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錢肅樂幸運逃脫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PS:感謝書友「鷹揚」、「niuniu0430」、「778881.qdcn」投的月票。

如果原來,吳爭還會給宗室一些寬限離境的時間。

那麼,在接到嘉興府急報的那一刻,吳爭怒了。

都說天子一怒,血流飄櫓。

然諸侯一怒,也不遜讓。

吳爭連下兩道令。

十一府宗室,三日之內,必須遞解離境。

北伐第一軍二萬大軍集結,經京杭運河直入平望(蘇州府地界),一日之內,兵臨吳江,劍指吳縣(蘇州府治所)。

駐囤于常州府的朝廷大軍聞訊南下,前鋒到達無錫。

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已經近三年未逢戰亂的四府百姓,不由得都驚惶起來,開始整理行裝,準備逃難。

然而,在一日之後,吳江北伐軍突然撤退。

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之。

一場劍在弦上的戰爭,突然銷聲匿跡,就象沒有出現過一般。

但明眼人都看出了兩軍的不同之處。

北伐軍的出兵、撤兵速度太快了。

二萬大軍的進退,如行雲流水一般,絲毫不顯亂象。

而相同時間的常州府京衛,等北伐軍撤退後,主力還沒有到達無錫,僅有一支三千人的先鋒到達。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丟。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

錢肅樂沒有死。

張新俠、徐三的秀水縣守備民團救了他。

秀水縣守備民團,守備張新俠,副守備徐三,同時徐三還兼著秀水縣縣尉一職。

這個民團,是大將軍府治下的特例。

之前黃駝子凶殺案牽涉出清廷在秀水的細作案,秀水民眾為抗潛伏的清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吳爭為犒賞有功之人,也考慮到大運河貨運的實際需要,特例設立了秀水民團。

職能是監察運河貨運、守土保民。

並簡拔了原本是碼頭搬運工首領的老張頭為守備,並賜名張新俠。

同時特進捕頭徐三為秀水縣尉(按明制,胥吏無緣為官)。

錢肅樂的運氣很好,一來他乘坐的是馬車而不是官轎,二來追兵也沒想到突然會冒出一支民團來。

在王江涇附近,張新俠正帶著秀水民團百來號人巡邏,恰好遇見錢肅樂馬車被二十幾騎兵追殺。

雖說不知道發生何事,不知道馬車里人是誰,也不知道對錯。

張新俠是個粗人,搬運工出身,和尋常官員的思路不一樣。

可張新俠很清楚,那就是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里,龍得盤著,虎得蹲著,想要拔份,上別處去。

于是,連問也不問,直接率民團迎上去。

民團用的可不是刀劍,他們用的是火槍,這也是吳爭賜予他們的特權。

當時碼頭繳獲清軍囤結大批的火槍,吳爭念其功勞,特意劃撥了三百桿火槍,裝備民團。

所以,看著連軍服都沒有的騎兵,張新俠擔心騎兵近前,警告無效之後,毅然下令對騎兵射擊。

百桿槍一輪齊射,撂倒了七、八騎之後,其余的騎兵見寡不敵眾,紛紛扭轉馬頭回逃。

張新俠知道追不上,也就沒下令追。

只是救下了錢肅樂一行三人(隨同錢肅樂其余六名護衛,為錢肅樂斷後遇害)。

被民團撂倒的七騎,當場死亡的四人,一個輕傷,兩個重傷,被民團抓獲。

錢肅樂死里逃生,因不清楚張新俠底細,不敢實名相告,這就使得張新俠送去杭州府的通報,沒有寫清楚生還者是誰。

因為錢肅樂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張新俠的通報中夾帶了馬車中搜尋、整理到的雜物、文案,一並送了上去。

而吳爭是幾天前接到錢肅樂的書信的,知道錢肅樂有了請辭之心,吳爭非常高興,只是不清楚錢肅樂何時離京,否則早派人去接了。

吳爭還以為錢肅樂短期內不會離京,因為正常的情況下,一任主官的遷調離職,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交接期的。

在吳爭看來,沒個半月一月的,錢肅樂不會離京,所以,吳爭便等著錢肅樂下一封信來告知他的具體離京日期。

不想,錢肅樂離京突然,而且是悄悄離京的。

所以,在看到錢肅樂之物時,吳爭以為錢肅樂被害,大怒之下,立即下令北伐軍北上,要為錢肅樂報仇。

可一日後,吳爭派往秀水縣接人的人,到了秀水之後發現幸存者中有錢肅樂,這才飛馬急報吳爭。

吳爭連夜趕到秀水縣,見到錢肅樂時,總算是松了口氣。

「岳父啊,可嚇死我了。」吳爭一把拉住錢肅樂的袖管道,「若岳父真有不測,我便率軍蕩平應天府……什麼朝廷、明室,我都不在乎了。」

錢肅樂有些感動,他明白吳爭不同于別的諸侯,從認識吳爭那一天起,錢肅樂就听過吳爭近似于謀反的說詞,復明,但復得不是朱明。

然而這些年過去,事實上,吳爭都還在扶持著明室,這一點,不容置疑。

在錢肅樂心里,吳爭是個外冷內熱、外剛內柔之人。

而眼下,吳爭竟為了他,毅然下令北伐軍北上,確實讓錢肅樂感到意外。

不惜代價,這四個字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不是做不到,而是有太多的牽拌。

北伐軍北上,已形同謀反,如果一旦動手,那就坐實了謀朝篡位的惡名,這對于吳爭而言,是個永遠洗不月兌的罪名。

正如明成祖,從親佷手中奪取江山,事實上,朱棣在奪位之後的作為是有目共睹的,平心而論,于國于民而言,朱棣確實做得比朱允炆好得多。

但無論如何的蓋世文治武功,都無法掩蓋朱棣謀朝篡位的惡行。

得位不正,這四個字,足以將朱棣釘在恥辱柱上,被後人萬世唾罵。

儒家傳承,講得是理、順,天地倫常,名正方可言順。

儒家注重的從來不是才,準確地說,才,是排次位的。

注重的是德,品行。

說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道是君以此始,必由此終。

事實證明,朱棣的後代,同樣上演了幾乎相同的一幕,這不是迷信,而是天道輪回。

所以,尋常人或許不懂,可錢肅樂,懂!

于是,他感動。

但感動歸感動,錢肅樂的第一句話卻是,「吳王此舉不妥,無論如何,吳王是臣,非君!挾私仇,舉兵伐君,是為大不敬……懇請吳王,下令撤兵,勿使生靈涂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