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有些不要臉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PS︰感謝書友「書友20190102151451055」的打賞。

而真正打動吳爭之處在于,一旦鄭成功損失了這支水師之後,他與自己的海上力量對比,開始迅速扭轉。

也就是說,往後鄭成功在有所動作之前,得想想,他有沒有這個與自己對峙的底氣。

這,便是最好的震懾。

雖然有些不要臉。

吳爭下意識地模了模自己的臉,苦笑起來。

也罷,不要為了一個「英雄」的虛名,置自己于被動了。

吳爭被張名振的話,說服了。

此時,張名振引著王一林進來。

吳爭板起了臉,看著王一林。

王一林顯然已經被張名振以同樣的話說服,一進來就紅著臉,悶聲朝吳爭躬身道︰「屬下魯莽,沖撞了王爺,請王爺責罰!」

吳爭「哼」了一聲,沒好氣地道︰「怎麼,立馬不想為死去的弟兄們報仇了?」

王一林有些急了,高聲道︰「弟兄們在天之靈,要是知道這支水師歸了咱們,定會瞑目的。」

眼見這廝又急眼了,吳爭暗罵一句,真他X的不經逗。

「好了……這事交由你與張名振去辦吧。」吳爭揮了揮手。

王一林與張名振齊齊行軍禮道︰「遵命!」

吳爭哼了聲,「別高興得太早,罪記著,待此事了後,再作處置!」

王一林應道︰「但憑王爺處置,屬下絕無怨言!」

瞧瞧,就這德性。

吳爭搖搖頭,對張名振道︰「通知王朝先,舟山水師即刻移師至蒲門所以東海域,派快船向南偵察,嚴防鄭成功率水師突然來犯。」

「是。」

「至于鄭彩……。」吳爭古怪地看了王一林一眼,「你自己看著辦,就別再來問了。」

「是。」

……。

與子同游,動輒覆舟。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論起來,鄭成功與吳爭有一面之緣,當初還形如「知交」。

當時隆武帝及皇後、皇妃、皇子們被清軍擒獲,在黃道周的懇求下,吳爭率當時還是定海水師,千里奔襲,救下了隆武帝及一眾朝臣。

正好鄭成功領數千人奉詔回援,加上李成棟隨即反正,這才重新攻下福州城,做為隆武朝的棲身之所,延續了隆武朝多存在了半年時間。

吳爭與鄭成功在當時一夜暢談。

可也正是因為這一夜暢談,吳爭堅定了自己對鄭成功的判斷和認識,這不是一個可以依為後盾之人。

鄭成功的格局太小,偏安一隅,是他的追求。

歷史上三次北伐,幾乎每次北伐都是被逼的。

永歷朝逼的,李定國逼的,還有被時任兵部尚書的張煌言逼的。

這不是在貶低鄭成功,而是性格決定一個人命運。

鄭成功已經成年,鄭家的海盜生涯及其父親鄭芝龍的作為,影響了他的心性。

鄭芝龍不是個有大格局的人,做海盜是個「偉大」的職業,無本萬利。

可在明朝水師數次圍剿而不得的時候,鄭芝龍接受了招安,成為了明臣。

從這就可以看出,鄭芝龍其實想要的,真得不多。

而明亡之後,鄭芝龍主動擁立隆武。

為得並不是有一日北伐,可以想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問題是,鄭芝龍格局太小,他是想學曹操,可沒曹操的本事和胸襟啊。

任人唯親、大權獨攬,這樣的權臣倒是有三分象曹操。

可鄭芝龍貪得無厭、睚眥必報,這就和曹操完全是兩回事了。

曹操的胸襟可容天下,絕非鄭芝龍可比擬的。

而且時局也不一樣,曹操那時挾天子時,是諸侯爭霸,是內患而非外敵,所以,不管攻打誰,都沒有法理上的缺失。

可鄭芝龍那時不同,北有外敵南下,無論是明軍、先前造反的民軍,還是舉旗抗清的義軍,都不乏法理上的大義。

加上浙東有魯監國,西南永歷登基。

三個方向,各有各的追隨者,鄭芝龍想挾隆武令諸侯,能令得動嗎?

譬如大西、大順軍殘部,他們鳥鄭芝龍嗎?

譬如魯監國,稱隆武為皇叔父,只認親戚,根本就不承認隆武的地位,連皇帝都不認,那鄭芝龍算個球啊?

所以,鄭芝龍是東施效顰,三不象。

之後,鄭芝龍坐擁數十萬大軍,加上幾乎在當時無敵于東亞的水師。

可在清軍南下進入閩粵時,竟幾乎沒有絲毫抵抗,直接就降了。

導致隆武朝如同風卷殘葉般滅亡。

這使得整個閩粵的明軍,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于是出現了今日是明軍,明日成了清軍,過幾日又反正了,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這樣的家族,能有鄭成功這樣,出淤泥而不染的,已經著實不錯了。

但這種家族對鄭成功心性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譬如,隆武亡後,鄭成功自恃身價,不承認永歷地位整整兩年多時間。

非得永歷派欽使冊封異姓王爵(延平郡王)之後,就立即改旗易幟,遵奉永歷了,這吃相太難看,簡直就是待價而沽啊。

其實,這一點上,並不能說鄭成功錯了,人為不己,天誅地滅。

想得到名份,其實沒有什麼,可覺得令人難堪的。

但既然已經不遵奉永歷,那就一竿子硬到底,哪怕自封個閩王抗清,也在大義之內,這天下本就四分五裂了嘛。

可朝三暮四,這樣的行徑,確實令人詬病。

接受冊封之後,手下三十萬大軍,卻毫無建樹。

非得在張煌言使用「非常規」手段逼迫之後才進行北伐(歷史上當時魯監國流亡海上,後去投鄭成功,不想鄭成功不接納,給了塊地方讓朱以海安身,張煌言時任魯監國的兵部尚書,手中沒錢無兵,靠踫上化緣,在民間召集起一萬多人,執意北伐,向手下三十萬大軍的鄭成功請求支援,被鄭成功一口拒絕,張煌言無奈之下,在民間到處散播鄭成功消極怠戰的傳言,最後在永歷帝明旨下,鄭成功才啟動了第三次北伐,結果在應天府外,靜坐了一個月,生生錯失攻城良機,葬送了十多萬大軍)。

之前吳爭,為何婉言拒絕鄭成功聯合收復福建的提議?

原因就在于此處!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