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鎮國公閃亮登場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所以,錢肅樂、陳子龍等人對于吳爭,還真的是無計可施,兩個頭大。

剛開始時,你打算和他談規矩吧,他和你談理想、談大義。

你想也對,就和他談理想、大義吧,他和你談人心波詭。

于是你不得不和他談人心吧,他又和你論拳頭誰大。

好不容易,決定拼著老命不要,和他對上拳頭了,得,他索性不干了,直接一記悶殺,讓你連哭都沒地哭。

這種如拳頭砸在棉花上的無力感,最傷人心,最損士氣。

錢肅樂、陳子龍這些人,本想拼著性命不要,也要將吳爭搞臭、搞爛,這個世道,只要名聲臭了,那就不可能再有大作為,可偏偏……偏偏他一轉眼竟成了惠宗後人。

如果是在崇禎朝,這或許也是件震動朝野的大事,可還不至于對時局產生如此大影響。

可現在不同,他這個惠宗後人在身世曝光之前,已經是當朝手掌重兵的靖海候,不僅如此,他還立下顯赫之戰功。

在宗室凋零的現在,要找出一個有才能的皇族近支,已經太困難了。

不僅如此,他的身世還得到現任監國朱媺娖(吳爭的到來,且在奉天殿從龍椅上將朱以海拽下,讓淳安鎮的逼宮形同兒戲)、時任都御史張煌言的認可。

這無形之中,平添了不少官員的效忠之心。

身為清流,可與奸斗、可與君斗,可他們知道,萬萬不可與民心斗。

同時,自詡為大明忠臣,願意為宗廟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錢肅樂、陳子龍等人,又如何去反對一個擁有著傳國玉璽的惠宗後人呢?

雖說惠宗早已成為歷史,可從宗室系譜上,他依舊是大明宗室近支,哪怕奪了他江山的朱棣,也從不否認,何況是後世明朝皇帝?

這才是當時城下,錢肅樂、陳子龍見自己陣營有不少官員、文人向吳爭拜伏之後,隨之率余眾拜伏稱殿下的原因所在。

既然你是宗室,那你就得按宗室規矩來,大明忠臣絕對不缺「規範」帝皇的手段。

而阻止吳爭稱王,就是這些人的第一份諫言。

他們說,惠宗後人的身份太過驚世駭俗,如果直接封王,反倒顯得突兀,不如先造出聲勢,然後徐徐圖之,方可水到渠成。

瞧瞧,說得多好,多麼理所應當。

吳爭能拒絕嗎?

當然不能。

好不容易平息了這場風波,數方人有了一個可以做為妥協的借口,吳爭怎麼能以一己之私欲,而再次掀起另一場內訌風暴呢?

同時,王之仁持臣子之禮向吳爭行禮時的生硬,同樣讓吳爭意識到,稱王的不合時宜。

吳爭能安心稱王嗎?

當然不能。

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吳爭的心性,不逼他,那還是個講理人,逼急了啥都干得出來。

最重要的是,吳爭心悚。

他不是悚這些清流文人,也不是悚手握重兵,需要借助力于他的興國公王之仁。

悚的是遠在千里之外平崗山中的老爹。

周思敏意外小產,使得吳家香火不知又得再過多少時候才能續上,如今再改名換姓,吳爭不知道他爹會不會因此氣出個好歹來。

所以,吳爭就這麼輕易地答應了諸人不封王的「建議」,而吳爭的「豁達」也贏得了諸臣的好感。

這就有了今日,順利的大朝會。

在萬眾一心的擁戴下,已經萌生去意的朱媺娖再次坐上了監國之位,並且入主宮城。

這本是群臣極力反對的,按禮,監國畢竟不是正君,確實不該入主宮城。

但奈何吳爭執拗,力主朱媺娖必須入宮。

群臣一來有好感于吳爭的「豁達」,不想逼之過甚,決定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二來嘛,朱媺娖是崇禎嫡女,正經的大明公主,原本就是宮中人,進宮,無非是換了個說法罷了,不管將來是誰登基為帝,朱媺娖這個公主封號,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所以也就不再反對吳爭的執拗了。

吳爭其實心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和用意,他只是想惡搞,你們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你們一天用至天天不痛快。

可群臣的反應,讓吳爭甚至懷疑,這些文臣一直堅持的大義、正朔,是不是也是塊說扔就能扔的遮羞布。

因為,他們一直詬病朱媺娖任監國,說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逼宮,說是「須擁立新君,應對南面隆武,以名正言順」,不惜以命殉節也要擁立朱以海登基。

可現在,相較于自己封王,他們卻異口同聲地一致擁戴朱媺娖監國,從上到下、由里至外,竟沒有絲毫不誠心,讓人目瞪口呆。

正冕冠服下的朱媺娖,莊重、神聖,舉手投足之間,無端就能讓人心中生起一種拜伏的沖動。

在宮內巧手的拾掇下,身體的殘缺被掩蓋的嚴絲合縫,根本看不出來。

在完成了擁立朱媺娖任監國儀式之後,就是朝廷以詔令的形式,詔告天下,公示吳爭惠宗後裔的身份,並允許有確鑿證據者入朝舉證,這是朝廷入主南京之後頒布的第一道詔令。

之後當然就是進入封賞程序。

從吳爭北伐以來,明軍將士光復九府之地,所積累的功勛無數,賞賜自然得兌現了。

而這首功,吳爭當之無愧。

在錢肅樂以大學士、吏部尚書身份提請授吳爭國公爵位時,朝堂由上而下,一片附和聲,無一人有異議。

于是,一個嶄新的國公封號閃亮登場——「鎮國公」。

在一片道賀聲中,吳爭笑納了。

雖說不能封王,但吳爭也為麾下爭取了極大的封賞,幾乎都到了按律的上限。

譬如陳勝授嵊縣伯、指揮使,以彰其在豐惠抵御清軍所獲戰功及他平崗山寨治理之功。

厲如海、池二憨、宋安等授副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等……。

雖說治下依舊為杭州、嘉興、松江三府之地,但兵員編額,吳爭已經爭取到最大,三府共三衛,共三萬六千人。

大府一衛,小府兩府一衛,京城兩衛,這是君臣共同議定的方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