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章.皆為正義(一).

……

……

晚宴結束之後,朱和堅原本是想要盡快送走全體賓客,自己就可以專注于處理「嘲風」死士的形跡暴露之事了。

然而,待朱和堅好不容易送走了絕大多數賓客,卻發現太子太師王保仁依然坐在原位,絲毫沒有起身離開的意思,一邊慢悠悠的養神品茗,一邊似笑非笑的打量著朱和堅,顯然是想與朱和堅私下談話。

朱和堅不由是眉頭一皺、心中暗惱,只覺得這個老家伙太礙事了。

但下一刻,朱和堅已經再次戴上了謙遜溫雅的面具,快步走到王保仁的面前,關切道︰「老師,時間不早了,雖說已是入夏時節,但還是夜寒露重,您也該返回府邸休息了。」

王保仁則是表情和藹,笑道︰「老夫的身體要比周尚景那個老家伙硬朗多了,並不懼于區區一點風寒,殿下大可不必擔心,反倒是……

今晚這場宴會期間,陸續發生了許多事情……譬如五天之後于夫子廟所舉辦的公開辯論,又或是宋家之人突然受襲死傷慘重……這些變數,皆是讓老夫始料未及,事前沒有收到任何一點消息,南京局勢也必然會隨之發生巨大變化……

所以,老夫現在更想與殿下秉燭夜談,詳細商議南京局勢的後續對策……諸多變數之下,咱們就應該毫無保留、通力合作、隨機應變,否則就無法妥善應對周、趙二黨女干邪後續源源不斷的明謀與算計,殿下你說對不對?」

表態之際,王保仁神色誠懇、笑容可掬,似乎正在全心全意為朱和堅考慮。

但王保仁的一雙老眼觀察打量朱和堅之際,卻是咄咄逼人,明顯是意有所指、暗藏機鋒。

*

朱和堅當然明白王保仁的不滿緣由。

就是因為王保仁突然發現,朱和堅有許多計劃、布置、以及底牌一直瞞著他,顯然是毫無信任。

事實上,朱和堅早就料到了自己的隱瞞做***引致王保仁的強烈不滿、讓雙方心生嫌隙,也早就猜到了王保仁心中不滿之後一定會設法敲打與警告自己。

但朱和堅也是別無選擇。

在目前局勢之下,他根本就不可能信任王保仁。

這不僅是因為朱和堅的本性多疑,更是因為——在太子朱和堉正式遭到廢黜之前,在朱和堅正式接任儲位之前,在這場換儲風波蓋棺定論之前,朱和堅與王保仁的地位是完全不對等的。

簡而言之,只要條件合適,王保仁隨時都可以拋棄朱和堅、轉投朱和堉,但朱和堅卻沒有任何手段可以反制王保仁。

對于王保仁而言,究竟誰是太子儲君並無所謂,朱和堅與朱和堉並沒有太大區別,短時間內皆是不會影響到他太子太師的位置,重點是誰成為太子儲君之後可以幫助他獲取更多好處,增加他入閣輔政、執宰天下的機會。

這般情況下,朱和堅自然是要有所保留,不敢向王保仁泄露更多機密。

王保仁的眼光智慧固然是不及周尚景,但也是出類拔萃,他知曉了朱和堅的更多計劃之後,很容易就可以推斷出朱和堅的各項機密與把柄。

再然後,待王保仁模清了朱和堅的真正底細、獲取了朱和堅的把柄機密,就極有可能會進一步發覺——自己接下來的最佳選擇,乃是立即拋棄朱和堅、轉而支持朱和堉,把朱和堅的各項把柄與機密盡數稟報于德慶皇帝,讓朱和堅迅速失去聖卷,協助朱和堉穩固儲位。

畢竟,相較于朱和堅的激進與陰毒,朱和堉明顯更容易操縱、做事也更有底線,王保仁選擇支持朱和堉也更容易獲得善終;

最重要的是,朱和堉的儲君位置如今已是及及可危,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廢黜,而朱和堅則是接替儲君之位的第一人選,所以

王保仁支持朱和堅只是錦上添花罷了,而支持朱和堉、協助朱和堉扭轉局勢卻絕對是雪中送炭,所造成的影響可謂是不可同日而語,最終獲益也是雲泥之別。

王保仁乃是一個純粹的實用主義者與利己主義者,當他分析利弊之後,認為自己拋棄朱和堅、轉而支持朱和堉可以收獲更多好處,那他就一定會迅速反水,絕對不會顧念兩人之間短短幾天的師生情誼。

而此時此刻,朱和堅並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與報復王保仁的反水背叛。

這般情況下,朱和堅自然是不可能把向王保仁全盤托出自己的所有計劃,更不允許讓王保仁察覺到任何反水機會。

除非王保仁像是呂德一般,向朱和堅拱手交出自己的身家性命,讓朱和堅擁有反制手段,否則朱和堅就絕不可能輕易信任王保仁。

但王保仁這樣的官場老狐狸,又豈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拱手送給朱和堅?他同樣在暗中提防著這位殿下。

所以,這師生二人的貌合神離、各懷鬼胎,必然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雙方利益徹底綁定之後,才有可能毫無嫌隙、齊心協力。

朱和堅與王保仁皆是非常清楚這一點。

但此時此刻,王保仁已經發現了朱和堅私下里有許多計劃瞞著自己,譬如是五天之後夫子廟的那場公開辯論,又譬如是殺死宋家僕從的那伙神秘人馬的具體來歷,王保仁竟是事先毫不知情,這讓他不由是大為光火。

從表面上來看,朱和堅剛剛才拜了王保仁為師,表面上也是政治同盟,竟然有大量計劃瞞著王保仁,也確實不佔道理,所以朱和堅必須給王保仁一個解釋。

這一關並不好過,稍有不慎就會讓朱和堅與王保仁離心離德。

一旦是失去了王保仁的支持與協助,朱和堅就更難應付周、趙二黨的後續攻勢,說不定就要滿盤皆輸。

但幸好,朱和堅也早就準備好了應付王保仁的手段。

*

此時,听到王保仁的意有所指之後,朱和堅當即是面現猶豫,似乎是依然不願意向王保仁坦白一切。

王保仁見狀之後,倒也沒有表現出更多惱態,依然是笑吟吟的滿是善意,道︰「若是殿下不願明說,那也就罷了,老夫知道殿下必然是有自己的難處與考量,但……如今南京局勢異常復雜,若是老夫完全不知曉殿下的後續計劃,恐怕就會無法默契配合,說不定還會無意間幫倒忙、扯後腿,最終也很可能會壞了殿下的全盤大計,讓周、趙二黨女干邪得逞女干計,那就不好了……」

這一番話,已是隱含威脅之意。

但朱和堅依然是面現猶豫,似乎還是不願意坦白交代自己的所有機密。

王保仁終于是眉頭一皺,又緩緩道︰「還有一件事情……老夫受陛下看重,被委任為太子太師,不僅有教導儲君之責,對于太子廢立之事也有表態之權……而最近這段時間,朝野各方風起雲涌,不僅是南京局勢詭譎,京城那邊亦是亂成了一團……

首先是袞袞諸公們為了趙俊臣遼東之行的功過賞罰而爭議不休;然後是陛下的幾項旨意遭到了吏部尚書宋啟文的堅決反對,相互間爭鋒相對不斷;而最重要的事情,則是太子遭到陛下軟禁,儲君廢立之事也正式提上議程……

就在三天之前,老夫收到陛下的一封密旨,不僅是向老夫詢問南京局勢的變化詳情,也向老夫詢問了儲君廢立之事的意見……譬如是現今這位太子殿下是否應該廢黜、又譬如諸位皇子與藩王的品性與能力,還有就是七皇子殿下在南京境內的具體表現……」

說到這里,王保仁表情猶豫,似是深為苦惱︰「老夫收到密旨之後,就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也擔心自己的意見有錯漏與偏頗之處、誤導了陛下

的判斷,所以就遲遲不敢回稟陛下……卻不知,七皇子殿下認為,老夫應該如何回稟陛下最為合適?」

王保仁的這一番表態,所隱含的威脅之意更重,意思是如果朱和堅不願意向自己坦白底牌與隱秘,自己不僅會「無意間」破壞朱和堅的南京布局,更還會改變立場、不再支持朱和堅接任儲君之位。

朱和堅並不擔心王保仁的這些威脅。

在朱和堅看來,儲君廢立之事大勢已成,王保仁的意見根本無法影響最終結果,德慶皇帝向王保仁詢問意見也只是出于慣例罷了,以德慶皇帝的性格,實際上並不會真的在乎王保仁的意見。

更何況,並不是只有王保仁與德慶皇帝保持著聯系,朱和堅也經常收到德慶皇帝的密旨、向德慶皇帝呈送密疏,並不懼于王保仁向德慶皇帝說自己的壞話。

至于南京局勢,則是過于復雜詭譎,各方勢力皆有不同算計,變數更是層出不窮,所以別說是王保仁了,只怕是就連周尚景也難以洞悉全局,而且朱和堅又向王保仁隱瞞了自己的核心計劃,這般情況下王保仁就算是想要拖後腿、幫倒忙,大概率也是無從下手。

不過,朱和堅依然把王保仁視為一個可以利用的助力,未來還有許多事情需要王保仁出力協助,待雙方利益綁定之後也有機會變成真正的政治同盟,所以朱和堅也不願意與王保仁交惡。

當然,出于各種考量,朱和堅依然不打算向王保仁全盤托出自己的所有計劃。

這樣一來,不僅要繼續向王保仁隱瞞自己的真實計劃,又要妥善應付王保仁的糾纏與追問,還要平息王保仁的心中不滿……應該如何做?

答桉很簡單,那就是讓王保仁主動放棄追根問底、探究真相。

而想讓王保仁主動放棄追根問底、探究真相,其實也不是一件難事。

王保仁乃是一個官場老手,他必然是明顯一個道理——難得湖涂。

有些時候,知曉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

有些事情,也是內情知曉越少越好;

有些情況,懵懂無知反而是對自己的最佳保護。

于是,在王保仁的審視之下,朱和堅猶豫良久之後,終于是再次開口,卻又話鋒一轉︰「老師,您如何看待「不擇手段」這個四字?若是為了朝廷社稷、若是想要天下行善、若是別無選擇,行事之際是否可以不擇手段?」

王保仁老眼一眯︰「世間諸事之運轉,皆有規矩與慣例,而這些規矩與慣例之形成,乃是兼顧了各方各界的利益考量……而所謂「不折手段」,實際上就是做事之際壞了規矩、違了慣例,也就損害了各方各界的長期利益、不利于全局之穩定,所以……一旦是行事之際不折手段被外界發現,就必然會遭到各方各界之忌憚與反彈。」

王保仁的這般回答很有趣,只是說被發現之後「會遭到各方各界之忌憚與反彈」,卻沒有明確反對。

朱和堅自然是明白王保仁的真正態度,嘆息搖頭之後,話題也是越扯越遠,又問道︰「學生再問老師,您認為……大明江山還能存續多久?」

王保仁面色一變,只覺得這個問題過于敏感。

關于這種敏感問題,最佳答桉就是說一番冠冕堂皇的廢話。

廢話之所以是廢話,就是因為它絕對正確,沒有任何價值,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只要君王賢明、臣子忠良、百姓們安守本分,那自然是……」

朱和堅並不意外王保仁說出這一番廢話回應自己,但他此刻急著趕走王保仁,卻沒耐心繼續听下去,就直接揮手打斷了王保仁的說法,冷笑著說出了自己的結論︰「在學生看來,若是我朝之糜爛現狀持續下去、卻遲遲不做改善,很快就會面臨江山覆

滅之憂!」

王保仁又是表情微變,連連搖頭︰「殿下這般想法,只怕是忌人憂天了吧?據老夫所知,我大明近年來中興之勢已成,不僅是對外戰事連戰連捷、開疆擴土,朝廷財政也是逐漸改善,陛下更是英明神武,近年來不斷革新政務,皆是直指要害,唯一值得擔憂的地方,就是中樞政局變動頻頻,但只要陛下依然在位,也足以穩住局面……」

朱和堅依然是冷笑不斷,終于是徹底展現了自己的鋒芒與真實想法︰「老師您是洞悉朝野的智者,又何必揣著明白裝湖涂?千余年來,無論唐宋元明,歷朝歷代之興盛衰敗,關鍵為何?就是一個字,糧!而糧之根本,則在于百姓所耕種的田地!只要百姓還有田地可耕種,朝廷就可以征得糧稅,反之若是百姓再無田地可耕,那朝廷就無法征收糧稅,沒有糧稅就無法維穩各方,到時候不僅百姓會造反,軍隊也會造反!」

「糧、田、稅……」王保仁搖了搖頭︰「听說趙閣臣在中樞主持財政之際,表態之際就總是繞不開這三個字,看來殿下與趙閣臣頗是志同道合啊!」

朱和堅立刻搖頭,道︰「老師錯了!學生與那位趙閣臣的看法,完全是南轅北轍!在學生看來,那位趙閣臣看似是財政好手,但實際上他就是一個表湖匠罷了,不僅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許多時候更是以鴆止渴,只是為了渡過眼前之難關,就不惜掏空大明的家底、動搖江山之根基!所以,學生若是將來有機會繼承大位,就一定會立刻廢止他的各項改革!」

王保仁發現自己竟是完全搞不懂朱和堅的真實想法,不由追問道︰「哦?為何這樣說?」

朱和堅冷聲道︰「在學生看來,田糧之事不僅是關系著江山之穩固,也關系著權力之分配,若是追根朔源的話,誰掌握了最多的田糧,誰就掌握了最多的權力!哪怕是皇帝,若是手中無糧供養軍隊,軍隊就要滋生異心,若是軍隊有了異心,百官的忠心也就無從談起……這種情況若是持續下去,皇帝也就只是空剩一個名位罷了!江山穩固更是空談!

但老師您仔細想想,那位趙閣臣的幾項政策……商稅改革、川鹽開發、還有新農政,實質為何?實際上就是在暗中協助縉紳們不斷擴張勢力權力,商稅改革實際上就是賜予了縉紳們免交大部分稅賦的特權,川鹽開發其實就是把川鹽這個財源全部交給了晉商,至于新農政,最終效果是否可以達城預期暫且不提,但按照趙閣臣新農政,百姓們種植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之後,皆是交由民間商行統一收購,百姓們的糧稅則是換成了銀稅……

鑒于大環境如此,

簡而言之,就是會讓各地縉紳的財力大漲,國庫看似增加了許多稅銀,但征收的糧食則是越來越少,而縉紳們財力大漲之後,又會一窩蜂的爭相兼並土地,然後就會讓朝廷的糧稅收入進一步減少……而朝廷所掌控的糧食越來越少,就意味著權力越來越小……長此以往,又會如何?」

听到朱和堅的這一番言論,王保仁是真的心中震驚了。

並不是因為朱和堅的「危言聳听」,而是因為朱和堅對于權力的深刻理解。

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掌握了權力——在王保仁看來,這個觀點略顯偏激,並不適用于所有情況,但確實有其道理。

只是王保仁依然想不明白,朱和堅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

在王保仁的疑惑目光注視下,朱和堅則是表情堅定,又說道︰「不過,趙俊臣確實是眼光敏銳,他終究是洞悉了朝廷的糧荒困局,不似大多數官員一般毫無警惕!只可惜,學生剛才也說過了,他的解決之策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甚至是飲鴆止渴、殺雞取卵,若不是目光短淺,那就是包藏禍心!

在學生看來,想要徹底解決我朝的糧荒困局,就要從根本之處下手,大明疆土看似遼闊,但終究有極限,境內可耕田地也是數量有限!餅就這麼大,卻要首先分配給藩王們很大一部分,然後又要分配給縉紳很大一部分,接著又要分配給各大軍鎮一部分,但無論藩王、縉紳、還是軍鎮,皆是擁有減稅特權,還有能力隱瞞真實田產數量,所以這些田地分配出去之後,並不能征收多少糧稅,尋常百姓倒是可以征收糧稅,但他們的田地則是越來越少!

這般情況下,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困境,那就只有一種辦法,也就是直接改變朝野各方的利益分配,減少藩王、縉紳、以及軍鎮所掌握的耕田,讓尋常百姓得到更多田地,然後朝廷才可以擁有更多糧稅,有了更多糧稅就更容易穩定朝野,也才可以保證江山之長久傳承!」

聞言之後,王保仁愈發是心中震驚了。

此前與周尚景接觸之後,周尚景就曾向王保仁仔細講過朱和堅的可怕之處。

按照周尚景的說法,朱和堅此人天資極高,在前任太子太師何明傳授太子朱和堉帝王心術之際,他僅僅是旁听了極少一部分,就可以舉一反三、自行領悟,即便是所學不全,也依然不可小覷。

但王保仁依然是萬萬沒有想到,朱和堅竟然可以通過帝王心術、權力運轉的角度,推演出「耕者有其田」的道理。

「耕者有其田」這個道理,其實任誰都知道,儒生們更是時不時就會高喊這個口號,但在絕大多數人眼中,也僅僅是一個道理、一個口號罷了,人們只是從道義、憫農、防止流民作亂等等方面進行解析。

朱和堅這個時候也說出了「耕者有其田」的道理,但他的分析視角則是截然不同,表面上看似結論相同,但思維內核則是截然相反。

朱和堅的想法是——把更多耕田交給尋常百姓,就可以讓朝廷征收更多糧稅,朝廷有了更多糧稅之後,就可以保證軍隊忠心,而保證了軍隊的全力支持之後,就可以保證百官不敢對皇帝陽奉陰違,然後就可以讓皇帝掌握更多權力!

所以,朱和堅想把更多耕田交給尋常百姓,並不是因為他憐憫農戶、愛惜百姓,而是為了讓皇帝進一步集權!

從某方面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極其危險的,也是極其偏激的。

更何況,朱和堅還隱瞞了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他登基集權之後,究竟想要利用這些權力做什麼事情。

王保仁沉吟片刻之後,終于開始從內心深處平視眼前這位剛剛走到台前不久的皇子,又一次追問道︰「在老夫看來,殿下這一番言論,存在大量偏頗之處,但老夫並不想與殿下辯經,老夫只是想知道,殿下為何要突然說出這番言論?」

朱和堅之所以說出這些言論,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要讓自己站在道義高位上,讓自己的後續說法可以更具有說服力。

若是王保仁把朱和堅的這一番言論寫到密疏之內呈送給德慶皇帝,那就更好了——以德慶皇帝的心性,必然是對朱和堅的這些言論深為贊同,也會更加看重朱和堅,更多容忍朱和堅在南京期間的某些做法、以及某些「失誤」。

當然,朱和堅表面上依然是充滿了堅定,似乎是堅信自己的正確,緩緩道︰「南京城的目前局勢,不僅是復雜詭譎,更是敵強我弱!學生雖然有老師相助,也得到了南京鎮守太監的支持,但相較于周、趙二黨依然是處于劣勢!

以老師的目光如炬,自然是明白周、趙二黨的最終意圖!他們就是不想讓學生順利接替儲位,就算是學生最終接替了儲位,他們也會利用南京這一局讓學生威信掃地、風評受損、飽受各方質疑!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削弱皇權、助長臣權與縉紳之勢力影響!

而學生的真實想法

,剛才已經對老師坦然相告,那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我朝之困境,重新分配大明境內之耕田!為了實現這般意圖,學生就絕不能在聲譽受損、威望不足的情況下成為儲君太子!將來想要重新分配大明境內之耕田,需要同時壓制各地的藩王、縉紳、與軍鎮,所以學生必須要保證自己的風評與威望不受絲毫影響!

但在周、趙二黨的布局算計之下,這般目標極難實現,勝算極低……所以,行非常之事,就要有非常之手段,為了江山之穩固與長久,學生只能是甘冒風險、不折手段!」

說到這里,卻換成了朱和堅目光炯炯的審視著王保仁,問道︰「學生明白,老師您于今晚這場夜宴期間,發現學生有許多事情瞞著您,當然是心中不滿,實際上學生也是心中有愧……但若是老師您願意認同學生的心中志向,那學生也願意把自己的全部計劃向您全盤托出,讓老師您能與學生共同承擔所有風險!」

繞了一個大圈子,朱和堅終于是圖窮匕見、反客為主。

王保仁也完全听懂了朱和堅的言下之意。

簡而言之,朱和堅坦然承認了自己這段時間陸續做了許多不能見光之事,卻又為自己不折手段的做法尋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讓自己站在了道義制高點上,好似他的所作所為皆是為國為民一般。

與此同時,朱和堅又暗示,自己所做的種種不能見光之事皆是關系重大、後果嚴重,若是向王保仁全盤托出,就等于是讓王保仁也承擔了干系。

這般情況下,王保仁只剩下三個選擇,或是知情不報、或是出力協助、再或是曝光真相。

而這三個選項,對于王保仁而言皆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後續隱患無數。

按照朱和堅的說法,就是要「共同承擔風險」。

所以,王保仁的最佳選擇,就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不再追問朱和堅的機密計劃,假裝自己完全沒有察覺到朱和堅私下里的不折手段。

這樣一來,待朱和堅未來計劃成功之後,他還有機會坐收漁利,若是朱和堅後續計劃失敗,他也可以完全撇清自身關系。

……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