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野生大黃魚的傳奇歷史

作者︰努力大閘蟹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黃花魚是一個擁有鮮美軟女敕肉質的海鮮。

如今市面上所看到的黃花魚幾乎全部都是水產養殖的產品。

有關野生大黃魚的故事,可以說也算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在分布上,大黃魚在整個我國沿海地區都有分布,除此外朝鮮半島和東部、南部,也有著一定數量分布。

可惜的是大黃魚所生活的地區,可以說正靠近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

因而就和生活在這里的所有魚類一樣,環境污染、過度捕撈,如同一把把利刃,把野生大黃魚群摁在水里摩擦。

對于已經處于極危狀態的大黃魚來說,保護卻是非常困難。

在生活習性方面,大黃魚屬于洄游性的半咸淡水魚類。

野生大黃魚的棲息地主要是沿海和河口地區的中底層水域,捕食甲殼類和小型魚類。

黃花魚的這種棲息地分布,可以說非常容易受到沿海污水排放帶來的影響。

同時我國近海地區一直有非常嚴重的過度捕撈現象,所導致的漁業資源匱乏,也讓野生大黃魚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

然而對于野生大黃魚來說,還有一個可能是人類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巨大威脅,那就是人類所產生的聲音。

聲音對野生大黃魚的危害甚至比環境污染還要大。

大黃魚在分類上,屬于石首魚科,這個魚類家族有一大特點,那便是它們的頭部有著用于感知聲音的魚首石。

這一結構雖然對于野外大黃魚發現獵物和躲避敵害,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代,卻又難免讓它們成為人類噪聲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無論是各種船只行駛亦或是近海工程建設帶來的巨大聲響,都會對附近包括大黃魚在內的石首魚科成員帶來極大沖擊,甚至會被直接真暈或震死。

除了環境問題和各種誤捕,大黃魚還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那便是人們的「保護」。

在許多沿海地區為了保證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他們所認為的種群繁衍,將大量養殖的大黃魚野放。

這種行為可以說就和某些群體所謂的功德放生一樣,不僅不會起到保護野外種群的目的,甚至還會給它們帶來巨大的危機。

人工繁殖的大黃魚因為長期近親繁殖,身體普遍出現嚴重的畸形,而且因為數代都在人工繁育的環境下生長,它們的免疫力也要大大低于野外種群。

這些人工繁殖的大黃魚被放歸野外後,它們不僅會對野外大黃魚的基因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而且也會將許多疾病帶給野生種群,因而更進一步的讓野生大黃魚種群出現劣化和基因衰退。

可以說時至今日,雖然人們對環境和動物的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但是大黃魚的野外種群數量,卻依然看不到有效的保護的措施甚至方案。

對大黃魚的保護,就連生物學家也只能祈願這種美麗的魚兒不要從大海中永遠消失,或許會有很多人贊同環境治理,保護環境,但絕對沒多少錢支持海上的噪音治理。

不過,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加強,大黃魚要真正滅絕也不可能,最多也至少野生的大黃魚數量越來越少。

但養殖的大黃魚,跟野生大黃魚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袁枚著名的《隨園食單》中有句論斷,「大抵黃魚亦系濃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他的意思是說黃魚本身就是味厚的魚,不可以用清淡的方法來料理,這里的黃魚,指的就是野生大黃魚。

魚在我國的年菜中有著特別的地位。

所謂無魚不成席,除了年年有余的口彩,魚本身代表了一種珍味。

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遺憾可見,對于非原產地來說,魚是非常難得的一道美食。

我國人工養殖魚的歷史非常悠久。

最早的稻田養魚始于東漢,青魚、草魚、鰱魚、 魚養殖始于唐代。

但進入池塘的四大家魚卻千年不「生孩子」,因為它們千萬年來都是要通過在自然水體中定期洄游才能完成性成熟和產卵繁育。

池塘養魚,歷來要靠在自然環境中捕撈魚苗,產量規模注定有限。

直到1950年代,才陸續實現了技術突破,成功人工繁殖四大家魚的魚苗,人工養殖魚類技術,才實現了質的飛躍。

大黃魚曾經是我國的國民魚,它是海邊人家的家常,還曾經是內地許多城市居民童年的美味記憶。

當年舟山漁場千帆相竟爭捕大黃魚的場面,不知道要比今天紀錄片里表現的查干湖冬捕壯觀多少倍。

對于食客來說,野生大黃魚最大的特征是蒜瓣肉。

蒜瓣肉是對魚的肉質的一種形容。

只有白女敕幾乎無刺,肉塊像蒜瓣一樣完整的魚肉才叫蒜瓣肉。

大黃魚就是蒜瓣肉質的典型代表。

擁有蒜瓣肉的魚屈指可數,像野生大黃魚這樣,擁有絕美蒜瓣肉的魚,簡直就是天賜之物。

在我國的部沿海,尤其江浙地帶,大黃魚早年是當地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擁有歷史悠久傳統漁場的寧波,大黃魚更是地方飲食中的核心角色。

在各種版本稍有差異的寧波十大名菜中,黃魚有關的菜一般要佔到4種,如苔菜拖黃魚、黃魚魚肚、彩 全黃魚、腐皮包黃魚等。

這些名菜今天雖然也有,但卻再也不是昔日里的野生大黃魚了。

我國捕食野生大黃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三千年前的上古時代。

據早期著名地方志,唐代陸廣微所著的《吳地記》記載,闔閭十年(公元前505),浙東沿海已有捕撈大黃魚的活動。

明代《華夷花木鳥獸珍玩》中記載「石首魚,海郡民發巨艘入洋山競取,有潮汛往來,謂之洋山魚。」

不過,真正讓大黃魚的名字,響徹千家萬戶的,並不是這種傳承了數千年的飲食文化,畢竟大黃魚供應到內地的歷史並不長。

大黃魚名字傳遍全國的真正原因,與海邊人家的生活關系密切。

在江浙一帶的老話中,腳踏的三輪貨車叫「黃魚車」,金條也叫黃魚,10兩重一條的叫大黃魚,一兩重一條的叫小黃魚,干活磨洋工的行為被稱為曬鯗,意思是曬大黃魚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