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張名振投入麾下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吳爭問道︰「那隆武帝呢?」

「城破時,與皇後等一起被俘。」

「廣州城破之時,張將軍在何處?」

「末將受隆武帝委派,與鄭森前往金門周邊募兵。」

「黃道周呢?」

「黃相在清軍入廣州時,臨時募集起一萬八千余眾,出城御敵。不想被他那已降清軍的學生出賣,被清軍誘捕,其部隨即潰散。」

吳爭不勝唏噓,這老頭與錢肅樂如出一轍,二人皆有經國之才,對明室的忠誠,更是不容置疑。

可偏偏各為其主,所謀劃的,合不到一處,可惜、可嘆。

培養一個官員,特別是重臣,著實不易,這只有上位者才有的深切感受。

「永歷帝呢?」

「清軍兵臨肇慶,永歷帝便棄城而逃,先至梧州。听聞肇慶失守,便逃往桂林。之後,末將已經與鄭森分開,渡海北上,便再沒有得到任何消息了。」

「我留給你了二百人,為何僅十一人回來?」

張名振怒道︰「鄭森無恥,我與他分開時,他雖未阻攔,可強留我部士兵,僅讓我帶走十一親衛。」

吳爭詫異道︰「你與他一同募兵,麾下應該有人才是,加上我留給你的二百人,足以應付鄭森,又為何會被他強行留下?」

張名振道︰「金門一帶,就是個海盜窩,所能招募到的十有八九,皆是鄭森父親鄭芝龍舊部。這些人早已匪性難改,平日結群魚肉鄉里,此時,哪還會听從末將號令?」

吳爭的臉色變得異常凝重。

自己去福建這一步棋,有了非常嚴重的後遺癥。

那就是隨著福建、廣州戰事的延長,多鐸沒有按歷史返回北方,參與對西北義軍殘部的進攻。

那麼,鄭芝龍也沒有被博洛軟禁,押解順天府。

這就造成了鄭森對金門一帶的影響力減弱,鄭芝龍畢竟是老上司。

張名振要北返,身邊的二百人被鄭成功扣下,這事吳爭倒不以為然。

時局艱難之際,身邊無可用之人,換作吳爭,也會這麼做,這無可指責。

吳爭擔心的是,鄭芝龍沒有被押往北方,鄭成功還能不能如歷史中一樣,反清至死。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江南能生生擋住清軍南下,最大的依仗,就是清軍沒有水師,而清廷已經開始意識到這點。

如果鄭成功也投了清,那麼,清軍就有了可以進攻義興朝的水師。

吳爭腦海里出現了鄭成功的影子,他願意選擇相信鄭成功。

吳爭沒得選擇。

既然可以去相信最壞的,為何不去相信最好的呢?

信任,來自于記憶中的歷史,但更重要的是,吳爭也只能去選擇相信,不得不去信,不信,也沒有任何辦法。

因為到此時,多鐸還沒有撕破停戰條約,由寧波向紹興府發起進攻,反而將前鋒從余姚撤回寧波,這就說明了,多鐸沒有把握。

至于停戰條約,吳爭相信,在多鐸的眼中,想得和自己一樣,那就是一頁,廢紙!

不過,吳爭依舊是問了,「張將軍以為,鄭森會投敵嗎?」

張名振驚訝地看了吳爭一眼,然後道︰「雖說鄭森無恥,但末將絕不認為他會投敵。」

「哦,為何?他親生父親還在多鐸手上。」

「末將與他共處近兩月,對他抗清之心,還是認同的。」

吳爭心里暗暗松了口氣,他更願意選擇相信張名振。

「若鎮國公不棄,末將願余生僅效忠鎮國公。」

吳爭有些驚訝,「張將軍這是為何?」

張名振突然單膝下跪,激動地道︰「明室之中再無明主,大明亡得不冤。到了如此危險時局,三帝還在勾心斗角、相互傾軋,敢問國公,這國焉能不亡?末將原本有心效忠明室,復興大明,可南邊兩個多月,讓末將已經心死。這才與鄭森分開,前來投效鎮國公。」

吳爭是高興的,他確實盼望著張名振回來。

他需要象張名振這樣的水師老手去為他訓練出一支水師精銳。

王朝先也是老手。

可吳爭更願意相信的,是張名振。

「張將軍或許還不知道,前朝皇太子已經回歸朝廷,且已經在十天前登基為帝,如今已經是義興朝了。」

「什麼?」張名振聞言明顯一愕。

吳爭微笑道︰「若將軍要北返入京為官,吳爭絕不阻攔。」

張名振猶豫了一會,咬牙道︰「一個不到及冠之年的孩子而已,大廈已傾,三年未曾露面,不思復興、苟全于世……末將不識前朝太子,也不識當今皇帝,末將只識鎮國公,還請鎮國公收留末將。」

吳爭大喜,伸手攙扶道︰「能得張將軍,吳爭如虎添翼。我正日夜為將軍擔憂,盼著將軍能安然回來。」

張名振順勢起身道︰「敢問鎮國公,末將還能回舟山水師嗎?」

吳爭微笑道︰「怎麼,心中還記掛著舟山水師?」

張名振道︰「當日受張公所派,隱入舟山水師,水師中有不少末將心月復之人……。」

吳爭呵呵笑道︰「張公也在杭州府,如今他是大將軍府麾下都指揮使,轄制本公治下三府兵馬。你若想見,我可派人去傳他來此。」

張名振先是震驚,而後大喜道︰「不,不,末將應當自己前往拜見張公。」

吳爭笑道︰「也罷,你的差事,就等見過張公之後,你我再商議吧。」

「是。」

吳爭想了想道︰「也罷,你替我轉告張公,就說明日請他隨我,去松江府一行……你也同去。」

「喏。」

……。

長江口門,東沙、西沙由來以久。

唐神龍年間,建崇明鎮于西沙,想來這應該是崇明島名字的由來吧。

時絮荏苒,大浪淘沙。

兩個小沙洲不斷地順江水下移,下漲上坍,于宋朝時已在西沙西北面出現了另一個小沙洲——姚劉沙,于是被世人合稱為三沙。

西沙面積最大,島上人口有一千八百余戶。

「沙兵」,戚繼光抗倭的那個年代,當地百姓自發地組織起來,抗擊倭寇,作戰勇猛,屢有勝績,被世人稱為「沙兵」,可知島上「土著」之悍勇。于是,由當地沙民征募百成的一支二百人的民團形成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