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鄭和的堅持

作者︰唐家太公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鄭和望著面前慷慨陳詞的夏原吉,不禁沉默了。

夏原吉看起來有些醉了,他所說的好像只是一些醉話。

或許他又並沒有醉,只不過是借著酒意說出一些隱藏在心底的大實話。

然而鄭和知道,他所說的這些,全都是他的真心話。

不單單是夏原吉,恐怕朝中大多數的大臣們全都是抱著這樣相同的想法。

他們沒有一點私心,完全是為國為民計,為了江山社稷,他們並沒有錯。

然而鄭和對于他們的意見卻並不敢苟同,對此他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

這些大人們雖然是為國為民,是為了江山社稷,然而他們的眼界畢竟太狹窄了一些。

他們都高高在上,穩坐在京城朝堂之中,他們沒有到過大海之上,沒有看到過那蒼茫茫一片,看上去無邊無際的壯闊景象。

只有在大海之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的渺小,生命的虛無,還有世界的浩瀚。

對于夏原吉這樣的大臣們而言,眼前的大明王朝的疆域,已經是他們所能認知的最為廣闊的天下了,然而對于鄭和而言,卻並不是這樣。

雖然就目前而言,遠航所至的這些遠洋諸國都還十分弱小,弱小到完全對于大明構不成威脅,甚至于令這些大人們不值一哂,可是再遠一些呢?

在這浩瀚無際的大洋的對岸,是否還有著其他更為廣闊的土地?是否還有著別的人民?是否還存在著一個強大到足以對大明王朝構成威脅,甚至于超過大明王朝的國度?

即便是現在沒有,十年二十年之後呢?一百年之後呢?誰能保證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鄭和不知道。

只不過隨著他的航行越遠,他看到的不同的土地和人民越多,這樣的想法就越發突兀的出現在他的腦海之中。

這些看起來現在還很弱小的國度,它們有著各異的風土人情,有著各自不同的富饒特產,一旦它們發現了自身的優勢,勵精圖治,蓬勃發展起來,假以時日,成為大明王朝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這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會不會在遙遠大洋的彼岸,已經有了這樣的國度了?

鄭和有了這樣的擔心。

所以如今的大明王朝,決不能因為眼前的一點困難或者滿足于眼下所知的安定環境,就盲目的終止遠航計劃。

相反的,我們應該更加大力的發展這一計劃,努力的去了解我們的周邊,了解大洋的彼岸,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我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帝業永祚。

然而這一切,他的這所有的擔心憂慮,卻根本沒有辦法對面前的夏原吉,或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們,甚至是皇上本人講出來。

一旦講出來的話,會被他們譏笑為杞人憂天的吧?

人總是這樣,對于自己所未知的東西,本能的會產生一種懷疑和排斥,甚至是畏懼的心理。

在鄭和眼中,夏原吉這樣的大臣們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嘰嘰喳喳頭頭是道的論述著這井底的巴掌大的地方是如何的美好,卻全然不知這井外的天地會有多麼廣闊和壯麗。

然而鄭和卻沒法告訴他們這一切,只因他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他也不能也沒有資格去嘲笑和藐視他們,因為他自己也不過只是一只扒著井口望了一眼外面的青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因而他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的繼續推進這遠航的計劃,用事實來告訴其他人,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用實際行動來消弭那些,將來可能威脅到大明王朝天下的隱患。

而這首當其沖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搞定面前這位手握著朝廷錢袋子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大人。

在見到夏原吉之前,鄭和絕沒有想到這個整天埋首于公務與賬本之中的書呆子,對于如今大明天下的局勢,竟然會有著如此精闢入微的理解和分析,也沒有想到他對于遠航計劃的反對會是如此的堅決。

很明顯,他已經仔細的看過了自己關于這一次遠航經過相關的奏折,這當然是皇上特許他看的,他也從中得出了結論,遠洋周邊的諸國對于大明王朝毫無威脅,因而如此耗費巨資的遠航計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看起來,自己想要通過這次遠航一路之上的見聞來說服他的打算,現在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那麼就不得不換一種方法來勸服這位固執的夏大人了,雖然這是鄭和最不願意采用的一種方法。

他微笑著起身為夏原吉滿滿斟上了一杯酒,說道︰「想不到夏大人對于眼下的時局和各地的災民竟然如此掛懷,分析得鞭闢入里,條條分明,實在是讓鄭某佩服不已。」

夏原吉舉杯一飲而盡,一副醉眼朦朧的樣子望著他,對于他這些拍馬屁的話似乎聞而未覺。

鄭和慢悠悠的坐回了椅子里,拖長了聲調幽幽的說道︰「只不過說到,于國何益,于民何益,夏大人你以為你真的懂皇上的心思嗎?」

夏原吉愣了一下,眼中的醉意稍減,望著鄭和等著他的下文。

鄭和臉上展現出了一抹莫測高深的笑容,緩緩說道︰「你以為,皇上力排眾議,不惜耗費重金也要堅決推行這遠航計劃,真的只是為了那些莫須有的傳聞,什麼建文帝其實還未死,而是遠遁海外,伺機而起這樣的無稽之談?你真的相信?」

此言一出,夏原吉臉色大變。

自從朱棣登基以來,對于建文帝自焚而死一事便向來是諱莫如深的。

他甚至于改掉了史書記載之中「建文」的年號,下令建文年依舊使用太祖皇帝的「洪武」年號,似乎是想以此抹去朱允炆在位留下的痕跡,借以證明自己承繼大統的合法性。

而對于民間,尤其是朝中大臣們,更是嚴禁談論甚至于提起「建文」二字,一旦為人偵知上告,那便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鄭和與自己素來並無交情,如今卻對自己坦然講出了「建文帝」三字,雖說此時並無旁人在場,卻也令夏原吉大吃了一驚,也對于他對自己的信任而心生感激。

半晌,他才輕聲問道︰「若非為此緣故,那卻又是為何?」

鄭和搖了搖頭,說道︰「皇上行事,素來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心思,豈是你我這樣的臣子能夠看明白的?」

他慢慢的端起了面前的酒杯,輕嘆道︰「就如同這杯中之酒,入口之前,除了斟滿它的人以外,誰又能事先知道其中裝盛的是瓊漿,還是苦酒?」

他舉起杯一飲而盡,說道︰「然而我們做臣子的,有什麼選擇嗎?無論旁人如何看,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一席話說得夏原吉也垂下頭去,似乎也頗有感觸。

沉默片刻,他似乎還想要說些什麼。

鄭和又開口說道︰「皇上平素喜愛棋道,棋道之重尤在于布局,或許你我都不過是皇上大布局之中一顆不起眼的小棋子罷了,連同這耗資巨大,興師動眾的遠航計劃,或許也不過只是一顆小棋子而已,何必一定要弄得那麼明白?有時候生于世間,最難得的便是,難得糊涂。」

夏原吉想說的話被鄭和又給硬生生的堵了回去,再度垂下了頭,若有所思。

鄭和伸出竹著夾了一口菜肴,似乎有些漫不經心的說道︰「這次回京,听說京城之中發生了不少大事呢!」

夏原吉心不在焉的隨口問道︰「什麼大事?」

鄭和淡淡的說道︰「听聞前任錦衣衛指揮使葉知秋家的公子葉楓,忽然死在秦皇陵中了。而英國公家的世子,那

個張家的小胖子,也忽然犯下重罪,被抓入詔獄之中,還被英國公逐出了家門,最後卻莫名奇妙的越獄逃走了。」

夏原吉愣了一下,沒有吱聲。

鄭和此刻卻忽然話題一轉,忽然看似隨意的問了一句︰「對了,令公子如今是在吏部當差吧?他如今一切可還安好?」

夏原吉的心中劇震。

鄭和這看似沒頭沒腦的東一句西一句的瞎聊,听在他的耳中,卻完全是另一番意味了。

夏原吉自然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兒子,還有解縉家的老大,英國公家的小胖子,以及那個葉楓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

他當然也知道,當初這幾個孩子為什麼會從小就這麼要好,甚至于後來還義結金蘭,這當然不會是偶然的。

到了如今,其他的幾個孩子,死的死,坐牢的坐牢,逃亡的逃亡,唯獨只有他的兒子夏瑄卻毫發無損,依舊安穩的在吏部當差,這其中的緣由,只怕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然而這些從鄭和的口中說出來,卻令夏原吉感到無比震驚。

他是怎麼知道這一切的?

縱然皇上是那樣的寵信鄭和,但是此事背後這個他謀劃了多年的計劃,是決計不會告訴身為局外人的鄭和的。

可是此刻鄭和卻提及了此事,夏原吉從這話里多少听出了一些威脅的意味。

別看現在平安無事,他的兒子,他自己,甚至于他的全家宗族,一家老少的平安,全都在皇上的一念之間。

現在他還敢拂逆皇上的意思嗎?

望著夏原吉的臉色一連數變,鄭和心中知道,他成功了。

其實對于這幾個孩子究竟牽涉到了什麼樣的一個計劃里,他並不清楚。

只不過他在皇上身邊多年,對于皇上他實在是太了解了,從皇上對于這幾個孩子有意無意的特別關心之中,他敏銳的感覺到了有什麼問題。

再加上這一次回京一听說了這幾個孩子的下場,他很自然的就猜到了其中一定涉及到了皇上的什麼計劃,而且,是一個謀劃了多年非常巨大的計劃。

幾個孩子之中卻只有夏原吉的獨子置身事外,毫發無傷,因此身為父親的夏原吉絕對不可能毫不知情。

因此,鄭和這才冒險在這里說了這一番話,隱晦的冒險提點了一下夏原吉。

雖然,這樣的做法有一些下作,不過鄭和此刻也顧不上這麼多了。

很幸運,看起來他這一次成功了。

夏原吉的臉色說明自己的話在他的心中已經引發了劇震,只要他對于這一次私下會見的背後是否是皇上授意這一點有了一絲疑慮,他就絕對沒有別的選擇。

果然,夏原吉呆坐了半晌之後,長嘆了一聲,低聲說道︰「關于那筆款子,最遲明日戶部就能撥出。」

鄭和微笑著欠身說道︰「那麼就多謝夏大人了。」

夏原吉冷冷的哼了一聲,站起身來,生硬的說道︰「下官公務繁忙,就無暇再陪鄭大人享用這美酒佳肴了,鄭大人自便吧,下官先告辭了。」

說完,他轉身頭也不回的大步走出了房間離開了。

他走後,鄭和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無奈的笑,看起來這一次自己是真正把這位朝中重臣給得罪了,不單單是他,只怕今後朝中那些與之交好的一大批重臣,都會視自己為敵了。

今後自己回到這曾經熟悉的京城之中,不知是否還能有一個願意與自己一談的朋友嗎?

望著敞開的窗戶外紛紛揚揚的白雪,鄭和感到了一絲隆冬的寒意。

此刻外面的街道上,不知何人在放聲高唱著李白的詩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不知為何,鄭和從這歌聲之中,竟然听出了濃濃的蒼涼蕭肅的意味。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