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又一個畜生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其實從這個方面來說,博洛的判斷,可以說是正確的,至少是有道理的。

面對如此龐大的潰兵,最好的方法,就是收縮兵力,捏成拳頭,然後等有利時機,再峙機而動。

八千清軍,對任何一個戰場而言,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況且博洛手中還有這麼一座經過修繕的堅城,雖然不高,但結實。

如果博洛面對的是忠貞營,那麼,就算忠貞營十二萬大軍齊至,恐怕在一、二個月之內,也難以攻克上饒城。

可惜啊,博洛是怎麼也想不到,來得不是忠貞營,而是北伐軍,他即將要直面面對的是,吳爭剛剛訓練裝備出來的火槍營,不,這已經不是普通的火槍營,而是火器營,因為這支火槍營裝備了新量產的四九式迫擊炮(改良虎蹲炮),已經裝備至小隊(班)一級。

……。

五日之後。

依舊是征南大將軍博洛的臨時行轅。

「稟大將軍,忠貞營西路約萬人大軍已突入廣信府地界,眼下在神前街(貴溪以北百多里)。」

「稟大將軍,忠貞營東路約三千人已過懷玉山,正向南入廣信府地界,其身後至少有二萬大軍跟隨。」

「明軍現在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回大將軍,明軍一路約一萬人,由義興朝京衛都指揮使廖仲平率領,分別囤于承天府和襄陽府。另一路也是一萬人,由義興朝太平府建陽衛指揮使夏完淳率領,分別囤于武昌、漢陽兩府。第三路約一萬人,是義興朝大將軍府轄下金山衛,正從鄱陽南下追擊忠貞營。」

「吳爭在哪?」

「在武昌府。據信使講,吳爭幾乎每天都在城中宴請鄉紳,收攏人心。」

「這麼說來,明軍主力根本沒有南下,只是金山衛在驅趕忠貞營向南?」

「是。」

博洛的眉頭聚攏起來,這吳爭未免也太狠、太下作了吧?

看來自己之前判斷的沒錯,吳爭就是想禍水南引,否則,為何北面二萬大軍駐兵不動,僅派一萬人追擊?

之前還可以解釋為擔心忠貞營向北潰退,可現在忠貞營幾乎全部南下,明軍再守著北面,有屁用?

于是,博洛對自己的判斷,更堅定了信心。

可問題是,如果放任忠貞營竄入廣信府,勢必造成一片混亂。

博洛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府治混亂。

來回走了幾步,他霍地回頭看著地圖,問道︰「你說忠貞營三千人已經越過懷玉山?」

「是。」

博洛點了點地圖,「從懷玉山至鄭家坊和從上饒至鄭家坊距離差不了多少,我軍騎兵勢必更快。傳本帥令,以三千騎兵,急行軍至鄭家坊埋伏,打忠貞營潰兵一個伏擊。殲滅他們,從而逼迫後續忠貞營潰兵改變撤退方向,往西進入浙西……呵呵,吳爭,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可以禍水南引,本帥自然也能東引。」

「遵命。」

……。

上饒至鄭家坊七、八十里路。

騎兵,半個時辰就能到。

自然用在忠貞營到來之前,從容埋伏。

鄭家坊只是個上饒以北的小鎮,原本有四、五百戶,二千人口,可現在,戶數倒沒少多少,人口卻不足千人,青壯死光了。

留下的基本都是婦孺、老弱。

說起來,韃子也是沒辦法,民眾的起義、反亂此起彼伏,只能將青壯都死光了,方才能鎮得住,否則,每府駐守幾百號人,哪能忙得過來呀?

此時是二月下旬,春耕尚未開始,農活不忙。

時值正午,鎮中炊煙升起。

年長者正四處呼喚家中那些頑皮的熊孩子,回家吃飯。

鎮中的百姓,尚不知道,自己即將被卷入一場戰斗。

當急促的馬蹄聲響起。

村口的老漢,睜著微腥的老眼,向馬蹄聲傳來的方向看去。

只見遠處,韃子騎兵已經顯露出蹤跡,大聲地嘶吼起來,「韃子來了!」

一時間,鎮中如同已經澆開的稀粥般沸騰起來。

要說這老漢有見識,其實不然。

老漢此生都沒出過廣信府,哪知道韃子?

可自從清軍佔了江西後,對百姓的掃蕩,幾乎是沒有間斷過。

是,清軍在紹興、寧波大敗,多鐸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在府城,特別是治所,確實收斂了不少。

可以周邊偏僻的小鎮、農村,掃蕩更加猛烈。

這不奇怪,義興朝佔了江南十三府之地,加上沿江產糧地基本上陷入僵持,各地官府都在坐觀其變,賦稅就不用說了,清軍由此失去了就地補給的可能。

可從北方運糧,輾轉數千里,一百斤糧運到江西,恐怕耗費就得過半。

那麼「就地取食」就成了不二之選。

各府城不能動,因為韃子至少也懂得兔子不吃窩邊草,真要將城里的百姓給逼急了,晚上怕也沒法安睡了。

所以,清軍的目光就盯向了周邊。

這三、四年間,鄭家坊已經遭遇過不下十次的清軍掃蕩。

所謂見怪不怪,村口老漢就算睜眼瞎,也能辨別出這該死的馬蹄聲。

可是,百姓已經有些麻木。

他們認為,這大概又是一次劫掠,鎮中的青壯幾乎被殺光了。

或許,韃子劫掠一番,自然就走了,反正家中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搶的了,讓他們搶去唄。

百姓沒有逃跑,反而一個個出門,聚在一起,敞開了家門。

只要人能活,就行。

轉眼之間,清軍騎兵將整個鎮團團包圍了起來。

確保無人走月兌之後,將近千百姓驅趕到了鎮中央的大曬場(江南水稻,收割之後曬干的地方)。

百姓麻木地任由清軍驅趕,漸漸集中起來。

清騎主將,叫吳惟華。

听這名字,很讓人覺得這是個漢人。

其實不盡然,他是蒙古人,準確地說,是蒙漢混合的雜種。

吳惟華祖上是蒙古人,明恭順伯吳允誠之後。

吳允誠在永樂年歸順大明,朱棣賜姓吳。

清軍入關後,吳惟華這廝拜迎多爾袞的馬首降了清,自薦往山、陝各地招撫,並隨征太原、大同等地,可想而知,為了討好新主,這廝得殺多少漢人,才染紅了他的頂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