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疑雲 第九十七章  徐皇後的憂思

作者︰唐家太公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天光大亮的時候,宮城之中除了值守的禁軍軍士之外,還是沒有人走動,顯得冷冷清清,空蕩蕩的。

昨夜一夜的嘈雜和紛亂,令到宮中各人個個膽戰心驚,如今雖然兵亂已經平定了,可是大家還是躲在各自居住的宮中,閉門不出。

徐皇後這時候卻不願意呆在宮中。

她這時已經重病在身好幾個月了,卻還是強撐著病體吩咐身邊的女官準備輦駕,她要親往謹身殿見駕。

身邊的人都苦勸她此時應當靜養,不宜移動病體,可是她堅決不從,說道︰「如今京中發生如此大的變亂,本宮既然身為皇後,就應當陪在皇帝身邊共渡難關,怎麼能就像沒事發生一樣在宮中高臥?」

她堅持著讓身邊的女官攙扶著她,艱難地登上了車駕,一行人徑直往皇上待的謹身殿行來。

徐皇後是大明開國元勛,中山武寧王魏國公徐達的長女,自幼便天資聰穎,喜愛讀書,賢名在外,人稱「女諸生」。

太祖朱元璋早就听說了她的賢名,又有意與徐達結為姻親,于是在洪武九年,正式賜婚將她嫁給了四子朱棣,冊封為燕王妃。

後來她跟隨朱棣來到了北平藩地,待人接物體貼謹慎,很受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喜愛,成為了朱棣身邊的賢內助。

後來靖難之役中,朱棣領兵出征,去襲擊大寧。建文大將李景隆乘機引軍十萬圍困了北平城,當時只有世子朱高熾率一萬軍守衛北平。

那時的王妃徐皇後毫無懼色,冷靜果敢,先是勸說姚廣孝全力協助世子守城。而部署防御之事,也是堅決支持世子的決定。

李景隆全力攻城,城中兵力不足,徐皇後又去激勵那些將校軍士們的妻子甚至是百姓們,把他們發動起來,並配發兵甲,讓他們也登城據守,終于成功守住了北平城。

後來朱棣成功得了天下,登基為帝,冊立她為正宮皇後。

她屢次進諫說天下萬民剛剛經歷兵亂,急需休養生息,又屢勸朱棣朝中賢才都是當初太祖高皇帝所留,用人應該一視同仁,不應因他們侍奉過建文就疏遠他們。

朱棣對她也極為尊重,對她的進言總是言听計從,一一采納。

這時車輦剛出宮門,外面的涼風一吹,徐皇後禁不住劇烈地咳嗽起來。

她咳嗽得如此猛烈,咳得雙眼淚水之流,可是她的心中卻還是感覺到深深的憂慮。

她的憂慮不是為了自己的身體,而是為著她的弟弟。

徐皇後是徐達的長女,本來有四個弟弟,除了三弟徐添福早卒,長大成人的有三個。

可惜在靖難之役中,四弟徐增壽因為支持燕王朱棣,暗中與燕軍互通消息,密告建文帝的軍事部署,被建文帝發覺,終為之所殺。

如今還在世的兩個弟弟,二弟徐膺緒在軍中任指揮使,擁戴朱棣,自己又沒有什麼政治野心,料想一世無慮。

可是剩下的這個弟弟徐輝祖,卻著實令徐皇後憂心不已。

徐輝祖作為父親徐達的長子,承繼了父親魏國公的爵位,一直堅定地支持建文帝,反對燕王朱棣。

他自幼在父親身邊長大,治軍作戰頗有韜略。靖難之役時他奉命領軍參加了白溝河之戰,成功救援了陷入絕境的李景隆。後來字齊眉山再次大敗燕軍,幾乎讓朱棣走投無路。

可惜後來建文帝听信讒言,忌憚他與朱棣的姻親關系,免去了他的兵權,調回南京,這才讓朱棣後來能夠反敗為勝。

朱棣入京稱帝後,徐輝祖獨自一人呆在父親徐達的祠堂中,據不迎奉新皇。朱棣大怒,親自審問,他卻一言不發,只是拿出家中太祖所賜丹書鐵,其中有「子孫免死」一條。

朱棣雖然惱怒卻無計可施,只得將他削去爵位,禁錮在府中思過。

如今听說他和自己一樣,也是身染重病,已經朝不保夕了。或許這就是天命,徐家後人都難有長壽之相。

可是徐皇後心中還是很憂慮。

她太清楚自己這個弟弟了。

他身上的那股子寧折不屈,認定死理的執拗脾氣,是絕對不會因為幽禁在府中思過而有絲毫改變的。

雖說如今他也已經身染重病了,可是他是不是真病呢?又或者他的病被治好了呢?

誰知道呢?

自己身上的病,徐皇後還是很清楚的。

雖然太醫們個個安慰著不打緊,只是需要靜養之類的話,可是從他們焦慮擔心的神色,徐皇後也已經猜出幾分了。

最近以來,這病勢越發的沉重了。

恐怕,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徐皇後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她並不害怕。

可是,她卻擔心自己的這個弟弟徐輝祖,如果在自己走後,他沒病或者病好了,他會怎麼做?

難道他會改變立場,推戴朱棣?這顯然不可能。

他身為魏國公,父親又是軍功顯赫的開國元勛,在朝中軍中的勢力關系錯綜復雜,如果徐輝祖真相要做些什麼的話,無論成敗,都會給徐家,甚至給大明江山帶來不可挽回的極大災難。

自己還在的時候,他或許還會念及姐弟情分,安分守己,不敢妄動。

可是自己一旦走了,還有誰能制衡得了他?

徐皇後每每想到此事,就感覺到深深的憂心。

倒不如,倒不如讓他隨自己一道離去?無論對于哪方面,這無疑都是最好的結果,就算是,就算自己這個長姐對不住他了。

這個想法徐皇後已經想了很久了,可是始終也沒有下定決心。

輦駕離謹身殿越來越近了,道路兩旁守衛的禁軍軍士,明顯比往常多了一些。

听說昨夜京城中的兵亂牽涉到了太子和漢王之間的爭斗,徐皇後嘆息著搖了搖頭。

徐皇後育有三子,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以及趙王朱高燧。這三子一母同胞,可惜性格卻大相徑庭,各不相同。

在立儲這件事上,徐皇後是堅定地支持長子朱高熾的。不僅僅是因為朱高熾溫文敦厚的性格,更是因為她熟讀史書,早就知道廢長立幼,自古便是取亂之道。

為了這事她曾經還找過姚廣孝,姚廣孝對于朱棣而言不但是君臣,而且一直以來都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的話對朱棣很有分量。

正是因為他們對朱高熾的支持,所以最後朱棣還是冊立了這個他很不喜歡,甚至評價「子不類父」的長子為太子。

徐皇後甚至還對朱棣進言,說漢王和趙王這兩個孩子品性不端,身邊一定要有老練沉穩的老臣擔任僚臣官屬,盡心加以教導輔佐才行。

她自己也一有機會,就會對這兩個兒子加以訓誡,她並不是個偏心的母親,可是她是皇後,是天下之母,很多事情就要考慮得更多才行。

如今看來,她的這一番苦心,只怕是全做了無用功。這三個兒子之間的爭斗不但沒有平息,只怕反而是愈演愈烈了。

雖然徐皇後還並不清楚昨夜京城兵亂的具體細節和真相,可是就憑著宮女打听到的一些傳聞,她已經感覺到這事情和自己這三個兒子決然月兌不了干系。

知子莫如母啊!

朱棣為人心機深沉,卻不夠寬厚仁慈,很多時候,連徐皇後也沒法看清他心中所想。

而太子朱高熾雖然性情仁厚,卻過于呆板,近乎迂腐,這也正是他始終難以討父皇歡心的地方。

如果自己一旦就這麼走了,太子朱高熾今後有誰來為他遮風擋雨,他能應對這來自朝野上下,甚至是來自他親兄弟們的明槍暗箭嗎?

徐皇後想到這里,心里感覺到無比沉重的擔憂。

想著想著,輦駕已經來到了謹身殿外。

身邊的女官攙扶著徐皇後艱難地走下了車輦,一步一步走上殿前那幾十級台階,徐皇後直感覺有些天旋地轉,眼冒金星。

殿門口站立伺候的幾個內監看見皇後娘娘駕到,趕緊跪下,趴在地上見駕︰「皇後娘娘聖體萬安!娘娘身體有恙,怎麼到這里來了?」

徐皇後倚著身旁的女官,喘息了好一會兒才稍稍緩過來一些,看著殿門口趴在地上見駕的內監們問道︰「皇上如今可還好?」

內監們跪在地上頭也不敢抬,應道︰「啟稟娘娘,皇上身體倒是還好,不過此刻,他並不在謹身殿中。」

這宮城內外亂哄哄鬧騰了一夜,想必皇上也是一夜未眠,听說他身體還好,徐皇後心里感覺稍稍安了些。

她問道︰「皇上此刻去何處了?」

內監的聲音透著種奇怪的緊張︰「奴才實在不知,皇上剛才獨自離開,是往宮內去了。」

徐皇後皺起眉頭,斥責道︰「胡說!身為貼身內監,在這樣混亂危險的時候,居然會讓皇上倚個人在宮中行走,你們竟然還不知道他去了哪兒,你們該當何罪?!」

內監跪在地上全身顫抖,磕頭如搗蒜一般︰「皇後娘娘恕罪,實在是皇上嚴旨我們不許跟隨,奴才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啊?」

徐皇後沒有再斥責內監們,她當然知道這一定是朱棣自己的意思。

可是眼下這大亂初定,朱棣必定也是忙了一夜沒有合眼,此時此刻,他獨自一個人神神秘秘地到哪里去了呢?

徐皇後站在殿前,轉頭望向看上去空蕩蕩的宮城,皺起了眉頭,也許在這宮城之內,還有什麼她所不知道的秘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