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

作者︰貓咪愛混搭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袁老,千古!

今日不更,只為緬懷。

以下,轉自百科!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1]-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畢業于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協和醫院。[2][3]

1931年至1936年,隨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等地。[4]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在漢口扶輪小學讀書。[5][6]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學讀書。[7][8]

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在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讀書。[9]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在重慶復興初級中學讀書。[10]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在重慶贛江中學讀書。[11][12]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在重慶博學中學讀書。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在漢口博學中學讀高中。[13]

1947年暑假,讀高中一年級時獲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14]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高中(今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5]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讀書。[16]

1949.08—1953.08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農作物專業學習。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調整,並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續讀3年至畢業。[17]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報名參加空軍,體檢、政審合格,後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而未入伍,繼續留校學習。[18]

水稻研究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5]

1953.08—1971.01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教員。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6][7]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8][9]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10]

1964年2月22日,與農技干部鄧則結婚。[11]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12]6月,*****開始,袁隆平遭受沖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里,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里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安江農校又搬遷到了靖縣)做雜交,後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條件良好的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模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2017年9月,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干淨了,種子自然就干淨了。」[13]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14]

2020年3月,袁隆平院士選址、謀劃和題名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在廣州市黃埔區啟動建設,一期項目大吉沙島水稻公園水稻種植工作啟動。[19]

2020年6月,袁隆平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試種的高寒耐鹽堿水稻(又稱海水稻)在鹽堿地里長出了水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