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 名正言順?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面對杭州城及周邊越來越多的民眾反對、抗議,朱以海沒有下令鎮壓,他不敢。

被吳爭從奉天殿龍椅上拉下來的陰影,讓朱以海一想到、提到「吳爭」二字,就心悸難平,這種既怕還恨的感覺,如同蟻蟲噬咬內髒一般地難受。

而大將軍府諸公,雖然感到此事棘手,但也無意鎮壓,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自認此舉是正義的。

正如張國維等人提倡的,此次政變,不為私利,而是為萬世開太平,吳王異姓,監國已是破例,既無先皇遺詔,又無血脈名份,若就這麼名不正、言不順地上了位,置祖宗家法于何地,置萬萬子民于何地?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次政變,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畢竟吳爭只是吳王,並非皇帝,而從一開始,吳爭打得旗號,並非象大西軍那樣的造反民軍,而是復明。

他的監國位,那只是應急,權宜之下自封的,臨時的,沒有經過內閣或者皇帝欽命。

讀書人嘛,最講究的就是名正言順。

象張國維甚至于提議,只要吳爭肯妥協,新朝皇帝與監國可以並存,他認為,這在史上亦有之。

所以,在熊汝霖、張國維等人心中,他們只是為天下擁立了朱以海,並非是背叛吳王造反。

也就是說,對于民眾的反對,他們只是沒有預料到會如此大規模的反對聲音,而並非有意去鎮壓這次的騷亂。

這數年間,不管是大將軍府還是朝廷,對于群眾運動,都是寬容的。

譬如之前反對吳王與清廷和談,而引發的應天府民潮,吳爭開始時,也是順其自然的,甚至還帶著一絲縱容,直到大長公主突然悄悄入京,發動政變,這才激怒了吳爭。

話再反過來說,熊汝霖他們就是真有意鎮壓,那也是不敢的。

他們此次擁立朱以海,打的就是「大義」牌。

先將此行之事定性為「正義」的,為得就是束縛住吳爭手腳,生怕吳爭率軍勘亂,回師一擊。

連百萬清軍都沒能擋住北伐軍的全力一擊,僅靠熊汝霖手下不足一萬的杭州府府衛,或者依靠至今還沒有作出正面回應的朝廷麾下,建興朝左、右營?

那就是個笑話!

所以,熊汝霖等人打得就是「道理牌」,講道理而不是講拳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制約住吳爭,然後再派人或團北上,與吳爭當面坐下來談,談什麼?談條件!

譬如,爵位、官位、利益甚至任何、一切!

那麼,這樣一來,面對著數萬民眾的反對聲浪,他們能做的,也就只有塞住耳朵,裝作沒听見了。

這種做法確實相當被動,先不說他們是不是如願以償,能束縛住了吳爭的手腳,就說現在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等待朝廷左、右營前來解圍。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他們顧忌太多,說句不中听的,就屬于表子要當,牌坊要立。

可他們忘記了一點,他們自己沒有這領導力、號召力,朱以海也沒有。

從崇禎上吊開始,先是弘光,後是潞王、魯王、隆武,最後是永歷,除了永歷朝地處偏遠,堅持得久些,其它的,全沒支撐過兩年,甚至不到一年。

究其根本,新帝沒有號召力,說簡單點,沒有實力。

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新帝登基,全靠幾個舊臣、老臣在那拍腦袋決定。

這也就有了弘光朝後,潞王在杭州、魯王在紹興、隆武在福建、永歷在廣東,甚至同時出現兩個皇帝同存的奇葩景象,好嘛,群雄爭霸嘛!

若是群雄,那也不錯,問題是他們連群雄都夠不上,譬如魯王在紹興,若不是吳爭返回,王之仁、方國安兩國公左右著朝局,朱以海算個屁?

隆武也是,他心高氣傲,一心想著北伐收復失地,可結果呢,他所依靠的鄭芝龍,一听清軍來了,第一個命令就是令鄭家軍全線後撤,使得有著數十萬大軍的隆武朝,甚至連場象樣的抵抗都沒有,便壽終正寢了!

永歷朝也一樣,被孫可望整體挾持,永歷帝甚至被軟禁在安龍,所謂的安龍府,其實就是一個廢棄的明朝衛所。

所以,南明之所以不堪一擊,不是我泱泱漢族無人,更不是義士殺敵不勇敢,而是沒有一個能號令群雄的領導者,更不是打不出這樣的領導者,而是那些文武,只顧到自己的利益,就近或就親選擇繼位者。

這首先得怪那個奪了佷子帝位,得位不正的朱棣,他自己也覺得這事做得齷齪,于是他的子孫,全被他當了豬養,沒個有能耐的,否則,如果崇禎上吊之後,南面出個象他自己那樣敢以數百騎奪位的子孫來,韃子豈能輕易南下?

至少,也能混上個隔江而治。

也得怪崇禎,他的帝位來路是正的,當了十幾年皇帝,根基也有了。

可被李自成一逼,就上了吊,置整個天下萬萬子民于不顧。

其實他完全有時間離開順天府南下,哪怕逃到南都應天府,再組織軍隊打回去就是。

可他卻認為朝中那些個不來護駕的無良重臣代表了天下人心,心灰意冷地掛了樹。

如果崇禎還在,吳三桂那個跳梁小丑敢引多爾袞入關?

借吳三桂膽,他也不敢!

如果崇禎還在,當時弘光朝百萬大軍能一哄而散?

左良玉敢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揮師東向?

如果崇禎還在,各地明軍或許還是戰力低下,但也絕不敢成建制,甚至于數萬、十幾萬的大軍一箭不發降了清。

如果崇禎還在,僅數十萬人口的滿人能佔萬萬漢人的土地二百多年?

總而言之,大明朝之所以亡,並非什麼閹黨禍亂、清流無恥、文官貪婪、武將怕死……無非一點,崇禎之後,明室無人!

新帝手中無權,帝位還是被人擁立推舉的,說出的話自然不是聖旨,是狗屎!

合則听,不合,則听不見!

這樣的朝廷,自然是聞敵即潰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