,房價高速增長、教育資源集聚,形成教育不公平現象、環境污染嚴重,增加環境治理成本和影響百姓身體健康等等問題。

而且大城市固然可以更高效地配置資源,但是大城市病也是不可避免,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空間會大大的壓縮。

但是由于經濟差距太大,又遲遲不願意離開大城市,最後造成大城市普遍比較臃腫。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還未形成明顯的差距,虹吸效應還未真正地形成,大規模建設高速公路網絡和高速鐵路網絡勢在必行。」

主任看到這里,神情微微有些驚訝,我國發展初期主要是發展外貿型經濟,沿海城市對于外貿型經濟具有天然的優勢。

而內陸城市由于交通問題,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運輸出去,即使運輸出去,也是價格昂貴,沒有多少競爭力。

即便是到了後世,內地工人價格比沿海工人價格低得多,很多工廠依然不願意將工廠內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沿海城市經濟發達,投入到教育的資金就較多,不管是在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方面,都對內陸地區形成絕對的優勢。

後世不管內地省份的學生多麼努力學習,名額終究有限,造成很多教育公平性的問題,也是一直所被國民詬病的問題。

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經濟發展程度,決定著百姓的思維開闊度,更是影響到當地的百姓精神面貌。

越是經濟不發達地區,貪腐現象越明顯,一切靠關系才能夠辦事,行政差別對待明顯,形成很多不公平現象。

這種現象更是加劇了當地人員的逃離,「惹不起,但是可以躲得起」,這句話就成為了真實的寫照。

特別是有本事的人,更是不願意待在家鄉建設家鄉,如此惡性循環,造成內地經濟差的地區,既無人才可用,有無商人往來。

主任抬起頭來看了一眼趙一,看見趙一自顧自地在飲茶,神情平和,仿佛這次提的建議並沒有多麼放在心上,給主任的感覺是風淡雲清,泰然自若。

繼續看下去,上面說道︰「我國目前主要經濟模式是外貿型經濟模式,將生產基地建設到沿海地區城市,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可以減少貨物流通成本,對接海外市場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我認為這種形式單一的發展模式不可持久。

我預計未來10年到20年左右,我國的經濟體量會和美國的經濟體量差不多,這種單一發展模式會造成國際依賴度增加。

一旦國際關系惡化,特別和美國的關系惡化,對我國的經濟打擊會非常大,我們老祖宗總是提醒我們,‘預則立,不預則廢’,這些具有明顯可預見性的結果,需要從一開始就要著手規劃。

我認為解決的辦法就是發展內需市場,也就是說兩只腳走路,一只為外貿型經濟,另一只為內需性經濟,但是內需性經濟需要老百姓口袋里有錢,而怎麼讓老百姓口袋里有錢呢?

增加百姓收入就需要給當地配置合理的產業,農業發達地區,則提供優良的農作物種子,目前我旗下的青農生物實驗室正在做這方面的相關研究,相信不久會有一些不錯的成果出來。

而農業不發達,農業耕地少的地區,則需要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模式,如風景秀麗的地方,適度發展旅游經濟;人口多的地區,可以發展生產型經濟。

水域面積大的地區,可以有計劃,在保護水域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水產養殖業;在林業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可以保證生態可持續的前提下,發展山林種植業,竹木加工業等等。

以上是我提供的一些思路,但是都需要保證當地生態不會被過度破壞,造成無法恢復的情況,我們縱觀世界,發現大部分都經歷過先發展後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但是我國目前外貿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外匯儲備更是大量增加,基礎條件比較雄厚,可以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路子。

然後就是我國中心城市規劃問題,中心城市一般在省級區域內或者全國範圍內的經濟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具有綜合功能和多種主導功能,起到樞紐作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我國人口眾多,以後隨著經濟發展,形成百萬或千萬以上人口城市,將會是稀疏平常,而現在就合理規劃中心城市,則是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不能夠等基本經濟格局已經形成,再來規劃中心城市,那樣還是無法解決區域經濟平衡的問題。

預先根據交通、人口、地理環境、教育資源和礦產資源等綜合因素,選擇區域中心成為為全國中心城市,然後在省級範圍內選擇省級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優先原則是需要具備輻射相應,如果中心城市只能夠自己富裕,而無法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反而出現明顯的虹吸效應,那麼這個中心城市其實是失敗的。

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百姓的共同富裕是我們的目標,而不具有帶動效應的中心城市,反而會大規模吸納周邊城市資源而無法反饋,造成周邊城市經濟發展更加糟糕,百姓生活更加困難,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以上都是我自己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點愚見,但是從上面的情況來看,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高效通達的交通網絡之上,只有發達的交通網絡,才能夠全國範圍內形成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會分工水平,增加經濟發展的活躍程度。

這就是我提出的這份《建設我國高速公路骨架網絡的建議書》的初衷,作為國家的一分子,既然由此思考,應該就要為國獻策。

以上是從區域經濟發展平衡的角度,來說明發展高速公路網絡的必然性,下面談談建設高速公路網絡對于當前一些問題地解決思路。

首先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都還是停留在70年代左右,容納的就業人數數量也基本上維持在那個年代。

但是城市人口卻增加得很快,之前由于上山下鄉運動,暫時緩解了這個問題,但是並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農村經濟並不發達,農田數量也是有限,既無法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又無法真正容納大規模人員的安置,只是權宜之計。

工業發展水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既有需求端的發展制約,又有自身技術水平的制約,注定無法短時間內解決大量的城市勞動力剩余的問題。

隨著農村地區的人口數量的持續增加和耕作效率的提高,到時候農村人口外溢不可避免,農村耕地無法滿足那麼多人的生存需求,到時候需要的就業崗位更多。

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從基礎建設開始,基礎建設可以大規模增加百姓的收入。

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相應的工業產品需求市場增加了,工業產品需求增加了,那麼從事工業化生產的人員數量就會增加。

從這個方面來看,基礎建設是打開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鏈條的一把鑰匙。

既可以加速工業鏈條內的產業發展,還會造成利益外溢,形成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又可以增加大量的人員就業崗位,對于我國內需經濟的發展具有舉重輕重的作用。

這是從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和內需市場發展的角度,來闡述基礎建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當然基礎建設種類很多,包括高速公路建設、高速鐵路建設、房地產建設等等。

但是由于我國目前並不富裕,我個人能力也是有限,只能夠選擇一個影響力大的、能夠解決當前問題的方向優先發展。

所以我認為優先發展基礎建設是第一要務,其中發展交通網絡更是基礎中的基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