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深情 三十四、

作者︰賊道三痴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

操之沒有想到謝道會再次來到陳家塢,看著謝道冠、身著大袖襦袍,敷粉妝扮的模樣,忽然覺得心痛,只叫得一聲︰「又見到英台兄了。」就覺得喉嚨干澀,不知該說什麼,扶著欄桿沒想到下去相迎。

男裝飄逸的謝道抬起頭,細長嫵媚的眸子眯起來,看到陳操之有些驚喜、有些難受的表情,心里無端的一喜,梨渦乍現即隱,用鼻音濃重的洛陽腔說道︰「子重,我將遠行,特來拜見陳伯母。」

謝玄與徐邈從書房里出來,謝玄叫了一聲︰「阿兄來了。」聲音有些無奈。

徐邈卻是純粹友情的喜悅︰「英台兄,吳郡一別,弟甚是想念。」與陳操之急急下樓相迎去了。

謝玄听了徐邈的話,苦笑搖頭,沒有跟著下去,居高臨下看著阿姊謝道,問︰「阿兄,船到錢唐了嗎,我們何時動身?」

謝道也昂首著這個一母同胞的弟弟,眼神帶著戲謔和孤傲,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說道︰「三艘大船俱泊在楓林渡口,我已稟知三叔母,我們明日再啟程。」

謝玄驚問︰「——兄要在陳家塢夜?」

謝道不理弟弟謝玄,神色一肅,恭恭敬敬作揖道︰「上虞祝英台,拜見陳伯母。」

陳母李氏由小嬋和英攙著出現在二樓樓廊上,兩個祝郎君,陳母李氏更喜歡這個做兄長的祝郎君得更親近,熱情招呼道︰「祝郎君,怎麼未隨令弟一道來,老婦可惦記著你呢。」

謝眉毛蹙起,她上次是端午節前,距今不到五個月,陳母李氏就明顯衰老了許多,臉有些浮腫,白發干枯無光澤,雖然慈祥的笑容依舊看上去總給人哀婉蒼涼之感——

陳操之與徐邈來到樓下揖見禮。道與陳操之相互打量。都覺得對方清瘦了一些。陳操之地身量更了。比身高七尺一寸地謝道約高出近三寸如玉樹臨風。風采照人。

顧愷之方才忙于作畫時:來站在謝玄身邊朝下拱手道︰「晉陵顧愷之。見過英台兄。」

在吳郡時。謝道就多次听陳操之、徐邈、劉尚值說起這個顧愷之。這次陳操之派來震送信到東山。也說了顧愷之到來之事。拱手道︰「久仰絕顧公子地大名會幸會。」

顧愷之喜道︰「英台兄也知我三絕之名。哈哈听子重說地吧。」

謝道隨陳操之上到二樓拜見陳母李氏。說明日便要舉家遷往建康後回上虞地日子少了。

陳母李氏惋惜道︰「我家六丑友不多。同縣地只有劉尚值劉郎君還有丁氏地郎君。顧郎君與徐郎君明年要遠赴荊州。以後相見也難。只有祝氏兩位郎君近一些。沒想到祝郎君也要去建康。我家丑兒孤單了。」

謝道含笑看了陳操之一眼,說道︰「陳伯母放心,子重如今才名遠揚,連棲光寺的支度大師都對子重甚是贊賞,高隱戴安道先生也親來陳家塢听子重的曲子,以後家塢車馬喧騰、門庭若市,陳伯母要嫌嘈雜了。」

陳母李氏歡喜道︰「老婦愛熱鬧,就怕冷清。」

這時正是午飯時間,謝道與陳操之等人共進午餐,每人面前一條小案,一個長方木制食盤,肉蔬米飯若干。

謝玄覷空問謝道︰「阿姊,三叔母真的同意你在陳家塢歇夜?」

謝道瞪眼道︰「這有什麼不同意的,你都在這里好幾夜了,歇一夜何妨!」

謝玄無語了,他幾個叔父還有從兄弟姐妹,都說道象三叔父(謝安)之劉氏,不拘俗禮、特立獨行,三叔母劉氏是大名士沛國劉之妹,也很有名士風範,三叔父頗有些懼內,不敢納妾,諸子佷以「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諷之,三叔母劉氏因問︰「此詩何人所作耶?」答曰︰「周公。」三叔母道︰「周公男子爾,若使周姥撰詩,當無此也。」眾子佷絕倒,謝安亦不言納妾之事,所謂攜妓游東山,也只是絲竹歌舞而已——

謝玄心道︰「諸子佷後輩,三叔母最愛阿姊謝道,上回赴吳郡游學,若不是三叔母支持,阿姊也去不成,所以說阿姊說三叔母同意她在陳家塢歇夜應該不是虛言。」

用罷午飯,謝道隨陳操之入書房坐定,謝道說道︰「我原以為子重會去建康,但今日見了陳伯母,就知道子重是不會去了。」

謝道是知心人啊,陳操之既感動又憂慮,說道︰「英台兄看出我母親衰老了許多是嗎,我常在母親左右,感覺倒不是很明顯。」

謝道趕緊道︰「陳伯母精神氣色都還好啊,我是說子重孝順母親,不肯遠行的。」

顧愷之、徐邈都已知道陳操之為了母親放棄去建康參加十八州大中正考核

的大好機會,雖然為好友惋惜,但都贊賞陳操之,~行由衷敬佩。

謝道提議眾人一起登九曜山,這秋末冬初的九曜山又與謝道上回見到的盛夏時節大不一樣,因對陳操之道︰「九曜山的深邃秀美也如某些人,以為已經了解了他、一覽無余了,但再次見到,還是讓人眼前一亮,有驚喜和新鮮——」

陳操之微笑道︰「英台兄這是自夸呢。」

謝道道︰「是說你。」眼楮不看陳操之,望著別處。

眾人立在九曜山頂峰,天清氣朗,遠處的西湖似乎浩渺了許多,遠水接天,山如螺髻。

謝道與陳操、顧愷之相約各畫一幅錢唐山水長卷,顧愷之道︰「沒有數月時間畫不好明年就要去州,畫好了你們也看不到。」

謝道道︰「畫好了就行,不沒有再相逢的機會。」

……

夜里陳操之母吹曲時,謝道也到陳母李氏房中,靜靜地看陳操之吹簫的樣子,雁魚燈光影明暗,陳操之面部輪廓線條完美,微微嘬起的嘴唇湊在洞簫吹口上,面部表情與姿勢凝固成美的雕塑——

謝道看得入迷、听得醉,待陳操之吹罷便對陳母李氏道︰「陳伯母輩要求你老人家一件事——」

陳李氏笑道︰「祝郎君有什麼事盡管說,老婦無人不允。」

謝道道︰「晚輩明日一早便要離開里,但心里還是很與子重多聚一會,所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晚輩想與子重作長夜之談陳伯母許。」

陳母李氏看了兒子一眼,微道︰「本來老婦是不許他熬夜的郎君難得來,明日又要遠行,更不知何日再能相見,老婦就準了,今夜我兒就是祝郎君的了,奉陪到底。」

陳母李氏這無心之語讓謝道臉一紅好粉敷得厚,又是在燈下然的話一邊的~都要看出這個祝郎君神情有異了。

顧愷之听說今夜要徹夜清談、吟詩、圍棋,大喜些日子他都是與陳操之一般作息,精神養得很足唐山水也讓他吟得幾十首新詩,急欲吟詠,顧愷之詩才敏捷,喜口佔,卻從不把詩記錄在紙上,他的詩全保存在腦子里,好在他經常有徹夜吟詩的機會,等溫習一遍,不至于忘記。

徐邈也是興致盎然,這些日子他也常與陳操之辯難,但總找不到當日獅子山下草堂與祝氏兄弟辯難的那種針鋒相對、被逼得面紅耳赤的感覺,心思要逼,每次徐邈受逼之後,回去苦讀、苦,對先前所辯之題理解就透徹了。

今夜辯難依舊是徐邈和陳操之為一方,謝道與謝玄為另一方,顧愷之是听客,辯題是《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個辯題徐邈曾用來考過劉尚值,當時是陳操之代答的,而今夜的辯難則要深入得多。

徐邈首先引用《呂氏春秋》來立論︰「——聖人相諭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故勝書能以不言說,周公旦能以不言听,言無言,至為無為。」

謝道心思敏捷,立即道︰「非也,呂不韋之‘不言’乃是可言而不必言、老子之‘不言’乃欲言而不能言,一則無須乎有言、一則不可得而言,此中差異明顯。」

數月不見,這個祝英台思致愈發敏銳了,一下子就辯析出其中微小的差異,徐邈一開場就落了下風,眼望陳操之,讓陳操之頂上,他先思索一會。

陳操便引用《莊子》的「知北游」、「徐無鬼」來支持徐邈之論,謝道與謝玄引經據典反駁,雙方辯論甚是激烈,妙語如珠,一邊的顧愷之听得眉飛色舞,如此高水平的辯難,即便大司徒司馬昱府上也是難得一見的吧,辯難要有勢均力敵的對手,不然的話一方三言兩語把另一方駁倒,也就顯不出精彩。

晉人清談也不是全無益處,晉人好思辯,相互辯難有益于學術交流,魏晉哲學是繼春秋百家爭鳴之後的又一高峰,但清談發展到極端,只務清淡,不理世務,那就難免有清談誤國之毀了。

這場辯難以陳操之、徐邈方落敗告終,徐邈起先引的《呂氏春秋》有破綻,被謝道揪住,雖然陳操之幾番反擊,卻還是無法挽回、無法自圓其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