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東南巡撫官

太子誕下長子,這是天朝的大事。晁美人的行程也改了期。

洗三那日,來的都是皇親,聖上因身體不適,沒有到場,但也送了不少禮物給這位長孫,興慶宮里的鄭太後到了太子府,親手往重孫的身上澆了一瓢水。

若按照前幾位皇帝的慣例不立皇後,兒子們就沒有了嫡庶子的區分,那長幼就佔了很大的分量。

儲君有了繼承人,這讓支持太子的大臣更是松了口氣。皇長孫李佾的到來,讓朝堂上下一片祥和。

晁美人帶著兩位公主去寺院修行祈福的時候,聖上還派了馬公儒到城外送行。

可這時,浙東、浙西送來的貢品卻出了點問題。

鄭顥輕輕松了口氣︰這和前世沒什麼不同,不用找借口了,只要讓太子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

浙東道、浙西道,素來都是天朝最富裕的地方。他們出產的稻米、絲綢,是長安城這個富貴鄉必不可少的用品,更不用說,海外進入天朝的香料等奢侈品,也都是在這里登陸。

由浙東輸入的香料,在長安都有百種之多,這是富貴人享樂的必需品。今年的貢品里,香料徒然減少了一半,絲綢布帛也達不到朝廷要的數量。

太子看著貢品清單,眉心都簇成了「川」字︰

「鄭袛德和蕭寘是怎麼回事?單單管一個貢品都管不好!這個數量,是打發乞兒嗎?」他將浙東、浙西的兩本折子扔到案上。

鄭袛德和蕭寘,分別是浙東、浙西觀察使。兩處沒有外患,並沒有設節度使,只有觀察使管當地經濟,實際上就是負責為長安征收、籌買貢品。

當地的武裝只有由當地人充任的團練使,他們才是真正的地頭蛇,根本沒把這些空降的三品觀察使放在眼里。

前世的這一年,宣州判將因不滿宣歙觀察使廉潔,擋了他們的財路,將觀察使驅逐。這減少的貢品清單,就是朝廷觀察使被地方團練擠軋的結果。

「這兩位大人性格和善,做地方長官,難免有些魄力不足。」

「臣建議,撤銷浙西觀察使,恢復設立鎮海節度使,加強當地的軍事力量。」

大臣們礙于鄭顥的面子,沒有提浙東鄭袛德的處理,只拿蕭寘開刀。鄭顥自然不好說話,甚至到有宰相提議,讓李琢出任鎮海軍節度使,他都一言不發。

太子知道他有話說,散朝的時候,將他留了下來。

「今天在朝堂上批評你父親,讓你不舒服了?」太子淡淡問道。

鄭顥平靜道︰「非也。浙東、浙西確實有問題。去年、今年連續旱災,今年夏季,還有可能出現蝗災,您去年往浙西,不是已經親眼看見了嗎?吾弟鄭奕,去年從浙東回來,也說了他看到的情景。臣,懇請太子,將吾父降職調回。」

太子大驚,不知鄭顥是何意。

「吾父手上無一兵一卒,兢兢業業乘其財用之出入,可地方的團練卻對吾弟說,少管少做,方是保富貴之道。吾父耿直,終將被害而不知。」

若是如此,就算另派其他官員,也于事無補啊。太子沉聲問道︰

「你有何良策?」

「臣願為御史,前往浙東、浙西、宣歙、鄂岳幾處,為太子肅清當地發展財用之阻礙,若是吾父不能勝任,也懇請太子將其調回。」

「鄭袛德在外是三品觀察使相公,回了京城,可就沒有實職給他了。」

「為天朝計,方乃大計。」

李溫沉默片刻,叫來宦官擬太子諭令︰「你回去等消息吧,待我到紫宸殿請旨。委派御史,還要聖人御旨才作數。」

鄭顥忙向太子行禮,又說︰「若是浙西恢復鎮海軍節度使,能否將吾弟鄭奕派去做節度使手下一名推關,為國效力。」

太子哈哈笑道︰「這事八字還沒有一撇,不過本太子記下了。」

「他成日里鬧著要去從軍,我母親說讓我做主我這也是長兄難為啊。」鄭顥一臉無奈,心里卻道︰再等兩月,一撇一捺就全都寫完了。

「哈哈哈確實如此,長兄難為。我那親妹子在身邊的時候,總嫌她各種找事,等她離得遠遠的,又讓你覺得人生少了許多樂趣。」

南五台白雲觀里的李萱兒莫名其妙打了個噴嚏,她揉揉鼻子道︰

「一定是阿兄在說我壞話。」

晁美人穿著一身道袍,臉色顯得比來時更紅潤些,她笑道︰「你阿兄整天忙國事,哪有時間想起你。」

萱兒摟著母親脖子笑著不說話。她讓母親到白雲觀來,還有個不能說出來的原因︰

前世母親與父親同年去世,今生父親雖未再服食丹藥,卻因中毒壞了身體。母親與其留在宮里擔心,還不如遠遠的靜修,對她更有好處。

何況崔公子也跟著來,讓她大大放心。

李雪晴端著一碗藥膳進來,看見李萱兒掛在母親脖子上,便笑道︰

「有母親可以撒嬌就是好,可以永遠長不大,看得人都羨慕了。」

晁美人笑道︰「哪來的永遠?等你們出閣了,個個都要去做掌家主母,」

下面的正在寫,馬上替換︰)

崤函古道的基本走向,若以古陝州城為圓心,向西的路線是新店——靈寶(稠桑驛)——閿鄉——高柏——太要——閿底——潼關,這條路自古至今沒有大的變化。向東的路線有三條︰第一條,叫南崤道,由交口向南,走菜園,過南陵(夏後皋墓)、雁翎關、沿永昌河,到宮前一分為二︰其一,沿永昌河東行,經安國寺出陝縣,過洛寧城村、楊坡、入宜陽三鄉、韓城沿洛河達洛陽;另一條沿太子溝折上硤石,過北陵(即崤山主峰嵌釜山下的文王避風雨台)與北崤道重合。南崤道若以夏後皋墓為證,距今至少有3800年歷史。因開鑿時較早,習慣上稱「周秦古道」。第二條,即北崤道。由陝州古城向東,過磁鐘、張茅,至硤石與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經觀音堂、英豪、澠池、義馬、新安,出漢函古道達洛陽。這條道開通于東漢末年,據記載是當時曹操為了西征方便,加之惡南道險而又遠,才開通的,習慣上又叫「曹魏古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