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不受?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蔣全義的這種想法,從戰術上而言,其實沒有錯,打敵人一個下馬威,震懾住它,然後談判,就可以獅子大開口,予取予求了。

可蔣全義終究是不明白,這種做法,是要建立在,實力絕對可以碾壓對方的基礎上,否則,你想停的時候,敵人不肯停,怎麼辦?

實力稍高于對方,亦或者理論上可以勝過對方,都不代表著碾壓對方。

這就象後世「A國」打越南,實力相關夠懸殊了,可結果呢,打成十幾年的僵持消耗戰,最後不得不灰溜溜的撤兵。

何況,就目前的實力而言,清廷的綜合實力是強于義興朝和吳爭大將軍府的,這不容置疑。

僅僅的局部軍事實力勝出,不代表著綜合實力。

譬如軍力,吳爭麾下攏共二十萬人,還要駐守三面十幾府。可清廷呢,不算八旗和漢八旗,單就吳三桂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順王的降軍,就有四、五十萬大軍,更有江北各地降清明軍,不下百萬之數。

而財政賦稅,那更是吳爭大將軍府的四倍之多。大將軍府去年的歲入才一千三百多萬兩,而清廷去年卻有近六千萬兩之巨。

所以,蔣全義的想法,從戰術上來說是正確的,可從戰略上來講,就是錯誤的。

因為,他根本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掌握戰場主動權。

簡單地說,就是打痛了敵人,敵人的反擊,蔣全義是承受不住的。

……。

蔣全義最讓吳爭生氣的是,他其實並非是讓傳令兵稟報的,半夜時分才率軍出發。

而是傍晚埋鍋造飯,讓將士們吃了一頓好的、飽的之後,隨即揮師北上。

也就是說,比他派傳令兵稟報的時間,足足提早了三個時辰。

三個時辰,按普通人的速度,一個時辰也就走二十里左右,可北伐軍的行軍速度,是經過步兵操典嚴格規定的,普通行軍一個時辰是二十六里,急行軍需要達到三十里以上。

一個時辰三十里,幾乎是慢跑的速度了。

而且不是僅僅一個時辰,操典中規定,一次長途奔襲訓練是四個時辰,也就是說,得百里以上。

而蔣全義本身就有著不被吳爭阻攔的小心思,怎麼可能是令泰州衛慢悠悠地行軍呢?

其實在吳爭得到稟報時,蔣全義率部已經過時堡,逼近寶應了。

吳爭派人傳令,讓蔣全義「攻擊即止」,那就是個笑話。

因為這命令傳到寶應時,蔣全義已經率部攻下了寶應,正趁勝攻打大河衛。

明朝設置衛所,普通府大都是數府一衛。

只有軍事重鎮、要隘,才一府一衛。

譬如太倉設鎮海衛,松江設金山衛,嘉興設海寧衛諸如此類的。

可淮安府卻有三衛,不說邳州那一衛,就說淮安府治所山陽,一城就設有兩衛——淮安衛和大河衛。

這是因為淮安府不僅是漕運中樞、交通要津、治河中心,更是鹽業集散地和關榷重地。

淮安府與他府不同之處更在于淮安府這兩衛,都屬朝廷中軍都督府直轄,和一般衛指揮司不同,品級相對要高一階,同時兩衛除防衛、屯田外,還擔負著漕運任務。

淮安府兩衛,不但有各自獨立的造船廠、軍械局、教場及衛學等設施,還擁有六百石以上漕船近四百艘,這運力足以將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一次性啟運。

其實,這也是吳爭擔心北伐之時,進攻受阻,陷入僵持困境的原因。

大運河是柄雙刃劍,傷人亦傷己。

也就是說,一旦清廷全力南下,那其後續援兵之數量是不可想象的。

……。

蔣全義所率泰州衛前鋒一萬之眾,兩夜一天,以犁庭掃穴之勢從興化奔襲數百里。

戰果是巨大的,但泰州衛兵鋒也已經鈍了。

勁弩之末,難穿魯縞。

強攻大河衛受阻。

大河衛在鼎盛時,有八個千戶所,人員高達萬人,正軍五千多人,守城操練官兵二千余人,歲造式軍械高達萬件。

明末時,衛所制度崩塌,可因江南富裕,加上淮安府與西北不同,乃賦稅重鎮,所以,這種崩塌並未波及。

所以,清廷幾乎是全員收納了淮安衛和大河衛。

這就造成了,二衛在淮安府有正軍近萬人,同時,可迅速征召的兵員,同樣高達萬人之巨。

也就是說,蔣全義面臨的敵人數量,至少在一萬六千人以上。

同時,淮安府既然是軍事、賦稅重鎮,城牆防御程度必定也高。

泰州衛想以速戰速決攻破淮安,那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連續三波試探攻城失利之後,蔣全義沒有孤注一擲,他隨即下令,城外扎營,修整一晚之後,明日再攻。

……。

這時,吳爭「攻擊即止」的命令,才輾轉傳到蔣全義面前。

蔣全義接過命令,稍一查看,便仰頭哈哈大笑一聲,然後雙手一搓,將它在燭好上引燃,瞬間,紙團化為灰燼。

敢如此處置大將軍的軍令,這是要造反嗎?

就在傳令兵驚駭之時,蔣全義沉聲道︰「你回去轉稟王爺,駐守興化的一萬泰州衛,蔣某已經調動北上了,請王爺另派軍隊駐守……蔣某若攻不下此城,就戰死在淮安府城前,不必勞動王爺,日後動用軍法……若有幸攻下此城,還請王爺念及蔣某立功心切,能將功折罪,寬恕蔣某今日抗令之責!」

蔣全義隨即下了三道令,令後續主力一萬人急行趕來,令興化一萬守軍即刻北上,同時向南面高郵派出信使,請方國安率部增援淮安。

次日一早,蔣全義繼續佯攻山陽城。

一來為了牽制城中守軍,二來等候主力攜火炮等攻城武器到達。

同時,蔣全義在斟酌之後,毅然分兵,派出一支偏師向西,經岔河攻高良澗,用意沿洪澤湖北上包抄山陽城北。

其實在這個時候,如果按吳爭戰前的目標,寶應、鹽城一落,整個揚州府到手,戰略目標已經初步達成。

但由于蔣全義的「擅作主張」,失去了一次與清廷「化干戈為玉帛」的好機會。

這就使得戰爭漸漸地擴大,變得不可控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