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南人有脊梁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ps︰感謝「書友20190412105505499」打賞。

這一抹悲壯,竟與南宋滅亡,數以萬計的人投海自盡如此得相象。

誰說南人沒有脊梁?

誰敢說南人沒有血性?

從崇禎上吊到清軍渡江南下,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南人死了多少人?殺了多少韃子?

竟讓有些後人如此糟踐江南百姓?

如果沒有南人不計代價的抗爭,如果南人也象北人那麼遮臉乞降,哪來三十多年殘明悲壯的抗清史?

明人有血性,南人更甚之!

江陰城不該這麼被攻破。

江陰周邊各縣但凡有一、二縣響應、策應,或許還能堅持地更久些。

可當時同屬常州府的其他四個縣,卻順從地剃了發,做了滿清順民。

這不得不令人悲哀,一樣江水養百樣人啊!

而數百里外的松江府陳子龍、夏允彝也在率領義軍搞清;嘉定府也因奮起抗擊遭受了與江陰城同樣的慘劇。

或許這一切本可以避免,可就算避免了,那又能如何?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就在吳爭思緒萬千之時,老頭一把掀開包裹的麻布,「大將軍請看,這便是當日韃子二王所率百人登城時所穿甲冑。當日韃子二王被殺,割下了頭顱,他所率百名登上城牆的韃子也被全殲,閻公令人剝下這些甲冑,只是當時我軍是守城,用不上這些,就一直囤積在西城寺塔之中。如今大將軍欲克常州,定能用上。」

吳爭上前兩步看去,甲冑乃數層牛皮粘合而成,一層便有一節手指厚,何況是三層?

最外一層,還掛以鐵片遮護,怪不得槍刺、刀砍皆傷其不得。

吳爭伸手,拎了一領甲冑,可差點沒拎起來。

吳爭的力氣不算小了,一只手竟沒一下子拎起,這讓吳爭有些驚愕。

聚起勁,吳爭再次用右手往上一提,這才拎了起來。

頓了頓,吳爭感覺,這一領鎧甲,少說也有五六十斤吧,這要是體格稍士兵,穿上之後怕是走不動路了。

錢翹恭好奇地上前,從吳爭手里接過鎧甲。

吳爭故意將手迅速一松,錢翹恭手忽地一沉,要不是他反應快,將另一只手遞上,怕是單手接不住,掉在地上了。

錢翹恭雙手顛了顛,終于紅著臉搖搖頭道︰「我恐怕用不上。」

身後將領眼饞這些鎧甲,一個個上前來試,可惜竟無人能自告奮勇去試穿鎧甲。

吳爭有些臉紅,手下僅沒有一個讓他長臉的。

這時吳爭想念起池二憨來,要是這小子在,應該可以承受得了這領鎧甲。

老頭微笑著看著吳爭,道︰「大將軍何不讓其他軍官也來試試?」

吳爭眼楮一亮,就是,體格這東西因人而異,這數千軍隊中,找出些體格強健的應該不難吧?

于是吳爭下令,令前行的軍隊原路返回。

好在此時大軍前行沒多久,也就走出幾里路。

一會兒,大軍就返回至江陰西門。

果然,試到百戶一級軍官時,就有三人能穿上鎧甲,行走自如了。

這三人便是吳易麾下義軍頭領,孫兆奎和沈自炳、沈自駉兄弟。

吳爭見狀大喜,立即下令,以孫兆奎為百戶,沈自炳、沈自駉兄弟為副百戶,從軍中遴選一百體格強壯之人,就地組建先登營。

這時,老頭領著兩個十五六歲少年來到吳爭面前。

「這是當時替閻公制造弓弩的黃鳴崗遺孤,名黃得勝,當日在城破之時,躲于橋下逃得一命。黃家家學淵源,或能為大將軍效力。」老頭指著一個虎頭虎腦的少年說道。

「你願意在本官麾下從軍嗎?」

「若能替先父報仇,我死都願意!」少年黃得勝回答道。

吳爭點點頭,「那就跟在本官身邊吧。」

老頭又將另一少年推上前來,「這是當日義軍首領季從孝的幼弟季從廉,隨他兄長配得一手劇毒之藥,也能為大將軍效力。」

那少年季從廉向吳爭單膝跪下,拱手道︰「我願追隨大將軍殺盡常州建虜。」

吳爭一愣,看著季從廉眼中一抹堅定的神色,點頭道︰「不僅僅是常州建虜,還有這天下建虜,皆須掃清。」

季從廉抿嘴改口道︰「我願追隨大將軍殺盡天下建虜。」

「好!」吳爭贊道。

在江陰百姓的幫助下,將大缸火藥置于板車上,大軍再次開拔。

吳爭向對面江陰百姓拱手長揖,大聲道︰「不獨為禮讓之邑,江陰實稱忠獻之邦,長江砥柱,允足表峙東南也。北伐有成之日,吳爭當返此地,為江陰城十萬忠魂樹碑立傳。」

在吳爭看來,揚州十日是史可法帶領大明正規軍打的,這是一個政權面對另一個政權的斗爭,雖然也很了不起,但也是份內之事。

嘉定三屠,吳爭叔叔與數百勇士戰至最後一刻,以身殉國,雖說悲壯,也是份內中事。

但江陰城就不同,這是一個小縣城里的普通百姓自發的抗爭,在一個已經退休的典史閻應元的指揮下,抱定必死的決心,與二十多萬清軍作戰,以一座小小孤城,竟堅持了八十一天。

全城九萬多百姓最後僅存五十三人。

這些人才是漢民族,真正的脊梁!!!

江陰抗清所取得的成就,確實是個個例,不具可復制性。

首先是江陰人的血性,其次是主將的才能。

如果不是閻應無、陳明遇、馮厚敦等人的指揮能力、人格魅力和號召力,換個人統帥,就不可能有此成就。

這倒不是貶低其它各地明人的能力,只是江陰城中所發生的一切,是由無數先決條件綜合在一起,有其客觀性,當然也有必然。

譬如江陰城抗清之前,是已經降了清的,這不是說江陰百姓也曾走錯路,畢竟只是普通百姓,難以力挽狂瀾,救大明江山于將傾。

所以,在清廷頒布剃發令之後,由民間鄉紳、諸生引導反抗,才將整個城的百姓帶動,這一點勿容質疑。

有句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任何時候,一個或者幾個卓越的領導人,足以改寫歷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