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梨園歌管

人一多,不可控的風險也就相應著多了起來。

內務府檢查起來分外仔細,不但用的是京城中有名的老戲班,更是將梨園中人的個個身份調查了個清清楚楚。

確保沒有問題了才把名單呈上給皇貴妃。

能入梨園的紅角兒,大部分的命運都堪稱坎坷——早年間,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要被環境逼迫著成長。見人陪笑,苦苦掙扎周轉于周圍復雜的環境之中。

為了吃上一碗飽飯,苦練勤磨,渾身被師傅打的沒一塊好皮,好不容易才成了人才。

和梨園人一對比,教坊樂工樂伎的身份就好的多了。

自雍正登基以來,前朝的教坊司已經改名成了和聲署,內里挑選的都是樂戶籍、精工音樂之人。

因為皇上不喜歡人員太過冗雜的班子,所以自從和聲署建立,內里的樂工樂伎們,人數已經去掉了一大半——有一些學藝不精之人,難免這時候就會被淘汰,準備卷鋪蓋回家。

被淘汰的人都由內務府專人過來檢查,據說當時就檢查出了好些個關系戶——放在人群里听不出來,等到拎出來一個一個獨奏考察的時候,才發現演奏水平平庸得很。

這種水平若是在外面,混一碗飯吃倒是很容易,但是若想在宮廷樂坊中留下,就不大說得過去了。

這事兒傳到萬歲那里,胤禛听著不像話,還訓斥了幾句,但畢竟和聲署和朝堂正事相比較起來是小事。

他也就是訓斥幾句,並沒有多加搭理。

因為萬壽節將近,加上剛處理了隆科多,胤禛心情頗好,于是出乎意外的就吩咐了說——讓這些人等過了萬壽節之後再卷鋪蓋。

正好,宮里萬壽節要唱戲台子——戲台子也有好幾處。

皇上和後妃們看的是一處,宗室們看的則是另外幾處。

索性讓這些人統統伴奏去,拿了最後一筆賞銀,也算是恩賜了。

寧櫻還記得當時,听內務府的人對著自己報告這事兒的時候,她心里還嘀咕了幾句︰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南郭先生的故事嗎?

戰國時期,齊宣王愛听吹竽,常用三百樂師合奏,雅樂無雙。

有位大膽的南郭先生听說了齊宣王的癖好,覺得有機可乘,于是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技藝無雙。

齊宣王愛惜音樂人才,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三百人的吹竽隊中。

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並不出聲,只是搖頭晃腦,做出一副忘情投入的模樣。

如此居然也蒙混過關了好幾年。

但是很快,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此人愛听獨奏,要求三百樂師輪流一人一人為他獨奏。

南郭先生一听新君此言,嚇得連夜收拾行李,屁滾尿流地就逃走了。

寧櫻輕輕地搖了搖頭——萬壽節眼看著就在眼前,連皇上都網開一面,不與這些人多加為難,她又何必多事?

「就這麼辦吧。」寧櫻合上了手中的冊本,對著跪在面前的內務府的人就吩咐道。

……

萬壽節近在眼前了。

在這之前一個月的時間之內,寧櫻都在主持張羅著修葺宮里的戲台子——宮里已經有好久沒有好好搭台子唱戲了。

幾處大戲台子周圍都衰敗了。

之前寧櫻主持後宮事務的時候,其實是想過要提議萬歲維護的。

但畢竟國喪三年,難免不合時宜,

天氣雖然冷,宮人們拎著桶,提著刷子,有人扶著木梯子,有人在戲台子二樓上面忙活幫忙。

宮人們明明穿著厚厚的秋衣,因為干活干的熱火朝天,也挽起了袖口。

眼看著戲台子昔日的風采漸漸的顯露了出來。

寧櫻被婷兒扶著,身後跟了一堆太監宮女,她踩在高高的花盆底上,緩緩的各處看著。

所到之處,宮人們趕緊都恭恭敬敬的跪下來給皇貴妃行禮。

圓明園里的戲台子多,功能類型也各不相同,若是粗略的分一下,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最普通的小戲台。

這種戲台子,無論在建築規模還是建築形式上,都和富家大戶的差不多,供平時的年節、初一、十五等日常承應演出用,宮里妃嬪、宗室們都能看。

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是三層大戲台——听著名字也知道這種規格比較隆重,一般是在皇上在場的情況下,給皇上和後妃們看演出,演繹連台大戲。

自然,這種時候皇上能出場,意味著也不是普通日子。

一般都是皇上、皇後的生日、宴請藩王等重大慶賀活動時使用。

另外一種就是帝後、皇貴妃,以及皇上寵愛的阿哥、公主們專用的特殊的小戲台。

因為使用的目標人群很有限,這種小戲台實際上也開的很少——康熙年間,這種戲台子的倒是比如今熱鬧一些,皇上政事疲勞之余,會來這兒看八角鼓、太平歌、雜耍。

這一次萬壽節的戲台子修葺,最主要針對的就是三層大戲台了。

寧櫻被奴才們簇擁著,站在一樓平地微微仰頭向上看︰戲台子有三層,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戲子們若是有扮妖魅神仙的,可以自上而下、跨駝舞馬,又或者演類似八仙慶賀的戲碼,攜帶的道童也可以從天而降。

視覺效果會豐滿很多。

另外,因為這種大戲台子分成了三層,每層都可以容納多人,于是可以三層人扮演多種神仙人物,同時載歌載,表現出宏大的場面。

天上人間,紛紜變化。

寧櫻站在戲台子下面,眼睜睜盯著面前的戲台子看了好久。

她幾乎都快想象出《百老上壽》的精彩場面了。

……

她在這兒忙活萬壽節,胤禛也沒閑著——隆科多之事,一連忙碌了許多天,等到閑下來的時候,他往寧櫻的接秀山房過去,才發現她院里的最後幾株抗寒的花兒也凋謝了。

萬歲過來是事先有人通知過的,寧櫻也好一陣子沒見到他,正是掛念的時候,听說四葫蘆過來了,正好弘晝也過來給額娘請安。

丈夫和兒子都要過來——寧櫻動力滿滿,她一整個下午都鑽在膳房里,親手準備美食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