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 馳援洛陽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由于沒有確鑿證據,李過也不敢向吳王稟報,只能私下里派人傳訊于宋安,希望能通過長林衛在各府的細作、眼線,來證實自己的猜測。

同時,李過向西派出一支三千人的前鋒,作為突出部,以求在生變的第一時間,阻擋大西軍東進,為自己在之後平叛立首功,打下扎實的基礎。

看一個將領的排兵布陣,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性。

這話確實是有道理的。

兩軍交戰,看對方調兵遣將,就可以分析出這人的性格。

李過調派一支前鋒為突出部,原本是想萬一大西軍成為敵人,可以在第一時間投入戰斗,擋住大西軍東進兵鋒,為自己爭取防御時間,為吳王爭取增援時間。

可他萬萬沒想到,結果正好相反,這支前鋒,竟然成了救援洛陽城大西軍的先鋒。

果然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

吳三桂的軍隊,戰力還有。

哪怕是被李定國和吳爭「瓜分」了最精銳的騎兵。

但步軍還是不可小覷的。

由于建制沒有被打亂,使得城外的降軍,在吳三桂登高一呼之後,迅速向洛陽城聚集。

兵力不如人,主帥傷重暈迷,不能視事。

大西軍面臨著比阿濟格大軍圍困商城時,還要艱難的境地。

僅一日之間,吳三桂大軍已經圍住洛陽城。

是次日凌晨始,對洛陽城開始了強攻,尤以西城為最,這是吳三桂親自坐鎮指揮的主攻方向。

激戰一日,雙方皆有傷亡。

甚至城外傷亡尤過于城內,但不可否認的是,內外兩軍的士氣,相差甚多。

也是,城外為攻方,掌握著這場戰爭的主動權,想攻就攻,想走就走。

而城內,李定國的傷重昏迷,如同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大西軍將士心頭。

降軍反叛、主帥昏迷、被動防御,一切地一切,皆令將士們覺得無力、沮喪。

商城之圍,有池二憨、廖仲平和夏完淳三部由三個方向及時增援。

信陽州之困,更有吳爭親率右營馳援。

可此時,洛陽城之困,池二憨已經返回鳳陽,廖仲平已經班師,而夏完淳因應天府之變,驚聞之余,不得不趕回應天府,自證清白。

倒不是吳爭不信任夏完淳,恰恰相反,吳爭一直信任夏完淳沒有參與此案。

可畢竟是親姐姐夏淑吉涉入甚深,做為夏家唯一男丁的夏完淳,,自然需要回京「述職」。

而吳爭,此時已在杭州府,處置著後方一攤爛事。

就算從吳三桂降軍騎兵滯留登封之事上,覺察到一絲凶險,可也鞭長莫及啊。

真沒有可能增援洛陽城的兵馬了嗎?

當然不是。

吳爭警覺吳三桂居心叵測,讓宋安急令李過所部迅速西向,面見李定國,探清事情真相。

如果李過僅僅是奉命而動,那麼,就肯定趕不及增援洛陽城。

如果洛陽城易手,那麼,除非吳爭強行中斷北伐,抽調北伐軍主力西進,否則,西北局面就會被吳三桂徹底控制,變得一片糜爛。

改變這個局勢的,僅僅是因為李過的「私心」,對,就是李過欲從龍之心。

如果說,之前李過歸附,僅僅是因為生存、壯大,那麼,今時,李過已經徹底準備效忠于吳爭,不為別的,就為吳爭登基之日,已經不遠。

天下一統之日,從龍之臣、擁立之功、開國大將之榮耀,莫不一一誘使著李過,傾一切之力去汲取天下統一之前,最後一份軍功。

李過懷疑李定國心思有變,以三千人馬為前鋒作為突出部。

而真正改變這場戰役走向的,就是這三千不起眼的兵力。

古往今來,凡是被稱為「先鋒」、「先登」、「排頭兵」諸如此類的軍隊,那必定是一軍之中,最精銳、最強悍的存在。

如果說,主將親衛是為了主將而活,那麼,這些被稱為「先鋒」的軍隊,就是為戰場而活、為戰場而死,實際上,它們就是真正用來殺人的尖刀。

由于大西軍與北伐軍互為友軍,不能引發對方忌憚而發生不可控的火拼。

所以,在洛陽城「敵我」未明之際,派出的兵力不可能多,三千人已是極限。

而李過想要汲取天下一統之前最後一份軍功,自然把他最精銳的兵力派出去,做為一旦事變,可以硬抗敵人、為自己爭取最多應變時間的保障。

這是三千精銳騎兵。

精銳之處在于,戰馬是全軍之中遴選出的軀高體壯,爆發力強健,士兵就不用說了,皆是追隨李過,不,甚至是追隨過李自成的老兵。

武器,更是經過精挑細毛選,廣信衛做為北伐軍的一部分,有正式的序列,在被吳爭「強令」去進攻數倍于己的鳳陽府時,就得到過吳爭給予的軍械補充。

除了沒有最新式的連發槍和不宜攜帶的野戰直瞄火炮,長槍、短銃、手雷乃至虎蹲小炮一應俱全。

可以說這是一支人員、裝備、戰斗力都不亞于第一軍的軍隊。

李過在得到長林衛轉來吳爭密令之時,大呼一聲「老天亦在助吾!」

真是天冷送來棉襖,肚餓就來面包啊!

有了這道密令,一切的違規和擅動,皆有了法律依據。

李過當即傳令,派這支前鋒,迅速進軍偃師,直撲洛陽城。

……。

此時吳三桂的戰術意圖已經清楚。

攻破洛陽城,佔領之。

然後以洛陽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尤其是向西、北方向。

清換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吳三桂看來,此時這片土地,便是無主之地,有能者皆可居之。

城內守軍的頑強,在吳三桂意料之中。

雖然吳三桂也感到時間緊迫,但他並不慌張,沒有全力攻城。

也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聰明人皆不會干。

他還想著戰後要憑這支軍隊坐穩西北王的位置呢,豈能有太大閃失?

當然,也因為圍城,城外兵力較分散,沒有了大批騎兵的吳三桂,發號施令和戰場機動並不靈活。

所以,吳三桂對于其它幾個方向圍城部隊下的命令是——只圍不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