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相見歡 第八十三章 卻道中庸好為官

作者︰湛青是條龍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楊熙得了天子下詔親賜的小小官職,便也算月兌了白身,入了官場。以後太學自然是不能再去,須得去學宮除籍,還需拜見自己的業師丹夫子,與他說明此事。

明日楊熙便要去官署報道,他便打算今日將這些事情辦妥。

稟明若虛先生之後,他便出門先去太學,將自己將要出仕為官之事告知文學掾,從那學籍之上除了姓名。同儕听說楊熙得了官身,艷羨者有之,不屑者有之,各種行狀不一而足。只有他的好友岑規、王愈之流,對他才是真心祝賀。

他與幾位好友說笑一會,頗是听了幾句祝福,便又來到丹夫子家中。

丹夫子的日子最近頗不好過。當初在爭嗣一事當中,丹夫子與那御史大夫孔光等人擺明車馬,支持中山王為嗣。可誰知中山王爭嗣失敗,丞相翟方進支持的定陶王成為太子,孔光本人以及他那一黨都遭到翟相清算。天幸翟相莫名其妙暴斃身死,這丹夫子還沒被那清算波及,總算保住了官職。

可誰想到不過幾個月時間,先皇便即駕崩,新皇即位,那些曾經反對過他的臣子自是惶惶不可終日,唯恐哪天大禍臨頭,都是紛紛尋找靠山,謀那保命存身之法。

丹夫子那時收下楊熙為弟子,很大程度上是想要在孔光之外,為自己多留一條後路,只想就算孔光倒台,也還有若虛可以依靠。

看到若虛聖眷隆盛,他甚至起了要將女兒許配給楊熙的想法,多次創造機會,讓這兩人「偶遇」。但不知為何,初時這楊熙對女兒頗有好感,後來卻總是躲躲閃閃,不願和女兒見面,若虛那老兒也沒有向丹家提親的意思,于是只得作罷。

後來形勢變化,新皇即位,這若虛的聖眷突然之間消失無蹤,丹夫子的依靠也變得不那麼保險了。沒奈何,這丹夫子只得另尋法子,以圖自保。

听說楊熙得了天子賜官,丹夫子非常驚訝,心中更是暗暗驚喜,只盼楊熙出任要職,也好有所仰仗。但楊熙說他只是去京兆尹任個小官,丹夫子頓時感到失望至極,只是對他勉勵幾句,便匆匆出門去了。

楊熙看到丹夫子的態度,心中有些失落。他慢慢走出廳堂,知道自己以後再也不會如之前做學子的時候,那樣頻繁地來丹夫子府上了,心中不由得隱隱期待,盼望能夠再踫見丹青小姐,與她說兩句話兒。

庭院寂寂,並無人影,只有院中的花木,不知何時變成了豆蔻、紅芍,獨自開得鮮艷。楊熙知道這廳中之花都是丹小姐親手侍弄,不由得睹物思人,心中又幻出丹小姐的倩影。

但直到他走出丹府,也並沒有看見丹小姐出現,不由得暗暗嘆息,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一夜無話。

第二日一早,楊熙便正衣肅容,來到那尚書官署中听候安排。那尚書署內當值主薄見是楊熙前來,不僅給他取了差引,蓋好印信,還安排了一名員吏陪他同去京兆府履職。

看來雖然楊熙這官職不大,畢竟是天子親賜,尚書署也不敢輕忽視之。

這位員吏名叫王獲,年紀看上去比楊熙稍長,一副精明干練的樣子。他向楊熙一拱手道︰「楊功曹,咱們這便去京兆府吧。」說罷引著他走到城門腳行之處,雇了一輛馬車,與楊熙同乘而去。

這吏員王獲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在尚書官署也已從事數年,兼之口舌便給,不住向這楊熙介紹相關事宜。听他所說,楊熙方知這京兆尹雖治理京畿,但是其府邸卻並不在城內,而是置在長安以東的霸陵縣內,拱衛長安,以示尊攘皇權之意。

「這五官曹掾,又是什麼值司?」楊熙虛心問道。

王獲道︰「五官曹,顧名思義,便是職管京兆府內諸曹的功曹。本來是所有功曹之首,但自孝武皇帝以來,這五官曹便成為一個散職,可以充當任何值司,既能代管賊曹拿賊,又能代管糧曹管糧,所以你的值司,現下還不好說,卻待京兆府分派罷了。」

王獲見楊熙听得認真,不由得又多說了一句︰「楊功曹在京兆府任職,可須記得‘內外有別’四字,方能不出錯漏。」

楊熙奇道︰「何謂‘內外有別’?」

王獲道︰「這京兆尹雖然治所是長安地區,但主要管理長安城外諸縣,無論大小,皆可便宜從事。若是涉及長安城內之事,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輕易決斷。蓋因這長安城內均是達官貴人、皇親國戚,很多事情處理起來,還要听那三軍、少府等官署處斷。」

楊熙點頭道︰「這個我自然省得。」他知道自己要去京兆尹為官,昨夜已將「三輔黃圖」以及京兆尹的區劃等事詳加研究,知道這京兆尹管理長安周邊一十二縣,還要與城內豪強、各部衙門博弈,豈能沒有難處?心中卻是早已有了準備。

王獲道︰「楊功曹剛剛上任,最要緊的是先將治所情況查探清楚,同僚脾性模得透徹,不違逆主官意思,不得罪地方豪強,持以‘中庸’之道,方能確保萬全。」

楊熙知道這些都是金玉良言,不由得連連點頭,但心中不由得疑惑萬分︰「听王兄的意思,做官卻是要以自保為要,但若如此瞻前顧後,又如何能為民做事?」

王獲笑道︰「楊功曹一心為民,是國家之福。但如今官場盤根錯節,您是聖上欽點的功曹,突然插入到那京兆府中,不先中庸自保,談何立足為民?等到您立足已穩,自然可以批亢搗虛,放手施為,掙一個大大的官聲!」

楊熙听這王獲言語不俗,隱隱暗合大漢以王、霸之道立國的意旨,不由得臉現訝色,道︰「王兄此番言語,讓在下受益匪淺!但在下有一事不解,王兄有如此大才,為何只在尚書府中屈居小小吏員?」

王獲不以為忤,道︰「我與足下一般,也曾為太學學生,每日苦學經義,只想著飛黃騰達。但後來听了家嚴教導,只覺自己所思所想太過狹隘,便棄文從政,從小小吏員做起,卻要看看這官場究竟是什麼模樣!」

楊熙心念微動,問道︰「王兄的父親,卻如何稱呼?」

王獲笑道︰「與楊功曹說了,也沒什麼。當朝大司馬便是家嚴,家兄王宇,也曾在我面前提起過楊功曹的名姓。」

楊熙大驚失色,這王獲竟是大司馬王巨君的兒子,好友王宇的弟弟!

想起那位與自己有一面之緣的大司馬王巨君,楊熙仍然忍不住心折于他的氣度、才學和智慧,未想到他身為大司馬,錄尚書事,他的兒子竟然只在尚書府作一名吏員!

不論是那仍在太學讀書的王宇,還是這胸有城壑的王獲,這兄弟二人出自名門,卻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從生員、吏員做起,實在讓楊熙對心生欽佩,更是對那王巨君敬畏有加。

在這多事之秋,朝堂上誰人不提攜自己的子佷,擴大自己的勢力?王巨君出身外戚,卻能有如此家風,更顯出其卓爾不群的風骨,「再世聖人」的稱呼果然不虛。

二人有了這層關系,談笑更見親厚。這王獲家學淵源,又熟諳官場規矩,隨口指點,楊熙都覺如沐春風、受益良多。

說話間馬車已至霸陵縣內,楊熙曾經隨著先生泛舟灞河,也曾遠遠看過縣內景致,端的是良田千頃,阡陌交通,不愧是關中膏腴之地。但如今從陸路看來,卻又有不同,能看見數個閭里遠近高低,田間農人勞作不休,一派繁忙景象。

楊熙初時覺得聖上賜下這官職低微,內心還有些輕視,此刻見到這即將任職的縣里城郭,仍是不免心潮澎湃。

須臾二人順著縣城小路來到城內,城牆皆是土夯而成,比那長安城自是寒酸不少,但城內也能見那宅院鱗次櫛比,雕梁畫棟有之,一庭一院者有之,人聲鼎沸,炊煙裊裊,也是一派繁榮景象。

這霸陵縣是因那孝文皇帝的陵墓所建陵邑而成,當年遷來不少官宦豪富之家,有些富家弟子無所事事,都在街上走馬斗雞,學那游俠氣派,又有那討生活的黎民百姓,往來奔走,不一而足,見到有馬車行來,都是紛紛避讓。

那京兆府便是霸陵縣城中最為氣派的建築,從外到里分為三進,門口有兩座矮矮闕樓,一道石階漸次升高,通往府衙內部。

楊、王二人下了馬車,一同踏上石階,向內走去。

楊熙看著那京兆府門口的立柱之上,懸掛著一個瓦罐,上面落滿了灰塵,不由得奇道︰「這就是缿筒嗎?」

所謂缿筒,是孝昭皇帝時候京兆尹趙廣漢發明的一種器具,掛在官衙門前,無論吏民,若知作奸犯科,以及冤情等事,皆可匿名投書,上報官府,對地方治理很有用處。

王獲點點頭,道︰「看這缿筒模樣,應該是好多年沒有用到過了。現在官府的門檻越來越高,做官者都只為自己著想,誰還去管那民間疾苦?」

楊熙看著京兆府大門和那門前長長台階,笑道︰「這京兆府的門檻也真是夠高的,什麼時候能矮一些才好。」

楊熙話音剛落,突然從後傳來一聲冷哼,一個悶雷也似的聲音響起︰「就算將這官府大門拆了去,又有幾個百姓願意走進去?這些當官的,不去魚肉鄉里、壓榨黎民,就已經算個大大的好官了,誰還指望他們為民做主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